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齐皇帝黄巢的下落到底有什么玄机?

唐朝末年,爆发了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领袖是黄巢。

874年,河南连年水旱灾害,百姓饥寒交迫,达到了“夫妻不同居,父子不互助”的境地。无奈之下,大家只能奋起反抗。卖私盐出身的黄巢,几经秀才,心中早就有了“香香弥漫长安”的想法。看到这种情况,他举旗造反。在他的带领下,农民起义军纵横中原,转战南北,880年攻占长安,建立了大齐农民政权。黄巢自称皇帝,立妻子为皇后。此后,起义军被唐朝各地的武装包围。虽然他们尽了最大努力,但还是出现了军事撤退的情况。起义军得不到充足的补给,长安严重缺粮。许多士兵只能以树皮和杂草为食。

883年4月,唐朝的庄从四面八方进攻长安。黄巢所向披靡,率领十五万叛军离开长安。唐军紧随其后,经过几十场战斗,起义军损失惨重,黄巢率领败兵从河南撤至山东。1984年6月,黄巢退到豫鲁交界时,散兵还不到1000人。

对于这样一个几乎彻底推翻唐朝统治的杰出人物,黄巢的最终结局,一千多年来都备受瞩目。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或者逃跑后出家为僧,人们都在热切期待着学界的一个明确说法。但直到今天,学术界的意见仍然无法统一,几种说法都是以事实为依据,很难得出结论,所以黄巢的最终去向仍然是一个历史谜。

有一种观点认为黄巢是战败被杀的。这年6月15日,黄巢义军被唐军追到仙丘(今山东兖州),黄巢与唐军激战,几乎全军覆没。黄巢和他的侄子林炎撤退到泰山狼虎谷的王祥村。这时,林炎看到潮水已经退了,他想救自己的命。他趁机杀了七个人,包括黄巢和他的二哥黄烨和黄易。林炎带着黄巢等人的首级,打算献给唐军大将石浦,途中遇到一个唐军,他杀了林炎,把林炎和黄巢的首级献给石浦。按照这种说法,黄巢是被自己的侄子打败杀死的。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旧唐书》,现代人的一些作品中也有使用。

第二种观点是黄巢自杀。宋朝欧阳修的《新唐书》说,蒲派大将李率领一万军队追击起义军。第一次球球之战,黄巢全军覆没,退守虎狼谷。黄巢觉得自己别无选择,就对侄子林炎说:“我本来想讨伐奸臣,洗刷朝廷,现在看来已经不可能了。如果你拿我的人头献给唐朝的皇帝,你一定会因为赏赐而发财。不要把这个好处留给别人。”说完,黄巢转身等着林炎动手,但林炎真的做不到。见林炎没有动静,黄巢就用剑自杀,但砍了几次都不成功。林炎不忍看到黄巢如此痛苦,便一刀将黄巢杀死,并把黄巢的兄弟和妻子的头一个个割下来,全部装在箱子里,打算献给石浦。半路上遇到唐骏,林炎自杀了。至于好处,我一点都没得到。司马光在编纂《子同治鉴》时也看到了这种教学方法,但他没有直接采用,而是放在考证中。他看到的书叫《宝藏简历》,内容大致相同,但黄巢的侄子名字变成了朱妍。

黄巢自杀的观点遭到了当代一些学者的质疑和否定。刘先生在《黄巢起义考》一书中认为,黄巢起义前后有十年之久,对唐军始终英勇顽强,即使在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候,仍率领起义军退守原起义发源地山东,企图保存实力。说他在回原基地的路上突然改变主意,让别人取了他的人头,向敌人讨要财富,是不可信的。有学者认为,关于杀死黄巢的唐军首领,相关资料不一致,杀死黄巢的侄子名字也不相同。他一会儿说自己是石浦将军,一会儿又说自己是黄巢将军,让人摸不着头脑。至于杀死黄巢的时间地点,出入较大。黄巢死在战场上有很多疑点,是阵亡还是自杀。

