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三种历史形态是什么?
在哲学发展史上,哲学的发展经历了古代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三种历史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哲学的起源。这三种哲学思维方式是偏向统一的古代思维方式、偏向对立的现代思维方式和
对立统一整体结构的现代辩证思维方式。这三种哲学的联系和区别主要表现在三种哲学思维方式的联系和区别上。下面,我们就以上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以教同仁。
第一,追求和谐、主张统一的古代哲学思维方式
从世界历史的思想发展逻辑来看,中国传统哲学和古希腊罗马哲学都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因此在思维方式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他们在思维方向上追求和谐,在思维方式上追求统一。这是它最本质的思维特征。
古老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和平的民族,自殷周以来就形成了追求和谐统一的传统。“五行说”讲的是“和”,讲的是“和实生物和,同则不续”(国语郑语)。也就是说,万物都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的,这就是“和”。如果只是把同样的东西放在一起,就会损害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阴阳学说”讲的是“秩序”,认为只有阴和杨灿的平衡,才能维持事物既定的秩序,维持其存在和发展。在价值意义上,阴阳失衡会产生恶,只有阴和杨灿的平衡才会产生现实的善,所以我们主张在阴阳关系上采取中立协调的态度。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多是政治家或道德家,他们提出的问题首先是“什么是理想的社会状态”,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应该建立什么样的人伦关系来帮助维持社会稳定,实现理想的社会状态。所以他们都把维护既定的社会秩序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因此,他们虽然承认矛盾存在的客观性,但习惯并倾向于以考虑社会后果的理性态度对待矛盾双方的斗争和转化,控制和处理矛盾和对立转化的发展,不使其走向极端,而是促进其淡化和和解。比如尧、舜、禹的治天下之道是“容其忠于中国”,夏商周的治天下之道也是“忠于中国”。孔子进一步肯定了“和而不同”、“持二旨”的思维方法,发展了以“中和”为目标的矛盾和谐论,进一步提出了“中庸”思想。他说:“中庸也叫德,更坏。”(《论语·永业》)子思写了《中庸》这本书,认为中庸是一种生活方式,就是任何时候都要中庸,不要走极端。张载也讲过矛盾的客观性,提出过“一物两体”的著名论断,但他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和”的重要性和必然性。他说:“如果有一头大象是对的,它就会是相反的。如果有反对斯里兰卡的敌人,敌人将会和解。”(正梦泰和)也就是说,矛盾斗争的结局不应该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而仍然是回到旧质的统一。可以说,“以和为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一大传统和特色。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说,“我中华民族,持偏激观点者,虽经一次考验而失败,但中庸之道,往往为多数人所认同,更为持久”(《蔡元培哲学论》,355页,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版)。这句话确实抓住了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精髓。
西方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也是偏向于整体追求和谐。古希腊最早的哲学家泰勒斯说,“水”是世界的本源,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回归水;赫拉克利特说“火”是万物之源,火产生万物,万物又归于火;德谟克里特斯说"
“原子”是万物的始基,构成万物,万物又还原为原子;柏拉图说“理念”是万物的本源,一切具体的事物都只是理念的复制品或影子。古希腊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进一步将形式视为构成事物的最根本的东西。
。古希腊哲学家大多是自然科学家。他们热衷于探索自然,大多数人在思维方式上坚持“万物统一”的基本理念。这其实是和谐观念和整体观念的另一种形式。正因为如此,尽管古希腊哲学家看到并承认了矛盾和斗争的客观性,
性,但他们强烈拒绝矛盾和对抗,对可能引起矛盾和对抗的事物持坚定的否定态度,如他们拒绝虚假、邪恶和丑陋,只追求绝对的、唯一的真实、完美和圆满。从伦理的角度来说,亚里士多德讲的是至善,至善就是中庸,也就是中庸。
,也就是反对上上下下。因此,亚里士多德试图在禁欲主义和感觉主义之间找到一个“中道”,即“中道”。
西方和中国古代哲学都追求和谐与中和,但达到和谐或中和的途径,并不是在对立双方之间找到理论上的“中间点”。但从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或自然秩序出发,通过褒此贬彼,将现有秩序合理化。
而稳定,借用一个现代哲学术语,就是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变,地位和作用固定不变。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就是这样。古希腊只强调真善美,不强调假、丑、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
科学家只是用了“整体”而不是“整体”。
