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

历史教学中人格教育的渗透

李双新

(河北省成安县第一中学056700)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G633.51证件识别码B文号1008-3073(2005)03-0193-02。

关键词历史教学;素质教育;个性教育

人格是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尤其是在教育条件的影响下。它是每个人的个性、需求、能力和价值观的表现,主要受个人需求、动机、兴趣和价值观的影响。由于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不同的文化影响,一个人形成了自己不同的心理和性格。人格在当今素质教育倡导的心理素质之一中起主导作用。未来社会健全的人格应该是:努力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好角色,尊重他人,自我反省,具有民主多元意识。针对当前教育中因急功近利而重智力开发轻人格培养的倾向,北师大教授金盛华认为,在影响人成功的诸多因素中,必须明确人格的作用大于智力。大量事实证明,在开放和快速变化的时代,人们的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智力这一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人才的人格能力中,独立理性选择价值观的能力、主动适应的能力、抗压能力、容忍挫折的能力和调节创造性人际关系的能力至关重要。

至于如何建构健全的人格,专家认为,与遗传、家庭、社会环境相比,学校教育是最重要的因素,需要家长、社会、个人的配合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这一目标。笔者谈谈对历史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1应用历史知识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格和情操。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学过程仅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等。,为了在考试中拿高分,但是他们忽视了学生人格的教育和建设,所以培养出来的学生都有或多或少的人格缺陷。如缺乏主动性、心理素质差、不能正确对待困难、克服困难或自私、自尊、不能与人交流等。,这些人格缺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阻碍了个体内在潜能的开发,也影响了全民素质的提高。费尼克斯说:不学习就不可能形成稳定健康的人格。只有积累知识,才能培养出稳定、健康、可持续的人格。没有特定的知识环境,人格教育就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历史教科书中丰富的人格教育材料,对学生进行熏陶、教育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人格的建构,提高教学目的。教学结合“自古谁无死,保持一颗清新的心,照耀历史”“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名言的教学,通过秦桧、汪精卫、贝当、李完用几千年来背叛国家利益的知识教学,培养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根据学生崇拜名人、英雄的特点,可以充分发挥杰出人物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帮助他们养成不屈不挠的意志,如介绍李四光、茅以升、哥白尼、伽利略的事迹,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和真理的献身精神。此外,在教学中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养成严谨、规范、细致的思维品质。要有意识地引导历史事件的纵横联系和比较,从而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这对于挖掘个人的内在潜力是非常必要的。

2 .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

好的性格是需要反复锤炼、修正、完善的。在历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层次和心理特点,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学生的人格建设。在教学中,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适当让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比如如何评价朱元璋,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科学的阶级分析,切不可简单化、组件化、一刀切。最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阶级不会改变,但个人可以改变。在教学中,学生还可以建立自己的图表,组织自己的知识,构建知识框架,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建立独立人格,自主探索科学知识。其次,鼓励竞争,培养学生勇于争先的优秀品质。竞争意识是克服人格缺陷的良药,是促进个体战胜自我、超越他人的精神动力。对帮助学生形成勇于奋斗、直面人生、勇攀高峰、坚韧不拔的人格品质大有裨益。

3以身作则,用友谊教育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建构

心理学教授指出,良好的教师素质可以使有人格缺陷的学生发展成健全的人格;教师素质低也会扭曲学生的人格。人格是师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用人格塑造人格。台湾学者陈先生认为,在现代社会,教师首先要有一个相对的概念,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开放、多样。此外,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可以有效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也是引导学生建立良好人格的重要途径。友谊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友好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信任是第一位的。老师要信任学生,相信他们的善良和发展潜力,让学生愿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因为他们知道老师会接受他们。其次是自由,自由的氛围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潜在的智力;最后是尊重,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不是在批评他们而是在理解他们,从而培养和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精神,不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人格。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潜心研究,充分利用。

大量的人格教育材料,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各种教学活动,对学生的人格产生潜移默化的持续影响,才能有效地被提及。

