宋朝真的是积贫积弱吗?从历史角度还原一个真实的宋朝。
这些都是真的,但是不够全面,就像村里的媒人只讲对方的优点而忽略对方的缺点,就像现在大部分新闻媒体喜欢报道事故,排斥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关于宋朝积贫积弱,花钱买平安的印象,最重要的“贡献”应该归功于历史教科书中对王安石变法前宋朝面临诸多困境的描述。当时的宋朝(北宋中期)确实是积贫积弱,与西夏的战争屡战屡败,军队臃肿不堪,无法使用。教材的解释没有错,但是并没有告诉我们后来的情况是如何发展的,以至于我们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宋朝积贫积弱,文艺枉然,不懂军事,带来了一系列屈辱”的偏印象和固有偏见。真正的宋朝,确切的说是北宋,有它的高光时刻,也有它的辉煌时刻。
高潮时刻和上升时间是从宋神宗到宋徽宗,时间跨度50年。标志性节点包括王安石变法、王绍《平容策》、清羌唐光复、西夏军大败、陇右都护府建立等历史事件。
其中,陇右都护府的建立是宋代的高峰时刻,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王安石和王绍。
王安石和他的变法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用赘述了。而王安石变法在军事方面的具体成果(对西夏的战争)在历史教科书中被淡化了。这一成就是宋朝的辉煌时刻,具体的执行者是王绍。
王绍,江西江州人,嘉佑二年进士。原本只是参军的新安主簿兼建昌军部总管的下级官员,仕途并不顺利。不久后,王绍离开官场,以散官的身份游历关中、陕西一带,广泛搜集西北边关的风土人情,绘制沿途的地形和军事战略要点,积累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日后反攻西夏、收复清、羌、唐地区奠定了重要基础。一个“分吐蕃诸部,断西夏右臂,复河西走廊”的伟大构想成型了。
王绍得知“天子勇武,有志于天下”后喜出望外,当即写了三篇《平戎策》送给宋神宗。这里的“戎”是西戎,包括吐蕃、羌、西夏,其主要目标是西夏,以解除西北宋的威胁。《平荣策》的核心观点是“欲取西夏,必先复河湟,然后夏人恐被敌袭”。建议分步骤实施,首先收复河湟和河西走廊的吐蕃部以及附属于西夏的其他部落,从而“杀西夏的左膀右臂”。
在河湟和河西走廊,从汉代开始就有大量汉人长期定居于此。到了唐朝,一曲“大唐安西独守家园数十年”的慷慨悲歌上演,当地汉人对宋朝更为关注。不仅如此,这里还有肥沃的田地,是通往西域各国的必经之路。经济地位突出,军事重要性不言而喻。曾经在青藏高原驰骋二百年的强大吐蕃,分裂成十几个部落,有些部落对宋朝有好感,那是联合、分化、瓦解的最好时机。
《平荣策》的策略无疑是正确的,但远谈不上高明,主要是其执行模式和策略,所以选对人很重要。王绍以“平容策”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称赞,传承了宋神宗的“观之而问之策”,王安石也“听之为奇策”。王少平对西北的总体规划终于得到了最高领导层的重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西北局势并思考解决方案的人,王绍无疑是执掌西北的最佳人选。
王绍被任命为庆丰路和平部,负责准备收复河湟和清塘。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陇右的西河地区。不久,王安石设立了更高一级的机构——赵贺绥靖部,任命王绍为最高官员。
此举旨在确保“平容策”的理念能够得到更好的贯彻和落实。
熙宁四年,进藏,成功招募于部十二万人,附近其他藏族部落陆续加入。受西夏影响,吐蕃将领摩尔、杰舒克巴等权贵集结军队对抗宋朝,战争不可避免。
熙宁五年七月,王绍率军击败芒罗角、摩尔水巴等吐蕃将领,不久又击败羌军,一战减员两万,基本稳住了局势。宋神宗喜出望外,于是下令在谷玮村建立童渊军,任命王绍为知识军。
休整半年后,王绍率军攻占了贺州。羌族首领木征逃亡,宋朝夺回战略要地西河。
经过战斗,王绍率领宋军以绝对优势收复河湟和清塘地区。9月,西河地区的主要城镇和交通要道全部落入宋军手中,战前目标全部实现。在这次军事行动中,王绍率领部队长途跋涉一千八百余里,如风如云,收复了、河、陶、闽、堆、党六国之地,扩军二千余里,切断了西夏与吐蕃的联系,开始形成西夏东西合围的有利局面,彻底扭转了以前对西夏的被动局面。