中国古代哲学和古希腊哲学之所以在思维方式上趋于和谐,根本原因是它们的整体思维方式是循环论。有人说古代的哲学方法是简单的辩证法,其实这是一种夸张。因为无论是中国的儒家思想,
谈“和”,道家说“道”生万物,或者古希腊哲学说“对立导致和谐”,都是在循环论的大框架里说的。他们把和谐作为一个整体来谈,就会排斥对立面的合理地位和作用,排斥对立面的运动缺乏历史方向。
不会有质的变化。这样的运动只能导致循环运动,根本没有发展的问题。
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追求纯粹的统一与和谐,抑制对立面及其发展,造成了整个文化中构成要素的近乎单一和简单的性质。与此相适应,思想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甚至到了形式压倒内容的地步。
二是追求多样性、倾向于对抗性的现代思维方式。
从历史发展的逻辑来看,现代哲学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以来整个资本主义时代的哲学,包括所谓的现代西方哲学。现代哲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直接基于对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反对。如果
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追求和谐,强调整体方法。然后,现代西方哲学发展出了一种偏向对立、注重分析的哲学思维方式。它强调整体事物中个体要素的多元发展和不平衡,注重对立和冲突的必然性。
分析现代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发展成为一种对抗性思维方式的历史原因,可以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理解。
第一,欧洲中世纪唯名论重视个体、否定普遍真理的传统,成为近代哲学中对立思维的开端。在中世纪经院哲学中,存在着实在论和唯名论的争论。现实主义从维护基督教神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它普遍存在于个别事物之前。
,是独立于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比个体更真实。相反,唯名论者认为只有个体,没有共性,只有人们用来表达个体事物的名词或概念。在这里,唯名论者虽然错误地否定了普遍性或* * * *的真理,但他们重视个体或具体事物真实存在的思想,与古希腊“万物统一”的思维方法完全相反,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为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南。
其次,现代自然科学研究中的再分析方法为现代哲学的对立思维提供了内在的、最直接的动力。现代自然科学以具体事物为研究对象,进行分类研究。培根作为现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只承认“按照一定的规则生活”
“运动的个体事物”的真实性认为,人类知识的工作和目的是研究这些个体事物活动的规律和本质。在这里,培根实际上承认了客观世界存在形式的多样化。莱布尼茨在哲学本体论中谈到一元论,说“万物不同”
,从而明确地提出了事物的多样性。在他看来,列表的数量是无限的,列表之间没有量变的区别,只有质变的区别。“因为本质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东西,不可能根据固有的本质找到一个内在的区别。”
(《西方哲学原著选读》第477卷商务印书馆1981版)。既然真实多变的东西只有少数,那么以实验为特征的现代自然科学就必须以直接感性的东西为基础,更加注重研究和描述自然界的“细节”。也就是说,与古代人强调普遍性和整体性相反,现代人强调世界存在的特殊性和个体性,从个体的角度出发,把对象分解成各种元素和属性,研究这些元素的特殊性。
第三,休谟否认事物的因果关系,这也对现代哲学的对立思维方式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休谟的哲学思想是近代经验哲学发展的一个极端表现。他从纯粹的感官经验出发,否定了人的因果概念的客观现实基础。
因果概念的获得完全被视为人为的东西。在他看来,人们并没有事物之间存在因果联系的印象,也没有获得因果联系的能力。在他看来,“联系”这个概念“无论是用在哲学推理中还是用在日常推理中,都是绝对没有任何的。
有意义”。所以正确的描述应该是这样的:“我们只能说一个物体或事物跟随着另一个物体或事物,而不能说这个产生另一个,这个产生另一个。”(《休谟:人类理解研究》,第68和75页,商务印书馆,1972)
由于休谟的观点披着经验主义的外衣,挂着“实证主义”的招牌,所以在自然科学中影响很大,促成了当时分类研究方法和对立思维方式的形成。
第四,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了个人与社会的隔阂和对立,也对人们的对抗性思维方式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西方社会私有制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诞生,使纯粹的利益关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
风格支配着整个社会的一切活动,从而形成和发展了个人主义的社会价值取向。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从反对宗教压迫出发,早就主张挣脱社会束缚,为自己的目的而活,而不是为他人而活。霍布斯、爱尔维修等
另一方面,人们在哲学层面论证了从人的感性需要出发的合理性,把个人利益作为社会的道德基础,认为个人利益是社会利益的本源,社会利益应该从属于个人利益。这些理论从本质上决定了现代欧洲伦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模式。
。黑格尔运气不好,因为他主张国家至上。应该承认,现代个人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相对于古代社会忽视和压制个人存在和发展的社会(国家)至上,在欧洲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然而,作为资产阶级生活的个人主义
