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初中教学的思考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反思中记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的感受。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对初中教学的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初中教学反思1 1。数学教学不能仅靠经验。

从经验中学习是每个人每天都在做,也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经验本身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就数学教学活动而言,单纯依靠经验实际上只是一种操作活动,即依靠已有经验或应用学习理论而不进行教学分析的简单重复活动;把教学当成一门技术,按照既定的程序和一定的练习来自动化。它使得教师的教学决策是反应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常规的而不是自觉的。

我们可以称之为“经验主义”这样从事教学活动,以为我们的教学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和学生所理解的信息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这往往是不准确的,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和社会经验上的差异使得这种感觉通常是不可靠的,甚至是错误的。

第二,理性教学需要反思

理性教学的一个根本特征是“专业性”。把职业道德和专业知识作为教学活动的基本出发点,争取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是一种理性的方式。从体验式教学走向理性教学的关键一步是“教学反思”。

对于一名数学教师来说,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对学习数学的反思,对教学数学的反思。

1,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习数学的反思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学习数学思维,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对于一个老师来说,也应该从“教”的角度来看待数学。他不仅要会“做”,还要会教别人“做”。因此,教师要从逻辑、历史、关系等方面反思教学观念。

总之,面对数学概念,教师要学会思考数学——为学生准备数学,即了解其产生、发展、形成的过程;在新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式解释概念。

2.关于学习数学的思考。

学生走进数学课堂,他们的头脑不是一张白纸——他们对数学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教师不能把它们看成“空容器”,按照自己的意思把数学“灌输”到这些“空容器”里,往往会产生误解,因为师生在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历、兴趣爱好、社会生活经历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使他们对同样的教学活动有不同的感受。为了“创造”更多的数学学习素材用于课后反思,更有效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挤出”学生头脑中的问题,让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暴露出来。

3.关于数学教学的思考。

教得好,本质上是促进学得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满足我们的愿望吗?

我们在上课、阅卷、答题的时候,自认为已经讲清楚了,学生也受到了一定的启发。但是反思之后发现我们的讲解并不是针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我们只是希望他们按照固定的程序解决某一类问题。同学们当时可能已经明白了,但是没有理解问题的本质东西。

初中教学反思2语文能力是生活、学习、工作的基础,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我清楚地知道,中学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三种文体和应用文的写作能力,作文水平达到要求的水平,以满足升学或就业的需要。但是,说到作文教学的实施,老师们往往无言以对,尤其是山区的中学老师。学生难学难写。作文教学面临许多困难。

困境之一:来自教材。

首先,原有九年义务教育初中三年六册语文教材的长期固定影响。它有六本教科书,每本有八个单元大约30课。而写作知识和训练点在阅读或文本分析后比较分散,缺乏片段、渐变作文训练等基础单项训练。总的来说,显而易见的是重音和轻写,写作依赖于阅读。

第二方面,教材对写作知识的介绍简单,作文训练点分布分散,点与点之间联系松散,联系性不强;缺乏具体的写作教学实例、教学参考资料、教案等参考书,

第三,写作训练量小。初三,课本上只安排了24、5遍作文训练,有些作文训练反复出现。“读后感”的训练在第四册、第五册、第六册分别出现了一次,占了其中的八分之一。教师多年的教学习惯形成了他们的思维定势和做法,现在越来越显示出不适应性。

第二个困境:来自老师。

首先,老师苦于作文教材的缺乏,单元后仅靠简短的作文指导是不够的。导致教师的作文课很难备课,很难教。所以作文课教学是有弹性的,或多或少的讲课,甚至不讲课。黑板上只写作文题目和写作要求,整节课时间留给学生。这种随意、自发、无序的作文教学,知识含量低,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其次,原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规定:“每学期作文不少于八遍,定期进行片段训练。”老师因为作文难教,不敢改,往往要训练八遍。如此少量的作文训练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再次,大部分老师还是比较重视阅读课,轻视作文课。每学期大约二十周。大部分老师只是勤于讲课文。但是,阅读和写作是分开的。另外,一个月两次写作训练占两三个课时,一个学期包括两次统考的作文评改和讲课只占20个课时左右。作文教学的严重失衡是学生作文能力差的直接原因,也是学生作文难的原因之一。

第三个困境:来自学生。

大部分学生害怕写作,原因如下:山区学生生活比较狭窄,忽视对生活的观察,素材少——没什么可写的;没有掌握基本的写作知识和各种文体的审题、构思、策划文章的方法——不会写;认知能力低,语言词汇量薄,驾驶语言能力低——文笔差;这就是山区学生作文的“三大难点”,自然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教材的因素。

