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族社区历史介绍
老枣庄是鲁南回族聚居区之一。1950之前,回族居民近200人,人口1000多人。多为金、李、刘、米、马、石、白、法、文、郑、丁,金元以后陆续从全国各地迁入。1930期间,对惠惠森林(墓地)进行了调查,在老枣庄村东头的一个墓地里有7300多座坟墓。林中有墓主人“金车”,其后代繁衍了21代,约有500年历史,应为明郑德时期。传说金姓后裔是济南小金庄人。当时他的祖先带着一根扁担两个篮子,定居在枣庄,后来成了当地的一个大家族。还有的姓氏自称祖上来自河北、陕西、泰安、济宁等地。在清真寺里,有一个很长一年的牌位:“君赵茜相老了,原籍陕西宁夏。我去城北枣庄找舅舅,就住在那里。”另一碑记载:“兄弟二人原籍集宁府,住易县枣庄。”老枣庄市中心有一座古穆斯林寺庙,建于明末。院内两棵苍劲的古柏和几块清初的石碑,是这座寺庙的历史见证。1970年底,枣庄煤矿因地下开采,地层塌陷,寺庙被毁,于1981重建。主楼有陡峭的飞檐和屋脊,非常壮观。青砖灰瓦,花墙和洞口,相映成趣。医院里的绿木浓荫遮蔽,繁花似锦。这是伊斯兰和穆斯林活动的中心。一百年前,老枣庄是一个繁华的城镇,是方圆几十英里的商业中心。除了枣庄大集,还有很多杂货店,如同聚,瑞丰,万依和聚盛。其中“井陉”染坊生意兴隆,畅销四方。南面的东西向大街是西至临城,东至临沂的必经之路。运送煤炭、粮食、杂货的马车、独轮车、毛驴、大篷车来来往往,络绎不绝。沿着街道,回族人设立了许多车马客栈来接待过往的商人。每到傍晚,灯笼高高挂起,婚礼中的茶棚、餐厅都热闹非凡。1920s后,店铺逐渐搬到新街。65438年至0946年,枣庄第一次解放后,在枣庄老街建立了以回族干部为主体的镇政府,成立了枣庄市回族协会和回族大队,为革命做出了贡献,在闹市培养了大批回族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