在夺回清羌唐的战役中,北宋西凉军在王绍的指挥下,战功卓著,华丽转身,兵力大大扩充和加强,成长为一支精锐的边防部队。此后在与西夏的军事对抗中一直处于上风。
宋军几十年屡战屡败的阴霾和屈辱一扫而空,举国上下空前自信,朝廷骄傲。
战争的平衡从根本上被逆转,宋军的巅峰时刻给了宋朝一份延续320年的遗产。
这是自唐朝安史之乱,吐蕃占领陇右以来。近300年来,中原王朝再次控制了这一地区,开辟了丝绸之路。王绍因这场战争被北宋朝廷授予左建博士、端明堂学士,从小官一跃成为大官。
西军成为宋朝的干城和支柱,是对付西夏及其周边势力的利器,收复并占领了西夏占领的许多土地。遗憾的是,王安石变法失败后,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将宋军好不容易夺回的米脂、浮图、芦苇、安江割让给西夏,宋军退出了刚刚占领的河湟、清塘、河西走廊。
宋哲宗元佑七年,数十万西夏军队进攻木泊镇,被张赟击败。第二年,宋军又打败了西夏。随后几年,西夏集结军队攻打绥德、林州,均被宋军击败。
宋哲宗恢复了Xi宁和元丰的拓边政策,再次大举进攻西夏。他赞同张赟的建议,在葫芦河建几十座城堡,在石门下江口的好水河以南建夏萍城和平陵村,即“依形而立,胜将力(西)夏”
张勋率宋军入西夏,先后攻占徽州、兖州、兰州等地,绵延千余里。
不久,西夏皇后梁和皇帝李干顺率领国军40万,号称1.5万,意图夺取夏萍城。宋军只有几万人,但他们并不害怕。西夏军围城十三昼夜,死伤数万人。
战斗中,西夏军的战车被大风吹落。梁太后见无胜算,以为天意,便拿刀砍脸,羞惭而哭。这是宋夏两国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西夏一撤退,就主动出城追击,活捉了西夏猛将阿葬、监军乐都吉的妹妹等。史诗记载“他全家都被俘虏了,俘虏了三千多人,俘获了几百头牛羊”。
西夏已经没有资格做宋朝的战略敌人了。
打了两次大规模的战役,王绍、张赟等人都是当代著名的军人。他们破敌百万千万,两次开放河湟边境,疆域扩张至三千里,差点打败西夏。傅园在宋哲宗的第二年,宋军重新进入湟水流域,攻占栾川、宗阁等战略要地。傅园第三年,即公元1100年,这里建立了宋代的黄州都护府。然而,由于湟水流域吐蕃部落的激烈抵抗,宋军于建中靖国源年退出湟水流域。只能说宋朝真的是一部作品,重复太多了。
宋徽宗崇宁二年,宋朝恢复开西拓边行动,童贯被任命为监军。宋军成功攻占了此前收复的地区,继续向西收复凉州、瓜州、沙洲河西走廊及西域之地,最远到达楼兰、于阗等地,与唐朝的安西府接近。这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宋军的边境线延伸达三千多里,形成了三面包围西夏的格局和战略态势。不出意外,西夏灭亡已成定局,羌、吐蕃都受到重创。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3),在宋代新占的鄯善土地上建立龙游都护府。这是宋军到达的最远地区,也是宋朝统治权力的极限。近300年来,中原王朝的势力又一次到达这里,这是宋朝最广泛的一次。陇右都护府虽然在存在时间、范围、规模、作用、威慑力、辐射面积等方面都不能与汉唐相比,但毕竟是宋朝兴盛的表现,对周边民族政权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不再被动挨打。
历史不是一成不变的,宋朝也不是一直积贫积弱,对外战争屡败屡受委屈,也有凯歌奋进、开疆拓土、横扫强敌时意气风发的英雄时刻。曾经强大的吐蕃在唐末分裂,却被“弱小”的宋朝所制服。你能对这个宋朝说不吗?一个能设立保本府的王朝,也不会太弱。
没想到,宋代的鼎盛时期是在宋徽宗中前期,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创作于此时。陇右都护府及其河西走廊、河湟、清塘、凉州、关山一带,直到南宋绍兴还在宋朝手中。直到张军在阜平大败,宋军不得不从关中退守四川,西夏再次入侵河西走廊,陇右名存实亡,很快被撤销,宋朝最终失去了这些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