总之,面对各种各样的情况,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困难重重。那么,应该如何走出困境呢?寻找出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是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肩负的责任。要从反思中寻求出路,就必须正视上述使我们陷入困境的问题,并寻求对策。

第一,作文教材在课文里。

教师仅仅依靠单元后的作文训练材料来讲课是不够的。作文教材是有缺陷的,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来说,永远都是有缺陷的。那么教科书的出路在哪里?教材的出路在于课文。关键在老师,老师要清楚每学期作文训练的任务和达标要求,结合学生实际制定详细的作文计划。然后教师用阅读教学来指导写作,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为写作铺路。选择一篇恰当的、典型的课文作为写作和学习的范例,模仿的对象会根据所选课文的内容和特点引导学生:如何在开头和结尾有特色,如何生动、丰富、细腻地描述,如何有说服力地论证等。这些课文是我们作文教学的好教材。关键在于老师善用,巧用。其次,要结合作文训练的内容,补一些具体系统的写作理论知识,克服作文教材的不足。

第二,提高作文指导课的有效性

针对作文课存在随意性大、不确定性大、知识含量低的情况,丰富作文课的内容,提高作文指导的有效性是其出路。从形式上来说,教师可以根据文体的内容设计各种课堂,如优美段落欣赏课、片段练习课、材料评价课、图片阅读课、阅读活动课、作文讨论课等。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教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确定作文学习的重点和要求,进行充实。从内容上,要提高作文课的引导效果和训练效果。每节课都要提出明确的训练项目、目标和要求。哪怕是练习写作文最基本的安排,也要做好写前指导和写后点评。坚持有内容的讲课、有重点目的的训练、有针对性的讲评,强化作文课的指导意义,提高作文教学的实效性。

第三,帮助学生解决“三难”问题。

“没东西写”、“不会写”、“写不好”是学生作文的三大问题。为了让学生有东西可写,语文老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学校生活素材,如学校会议、文艺晚会、户外活动、课外阅读活动等等。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参与生活,与亲友交谈,多读书、看报、看电视,从不同角度关心社会,了解社会变化。尽力拓宽学生的社会知识面,积累生活素材,言之有物,为解决“无话可写”的问题创造条件。此外,教师要开动脑筋,适合学生的生活提出或打开话题,以帮助学生有话可写。第二,“不会写”是学生中最突出的问题。如何写记叙文生动形象;议论文写作如何讲得通;写一篇说明性文章,怎么说清楚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写不到心里的谜题。因此,教师有必要逐步解疑释惑,在审题、构思、片段写作等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各种文体的基本写作知识的方法和技巧,让学生学会写作。比如初三学生复习,写一篇关于若干事物的记叙文,学生通常不是因为素材不足而苦恼,而是苦于如何安排文章的结构,如何组织事物的数量。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指导这类文章的审题、立意、作文的同时,示范并教会学生运用“引”的基本写作思路:见(嗅)物、思人、联想记忆、见(嗅)物议人、概括全篇、揭示主题。结果学生很快确立了主题,按照这个写作思路,很好地完成了作文。第二次训练这种记叙文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知道如何灵活运用老师教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对版面做相应的改动。这种教学是一种示范,但并不意味着会限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相反,老师鼓励学生在学会写作的基础上灵活创新。就像一个人,如果先教会他走路,条条大路通罗马。第三,为了解决学生写不好的问题,要求学生坚持不懈地学习和积累词汇。教师善用大量阅读课文的教学,注重词语的学习,引导学生掌握词语的文体色彩、情感色彩和使用范围。还要多模仿一些生动的句子。或者针对一组单词练习写一段,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新学的词汇。学会分类提取,做读书笔记,练习片段等。只有这样,你才能写好。同时,要在学生中树立一种思想,作文不是写得好,而是提高了。《醉翁亭记》中“楚山环绕”一句,最后被欧阳修的《齐一稿》所改。学生应该从修改作文开始写好。

第四,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写作素材,提高写作兴趣。

素质教育注重个性的培养、个性的发展和创造精神的提升。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必须跟上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的个性和灵性从应试教育模式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拓宽学生写作的宽度和自由度。让学生用眼睛和心灵去看社会,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然后用心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生活才会充实,写作素材才会丰富。而教师则更新观念,投入到教育的大潮中,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捕捉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和兴奋,实施作文教学,激发学生的情感,置于情境中,让他们有话可写,好写,爱写,让学生的写作兴趣变得活跃起来,作文教学的出路也就找到了。

总之,山区中学的作文教学确实陷入了困境,这是语文教师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到了必须改革创新的地步,我们初中语文教师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那就让我们携手面对,反思,探索,实践。困境的出路一定会让我们找到,写作之花一定会让我们捕捉到。

