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汇彩亭的由来

200年的历史渊源

渠县三会彩亭会是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以亭台楼阁造型和表演为主,每年3月16至3月18在三会镇街道和码头进行表演。彩亭集市的主要内容是抬彩亭,拜“三圣”,看彩亭。连续三天,规模大,异常热闹,就像过年一样。

三汇彩亭集市的形成至今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始于清初,兴盛于清代中后期至民国。

公元前314年,渠县三会地理位置优越,商贸繁荣,交通发达,物产丰富。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三汇镇有着独特的文化氛围。三汇商埠熙熙攘攘的码头,各种帮派势力争名逐利,都是伴随着文化而兴起的。每年除官方祭祀和节日外,还有65,438+00多种庙会,如王、姚、三圣会和土地会,以及其他传统的民间节日,如赛马。清初,亭会在三会产生。刚开始的时候,居民自己组织,自己带衣服,自己集资。3月15,抬馆。随后,行会商会聚集工匠精华,专门从事彩亭艺术,并定于每年3月16日至3月18日举行“彩亭会”,之后逐渐形成汉族固定的传统民俗活动。

三会镇艺术中心主任廖瑞告诉记者,人们抬着三圣和土祖爷游街示众,献上袈裟和彩亭,祈祷把儿女们送进男孩们的怀抱,让母亲们和母亲们能够避祸。然后,我反而背着孩子去旅游,去游行。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三汇彩亭集市关闭了一段时间。1982年,彩亭集会恢复,由工商企业或民间团体主办,群众广泛参与,成为川东北最具声望和影响力的汉族民间文化艺术节目。从反映的内容来看,彩婷的表演多种多样,有从中国历代优秀文化中提炼出来的人物和情节,如《单刀会》、《古城会》、《婆婆的纹身》等。还有从现代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人物和情节,如刘胡兰、白毛女、新文明风、深化改革等。,而且还有40多部古今作品。

三汇彩亭也多次走出三汇到省市县演出,被全国媒体广泛宣传,三汇镇也因彩亭集市而闻名。三汇彩亭参加过的盛会有:65438-0989大川地区川陕鄂文化资料交流会;1992四川省委春节团拜会;1998、2001、2005年达州“巴山艺术节”广场文艺演出;2005年8月,雅安“旅游”演出发布会...三汇彩亭所到之处,都吸引了数万名观众沿街驻足观看,无不惊叹不已。

三汇彩亭从开始构思、平面设计、巧设、搭建平台、服装制作、演员选择与脚力、排练节奏到演出结束,是一个集技巧与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过程。一直陪同记者采访的三汇镇副镇长张安庆,分管镇里的文化,对三汇彩亭很有感情。她说,这些传承人都是自愿来扎彩婷的,他们是带着对彩婷的热爱来做这项工作的。记者好奇地问陈清安,你没有其他爱好吗?陈清安呵呵一笑,淡淡地说:“我们没什么其他爱好,就是喜欢扎彩亭。”

多元文化融合

王安达是第七代传承人,今年73岁。当他提到五彩缤纷的展馆时,老王曼·安达文充满了活力。他很有劲地告诉记者,他从小就喜欢扎彩亭。当他看到长辈们在扎彩亭时,他仔细地看着。久而久之,他成了技艺最全面的老艺术家。扎亭的关键技术是秘密的,老一辈艺术家对传承人进行“口头指导”,保证彩亭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据了解,从策划、设计到正式抬馆,主办方、设计师、工匠等人员需要忙碌1个月。在4平方米左右的平台中央,竖立着一根特别锻造的铁棒,铁棒上的支架水平斜伸,一波三折。故事中的人物和剧情层叠3-5层,高度8-10米。“四人一行,沿街而游,在游乐码头”,六个脚夫慢步而行,亭子上的孩童舞袖翻卷,宽松的衣衫遮住支架,凸显“高、惊、险、奇、巧”的艺术特色。展馆波光粼粼,如同坠落,观众看得入迷,惊叹不已。在欢快的锣鼓声中,五颜六色的灯笼、彩旗开路,人们拉着旱船,然后幽默地把总经理抬了起来,后面是几个五颜六色的亭子,亭子周围是几种川东民俗文化表演,星星拱月。庞大的表演团队和跟随彩亭的人群,让彩亭集市显得隆重而热烈。

看到亭子摇摇晃晃,孩子们在上面翻来覆去,观众不禁为五彩缤纷的亭子上的孩子们的安全担心起来。廖锐说,绑彩亭的时候,艺人把各方面的安全因素都考虑到了,没有危险。据介绍,每次去彩亭,人们都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到亭子里去坐。想当小演员,有时候要走后门才能当好演员!

三汇彩亭路在哪里?

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三汇彩亭濒临灭绝。因为人才培养难度大,缺乏稳定的传承机制,三汇彩庭缺乏接班人。据了解,彩亭的艺人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上,中青年较少。此外,彩亭的设备、道具、服饰、轨道、加工工具等都没有专门的展厅和人员进行保管和维护,历届彩亭的设备、道具、服饰保管混乱或者不断丢失,不利于彩亭艺术的研究和传承,而资金的匮乏也是彩亭艺术濒临绝境的重要原因。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存在这些特殊问题,但三汇彩亭仍是保存完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这与当地三汇镇政府和渠县政府的重视是分不开的。三汇镇政府成立了“三汇彩亭研究会”,作为三汇彩亭保护、开发和利用的专门机构。县财政根据实际需要,多次拨款扶持三汇彩亭,对三汇彩亭博览会的举办和保护也给予了适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