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历史教案是历史教师备课过程中一系列思维活动的体现。为了方便历史老师讲好这一课,我给大家带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教案

课程标准要求

通过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初步认识到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学习目标

1.把握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

2.熟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

3.通过对本课所描述的民族融合过程的学习和思考,可以培养全面系统思考和追踪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初步能力。

4.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培养对民族问题的正确观念,认识到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融合的前提条件。

学习重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学习障碍

理解北魏北方民族大融合与孝文帝改革的逻辑关系。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淝水之战”。第二部分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三部分是“北方地区的民族融合”。

一、在水之战中

1.结合课本,总结淝水之战的时间、地点、双方、结果和影响。

2.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第一任宰相王蒙说:“晋朝虽然隔绝在江南,但它是正统的中国社会,现在太平无事。我死后,希望陛下永远不要企图伐金。鲜卑、羌等投降贵族终将成为祸害,应逐步铲除。”

材料二“四方基本平安,只有南方的东晋还在抗王。我会亲自指挥军队出征,一举消灭江南地区。以我百万大军,把鞭子扔进长江,就能像疾风扫秋叶一样,阻断长江之流,征服东晋。”

(1)材料1王蒙在哪个政权担任过宰相?哪个民族建立了政权?

(2)第二个材料应该是谁说的?“四面基本和平”到底是什么意思?

(3)从第二份材料来看,统治者是否听取了宰相王蒙的建议?为了讨伐东晋而发动的战役是什么?结果如何?并详细分析了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1.看课本,找出北魏建立的时间,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

让学生看课本,找出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3.结合材料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材料一(孝文帝)在朝廷上不得用北方俗语书写,如有违者,免其官居。

——《舒威》

材料2形式:鲜卑族改姓汉族。

鲜卑姓汉姓鲜卑姓汉姓

拓跋元和来和

邱慕凌木独孤刘

布柳古路和楼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些改革措施?如果一个官员在法庭上说鲜卑话,会受到什么惩罚?这一处罚表明了孝文帝对“禁止北方语言”的态度。

材料三公元494年,孝文帝又召刘睿为伯...我培养官员,提倡礼乐,我的志向是移风易俗。.....是以青等子弟渐染美色,广闻。我主政九年,开展官员政绩考核三年,复兴礼乐,旨在移风易俗,启迪亿万民众。我是天子,凭什么要迁居中原!正是为了让你的后代逐渐接受好的习俗,多学习。)

(2)根据第三份材料,孝文帝改革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阅读材料,思考问题。

材料——北魏的洛阳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市场很大。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聚集在这里交换来自不同地方的货物。他们中的许多人说着与鲜卑混合的汉语,穿着与汉族相同的衣服,定居在洛阳,从事商品交易活动。他们改变了过去不尊重和赡养老人的坏习惯,老人由子女照顾。从他们身上,你看不出鲜卑族和汉族的区别。

材料二孝文帝改革后,南朝官员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洛阳风光。他感慨道:以前觉得长江以北有落后的异族气息,现在才知道中原礼仪之邦,人才济济,难以形容。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孝文帝的改革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北部地区的民族融合

1.读课本,总结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表现和影响?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南朝乐队与少数民族妇女穿着汉族服装和百褶裤。

洛阳的汉族官员争相使用胡床和方凳。汉族妇女在做馒头和煎饼。

上图反映的是北魏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怎样的社会景象?

自主建设

直击中考

1.导致前秦政权崩溃,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混战状态的战役是:以少胜多?

A.长平之战b .官渡之战c .赤壁之战d .淝水之战

2.(2015?龙岩)历史老师做了一个谜语,谜语是:迁都洛阳,汉化政策,民族融合(一个历史事件)。这个谜语的答案应该是

A.商鞅变法b .北魏孝文帝变法c .文成公主入藏d .土尔扈特回到祖国

3.(2015?扬州)“迁都平城至洛阳,改鲜卑姓为汉姓,学汉文,穿汉服,嫁汉。”材料中反映的以下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管仲改革b .商鞅改革c .孝文帝改革d .忽必烈改革

4.(2015?济宁)历史人物总是和历史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以下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匹配正确。

A.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迁至洛阳b .成吉思汗-建立了元朝

C.汉武帝——建长城d .耶律保机——建西夏

5.皇帝说:“如果你今天想打破北方的语言...30岁以下,就不听自己的声音了。如果你这样做,你应该被降级(降职或撤职)。”这一举动是

A.秦始皇统一文字b .汉武帝独尊儒术

C.孝文帝实行汉化d .武则天重用残暴的官员

6.(2015?武威)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见证了“胡人穿汉服”和“汉人吃胡菜”的多元文化融合。对这个场景影响最大的事件是

A.赵军离开要塞b .北魏孝文帝改革

C.文成公主进藏d .册封_ _ _班禅喇嘛

7.(2015?桂林)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物质一在西北,击退游牧部落;为了防止他们卷土重来,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长城。为了完成这个庞大的工程,消耗了大量的生命,以至于20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仍然要谈论这样一个事实:1,000万人因修建长城而死亡,长城的每一块石头都抵得上一条人命。人们诅咒皇帝修建长城。

——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历史》

材料二右:西晋汉人使用的方凳、胡床。

材料3禁止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30岁以下的人和朝廷的官员不允许继续使用鲜卑语,明知故犯者将被降职或革职。

(1)材料1中的“皇帝”是谁?他为了生活的目的“消耗了很多生命”去修建长城?根据材料,谈谈你对他修建长城的看法。

(2)材料2中的“胡”字是西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请写下在此期间迁移的两个北方少数民族的名字。材料3反映了历史上的哪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三份材料,总结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中国民族关系的变化。

课后反思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的大融合

学习过程

一,

1.淝水之战:383年;地点:肥水;双方:东晋和前秦;

结果:东晋打败了前秦。

影响:淝水之战后,先秦统治崩溃,北方地区再次陷入割据混战状态;东晋实现了南方的暂时稳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2.(1)先秦边族

(2)前秦皇帝苻坚。统一黄河流域。

(3)号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打败了前秦。

原因:来自前秦:①民族矛盾严重,军心涣散。(2)苻坚骄傲轻敌,指挥失误。

从东晋看:①领袖一致,忠臣反对派士气高昂。(2)将军足智多谋,指挥得当。

第二,

1.建立于4世纪晚期;民族: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的时间:439年。

2.参见课本第76-77页。

3.(1)中国人改中国姓态度坚决。

(2)目的是“移风易俗”,学习和接受汉民族的先进文化。

4.促进民族融合。

第三,

1.性能:见教材第77页。影响:见教材第78页。

2.民族融合。

直击中考

1.D 2。B 3。C 4炸药。A 5。C 6。B

7.(1)秦始皇。目的:抵抗匈奴。

观点:修长城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匈奴对南方的掠夺,但也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给百姓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②匈奴、鲜卑、桀桀、史、羌(只写两部)归正的北魏孝文帝。

目的:革除落后习俗,吸收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统治。

(3)变化:从民族对抗到民族融合(意思差不多)

读《北魏政治与北方民族大融合七年级史》第一卷的人还读到:

1.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2.魏晋南北朝史第一卷第一天(1)及答案

3.七年级历史教案集第一册

4.七年级历史课本教案第四单元

5.中华书局七年级历史教案

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卷19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