观,把个人或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和整体之上,必然导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对立,个人主体欲望过度膨胀,利己主义走向极端,这必然影响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导致人际关系的对立和分离,造成社会
不稳定。
第五,由于人类主体性的过度张扬和对自然的征服,科技和工业化时代发展起来了。然而,科学技术和工业化的发展在提高人类征服和控制自然的能力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新的灾难和困难,使人们相信自己的能力。
为了动摇,出现了犹豫,在发展的问题上,让人变得无奈和无所适从。这种情况和趋势也加剧了对抗性思维方式的延续和发展。
由于上述原因的综合作用,西方文化进一步从二元对立走向多元对立和极端发展。古已有之的假、恶、丑,不仅得到认可和肯定,而且呈现出独立发展的大趋势。这在古代是最基本的。
不可能,也可以说,对抗性思维模式是现代西方文化最深刻的内在核心和模式。西方从现代科学角度提出的“分析时代”和从文化研究角度提出的“对立原则”,本质上反映了现代西方思维方式的一个对立特征。
一些重要的迹象。从哲学和文化发展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思维比倾向于整合的古代思维方式更有优势。它打破了古代元素整体性思维的束缚,在整体内部分化和独立发展各种元素,从而促进了新元素的产生。
,从而使人类文化的发展更加多样化和丰富化。当然,各种文化元素的多元化、自主化发展,容易导致极端化、无序化,产生各种弊端。但是,从实践与认识的一致性来看,从实践发展过程理论来看,
这种极端的发展恰恰是人类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契机。因为极端的发展和尖锐的对立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和反思,从而为人们纠正这些弊端和矛盾提供成熟的机会和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现代社会各种矛盾的尖锐对抗。它的基本历史任务之一,就是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探索现代社会对立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和矛盾的途径。
第三,对立统一的整体和系统的现代辩证思维方式
我们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方式才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哲学思维方式。辩证法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普遍联系观,二是永恒发展观。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或者说辩证思维的核心是对立统一。正确
作为一种辩证的思维方式,统一性是在批判继承古代那种偏向整体追求和谐的思维方式和现代那种偏向对立分析的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比现代思维方式具有更高的形式。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肯定了现代对抗性思维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1.哲学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哲学注重从对象的角度研究世界的起源,强调共性和必然性,而忽视个性、特殊性和偶然性;强调对自然的研究,而忽视人在自然面前的能动作用。现代哲学更关注个人。
性、特殊性、偶然性的研究,重视人对自然规律的利用,强调人的主体性,等等。这些都有助于弥补古代哲学研究的不足,使事物的两个方面有机会得到具体深入的研究,从而肯定了反对思维方式的历史合理性。
2.在伦理和政治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古代伦理和政治观念偏重于民族、国家和社会至上的论证,忽视个人及其利益和相对独立性,压制个人发展。现代伦理政治观念更加关注个人的主观自由和利益的合理性,提出了天赋人权和自由平等的口号,强调个人的自由和独立发展,在反封建、反宗教和个人解放方面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3.美学上,古代强调完美、和谐、伦理。而现代美学则打破了古代维纳斯风格的古朴宁静,认可并发展了崇高、丑陋等新的美学风格,对人们的欣赏趣味提出了多样化的发展要求,从而使艺术风格更加丰富多彩。
可能在不同层次和不同方面得到审美上的满足。
4.科学地说,马克思主义认为,由于直观经验的简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低下,古代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处于混乱和模糊的状态。他们强调整体而忽视局部,只见森林不见树木。虽然口头上讲,杂多构成了整体,但是
其实我也不知道整体的细节。然而,现代科学进一步克服了古代科学的这一局限性。借助于观察和实验,直接深入到事物的内部细节。“把自然界分解成各个部分,把自然界中的各种过程和事物划分成一定的类别,这对生物体是有益的。
根据其各种解剖形式,促进了自然科学的“伟大进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3卷第734页)。
总之,现代哲学的对抗性思维方式在各个方面克服和弥补了古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局限性,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哲学的新发展。