对初中教学的反思3人总是在衰老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成熟,而我没有衰老,所以我应该是不成熟的。但是,直到现在,我认为,在作文教学上,我可能还是个门外汉。我经常对同事说:让人有点不知所措的是作文教学。我说这话的时候只是一脸的诚实和无奈。

也许,写作源于一种冲动,也就是说,激情是写作的动力。激情决定了学生能否写作。比如,很多同学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习的小技巧。如果和同学交流,至少可以启发同学,改进自己的方法,但真正能做到的只有少数。再比如我们师傅经常说,老师教完一篇课文,往往会有一些新的想法或者探索。如果他们能写下来并坚持下去,他们会取得很大的进步。听到他这么说,我有点惊讶,因为对我来说,上课前还是有些激情的。两节课下来,除了偶尔的瞬间反思,我普遍都很放松,很懒,所以一直像蜗牛一样爬行。原因不一定是他们不会写,也不一定是我们不会写,而是我们需要无意识的写作,也就是我们没有写作意识。没有意识,那写作的激情和冲动呢?

当务之急是培养写作意识,或者说写作热情。有写作的欲望,但没有具体的生活可以依靠。这种激情只是一种没有现实基础的冲动。只有立足现实,立足生活,才能写出精彩的文章。“文学因情感而生,情感因悲喜而生,悲喜因处理混乱而生”。一个人深入生活的程度决定了他是否会对写作产生激情。如果鲁迅先生没有对旧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体验,没有对中国社会诸多矛盾和弊病产生原因的艰辛探索,没有改变这种状况的强烈社会责任感,他绝不会拿起笔来改造社会。所有作家之所以要深入生活,体验生活,不仅仅是为了积累素材,更是为了感受生活的脉搏,让生活碰撞,激发自己的写作激情。

我想我把中国已故教育家黎锦熙先生提出的“日语写作优于作文”的作文教学观点颠倒过来了,日语写作是一种修养日记和读书笔记。我的语文老师一直称赞《周记》(或日记)是它的变体,我们似乎也需要这样的理论支撑。我一直认为,周记(或日记)应该是一个让学生尝试各种叙事的平台:在内容上,什么都可以写;形式上,叙事描写和抒情讨论可选。这种没有精神压力和语法顾忌的写作一旦形成习惯,在量的不断积累下,一定会有质的飞跃。许多伟大的作家都有写日文书信的习惯,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技巧,还以此为基础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

哈佛有句名言: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在我们的作文教学中,要大力提倡和督促学生连续写周记(或日记)来自由写作,让学生养成用文字表达思想的习惯,这有助于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中一些可能引起思考或争议的事件。有话要说,就有写的冲动。一开始,我尝试用文字来表达我的感受,但我可能无法准确地表达我所想和所说的。这种词不达意的现象只是因为我对词不熟悉。坚持下去,直到熟悉课文,熟悉为止。写作真的是一件小事。我们对作家的敬仰,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们说了或者说了我们想说的话。当表达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意识,如果我们学生能够用我们的激情去写作,我们一定能够奏响时代的强音。当然,这肯定需要一个艰苦的蜕变过程,就像变成蝴蝶的蛹一样,但是我们应该期待那些美丽的蝴蝶的出现,它们会给我们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在初中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厌学写作的现象非常普遍。无聊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分析起来,根本原因还是在教师身上。学生兴趣爱好的方向和程度,往往是由教师的学识水平高、技艺精、职业得当、产品正确、责任心强来决定的。所以,要解决学生的无聊,首先要从老师做起。

(1)敬业奉献,教学精彩。

要认真研读教材,设计课堂环节,努力让每一堂课都精彩。让学生觉得听老师对作文或课文的分析是一种享受,用自己的敬业精神去感染和引导学生。精湛的艺术和高尚的品格本身就很吸引人。久而久之,学生会在这种氛围中逐渐萌发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

(2)老师下水,现身说法。

实践胜于言传。老师的一举一动比千言万语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准备在以后的教学中弥补。

(3)典型引导和正面鼓励。

多鼓励和表扬学生,不要说打击和挫伤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话;不要做伤害和挫伤学生积极性和自信心的事情。坚持从学生作文中多找一些批评性的短文,不求完美,但求原创,力争每学期让大部分学生的作文都有机会入选随笔。同时注意培养学生中的写作爱好者。

总之,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对语文教师的要求更加严格和全面。教师需要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要有对教育的热爱和学生的赤诚。很难想象一个对现实生活和学生漠不关心的老师会写出真诚的作品,培养出品格高尚、品质优良的人才!

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和学生一起练习写作,让自己在思维上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