第三种观点认为,黄巢战败后逃亡出家。这种说法主要是基于宋代的野史和笔记小说。认为黄巢在起义军战败后并没有死,而是脱险出家,死得其所。宋代人王明清抄录了五代王人禹的《洛城传》。五代时,张被留在洛阳,他看到一群和尚中有黄巢。他引用了宋初陶艺的《五代之乱》,说黄巢逃走后,剃了头发,出家为僧。他曾写过一首诗:“三十年前,草儿飞,铁衣皆打扮。天津桥无人,我倚危柱看夕阳。”当时人们以为黄巢后来住在明州雪斗寺,被称为雪斗禅师。雪窦寺有黄巢墓,当地政府每年都派人祭祀。邵伯《豫南邵听证录》(卷17)也谈到了黄巢出家的事。他说石浦送给的黄巢头像是假的,东西京的老人都说黄巢没死,是从泰山狼虎谷逃出来,扮成和尚,到河南银河张去了。张曾是黄巢的老幕僚,却装作不认识他,于是建了南禅寺给黄巢居住。邵伯多次参观洛阳南禅寺,看到墙上画着一个和尚。他的外貌和普通人差不多,但他的眼睛却像蛇眼一样凶狠。这个人就是黄巢。寺庙里的老和尚告诉邵伯,以前有一本黄巢写的丝绸书,上面有黄巢的一首诗,这很奇怪。根据邵伯的记录,这首诗的内容与上面陶艺记录的基本相同。黄巢逃出后出家为僧,投奔张,后迁居明州雪都寺。这种叙述见于的《改斋随记》、张的《贵耳集》、罗大靖的《鹤林玉器》、的《知雅堂杂记》等。,都描写得生动细致,所以很多人觉得值得信赖。对此,宋代的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赵、石在《并推录》中指出,后世流传的黄巢诗歌是由唐代大诗人元稹的两首诗合成,属于伪作,但他并没有直接否定黄巢出家的说法。

黄巢出家的说法在当今学术界也很流行。有人认为石浦送四川给唐僖宗看的黄巢头像一定是假的。林炎杀了黄巢后,先把首级送到徐州石浦,但狼虎谷到徐州要五六百里,快马三天,而徐州到成都要二十天,相隔三四千里,就算马不停蹄。当时正是六月酷暑,恐怕箱子里的人头已经烂了。唐僖宗怎么能认出它呢?更何况黄巢还有六七个兄弟,很难说没有类似的掌门人来代替。他们认为黄巢逃跑是有现实条件的,与围攻叛军的唐军矛盾重重,战火不断。为了敲诈朝廷,一些地方势力在围剿时真假难辨,有时谎报军情,有时包围而不镇压,有时甚至故意放走叛军,将其打散。黄巢在几次灾难面前安然无恙,都与唐末军政府与军阀、朝廷的矛盾有关。即使在起义军主力全军覆没后,也无法在军阀割据的形势下追击逃跑躲藏的起义军将领。

有学者认为,唐代是佛教非常发达的时期,黄巢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早有逃入空门的思想根源。在韶州南华寺,保存着黄巢877年写的《辱僧》,自称是领土将军。在安徽歙县的肇庆寺,还有一幅黄巢的《斋僧舒》碑文,上面写着他打算放弃六锭银子供养一千个和尚。黄巢在确信起义失败的时候,情绪低落,甚至怀疑自己的过去,所以他完全有可能选择出家这条路,这是历史安排的。在那些正史或者钦定史书里,是从来不敢写黄巢的逃与逃的。他们总是极尽诋毁歪曲造反派之能事,为后人做一个表率,总是说造反派被官军追杀。当时有些人为了向唐朝邀功,谎报战功,头像的真实性根本无法辨认。就算这些史书没记错,谁能保证黄巢真的死了?

黄巢究竟是被杀还是自杀,或者是死了还是出家逃亡,至今仍没有完全令人信服的答案。前两种说法大体一致,只是被杀的细节有差异,这两种说法都见于比较严肃的史书;后一种说法更具戏剧性。虽然所有记录的故事都是笔记小说,但其中有很多,如王明清的书,一直被认为是真实的记录。他自称“一无所有,一无所有,一无所有”,实在让人无法视而不见。看来,黄巢的下落,仍然没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