(2)批判了现代对立思维的弊端和局限性,发展了新的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
1.现代的对抗性思维只讲特殊性、个体性、偶然性、差异性,而忽略了普遍性、* *同性、必然性、一致性。只关注局部,忽略整体;只注重细节,不注重整体;只注重实证思维,忽视理论思维。这一下,也突然了。
忽视了事物的运动、联系和发展,自然是机械化的、静态的。针对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强调客观事物的存在是辩证的。要坚持认识客观自然的整体系统特征和联系发展的特征,认识自然的“精细”。
节”,即事物相互联系发展的动力、过程和机制也就是说,要理解普遍性和特殊性、必然性和偶然性、整体和局部、运动和静止等一系列宏观和微观层面的辩证关系。
2.现代的对抗性思维模式,强调个人和个人利益高于社会和社会利益,只讲个人意志自由,忽视社会整体和谐,只关心自己不顾他人,导致人欲和物欲横流,一切社会关系都引入金钱关系,从而把一切矛。
护盾被推到极致。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制约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对此,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实现新的社会组织形式,重新建立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之间的交往方式,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并提出集体主义作为社会的价值导向原则。所谓集体主义,既不是简单的社会(集体)至上论,也不是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自由的正当性和必然性。它准确的历史定位,
就是在根本利益的基础上,建立个人与社会(集体)和他人的和谐融洽关系。
(3)对立统一思维方式的研究重点是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结构整体性研究。其重要标志之一就是中介概念的引入。
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个物质世界是一个整体,其内部组成部分在对立和区别的基础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转化。这种联系和转化是通过中介来实现的。现代哲学的思维方式是卡在对立面的,因为它没有抓住对立面之间的中介。一旦抓住了对立之间的中介,就找到了对立统一的基础,一系列关于事物运动、联系、变化、发展的问题就好理解了。因此,我们不妨说,对事物内部对立之间的中介联系的把握,是思维方式从对立到对立统一的一个突破。因为,抓住了中介环节,不仅使我们最终揭示和把握了事物联系和发展的辩证本质,而且使我们有可能深入事物内部,从整体结构的角度全面探索和把握构成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内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也是一种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维方式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统一的事物都是以对立为基础的。我们必须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相互对立又相互区别的事物,通过中介相互联系又统一起来。我们应该在团结中把握对立。事物在对立和统一的基础上形成一个整体。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是对事物整体系统的科学反映。
第四,从否定之否定规律看三种思维方式之间的辩证发展规律,进一步论证对立统一思维方式的科学性。
从思维的发展史来看,它经历了一个否定与否定的过程,从偏向整体性的古代思维方式到偏向对立性的现代思维方式,再到注重对立统一整体结构的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在古代,倾向于整体的思维方式是这个过程的起点。
,是肯定阶段。它重新形成了整体性,忽略了内部因素的多样性。但是,无论是客观事物的内部结构,还是主观思想的结构,都是以一定的要素为基础的,都具有要素、结构和功能,都遵循着三者相互发展的规律。因此,元素必然会发生质和量的变化和发展。在现代,倾向于对抗性的思维方式就是消极阶段。否定的主要对象是肯定阶段中形式整合的特征,从整合的形式中解放出许多要素,使其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把这个阶段的特点描述为内容铺天盖地的阶段。打破旧形式的束缚,是新元素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结构,是否定之否定的阶段。它的第一个特点是肯定和继承古代思维方式的和谐,否定和颠倒现代思维方式的重要结构;第二个特征,作为对现代对抗性思维方式的否定,既是对古代思维方式轻视形式整体性的局限的否定,也是基于不同要素的多元化发展。也就是说,现代辩证思维方式所依据的要素更加复杂多样,这使得两者都强调形式问题,但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古代的思维方式中,由于缺少中介,要素之间的统一是直接的,结构在功能上表现为求同存异。在辩证思维中,由于中介的作用,既可以求同也可以求异,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并重,从而形成整体的结构联系。在这种结构联系中,许多不同性质的元素表现出新的属性和特性,发挥新的功能。也就是说,在这个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整体结构中,不同性质的要素可以在特定意义上独立存在和发展,并可以通过中介和谐共存,从而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内容(要素)与形式(结构)的和谐统一。
(原载于《齐鲁日报》199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