提高学生人格教育的效果,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人格。

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历史人物

题目:初中历史中的现代科技

授课老师:上海大同中学韩春玲。

点评:冯昌利,上海黄浦区师范学院

案例背景

上海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要“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希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将这些要求和目标不着痕迹地“融化”到学生的头脑中,希望通过对牛顿生平、经历和成就的叙述,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课前给学生布置作业,课后通过各种渠道了解牛顿,然后在课上分享给大家。

案例过程叙述

第一部分:

课一开始,我先介绍了“现代科学技术”的背景,然后根据事先的教学设计,邀请学生介绍他们所知道的牛顿。话音刚落,就有同学举手发言。

学生1:老师,我看的书上说牛顿的性格很不好,一点都不讨人喜欢。针对谁是“微积分第一人”,他和另一位科学家是不妥协的。牛顿利用自己在这一领域的威望,率先组织专家评审,指责这位科学家剽窃自己的成果。说实话,学生这样的介绍和评论,真的超出了我的“预设”。本来学生们知道的应该和我知道的一样:基本上是关于牛顿如何努力,如何做人的。

上课做出积极的贡献,后续的教学也是基于这个“预设”。

老师:你从哪里学的这个观点?

学生1:霍金的《时间简史》。

老师:这个学生兴趣广泛,阅读面广。老师必须在今天课后找到这本书来读。但通过他的介绍,我也想到了一些问题:第一,牛顿可能在个人性格上有一些缺点,但并不妨碍他成为科学史上的一个不朽人物。可以说牛顿是一个有缺点的伟人,而这些缺点是否让牛顿更贴近我们普通人从而显得更真实?第二,自然科学或者人文科学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争议。最终可能需要更多的事实和证据来说话。霍金是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他在这本书中对牛顿的描述和评价是很自然的,所以我们可以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认定这一观点。对人物的判断要以充分的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在认同一个观点的同时要有“带证”的意识。如果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多了解一下这个,我们下节课再交流。

第二部分:

学生们讲述了一些关于牛顿的小故事。在表示了肯定和赞赏之后,老师开始介绍牛顿之前科学家取得的成就以及牛顿的创新。

在牛顿发现引力三定律和力学三定律之前,已经有很多科学家从事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他们是哥白尼、伽利略、第谷、开普勒等。哥白尼和伽利略的成就大家都很熟悉,我就不多介绍了。我们主要知道第谷和开普勒的成就。丹麦天文学家第谷通过肉眼观测积累了丰富的天文数据。但他不擅长计算和推演,所以他的成就只停留在数据的积累上。第谷临死前把自己的成果毫无保留地送给了学生开普勒。开普勒擅长计算。他通过许多复杂的计算推导出行星运动定律。牛顿的所作所为是基于几代人科学研究的众多成果。牛顿的伟大成就,一个经典的力学体系,是总结了其他学者在天文学和动力学方面的发现,加上自己的想法完成的。那么结合刚才几位同学给我们介绍的关于牛顿的小故事,以及老师提到的从哥白尼到牛顿的科学发展过程,大家有什么体会和感受吗?

学生2:我认为许多发明应该是全人类的财富。比如中国很早以前就有四大发明,但是很晚才传到欧洲。如果大家都能早点分享,通过共同努力,不断完善更新,人类历史的进程可能会加快。而且我觉得各民族的发展都不一样,都各有所长。如果每个人都能有互补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最终聚集这些能量,我们的生活会更美好。

老师,同学,有国际视野,愿意和别人分享劳动成果。

学生3:我认为牛顿的成就是建立在前人的基础上的。俗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没有其他科学家的努力,牛顿不可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老师:是的。正如牛顿自己所说,“如果我看得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是,你有没有想过,牛顿同时代的人很多,却没有取得同样的成就,在科学上有如此大的贡献?这是什么意思?

学生4:牛顿非常勤奋,非常善于思考,他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问题。这就是他取得如此成就的原因。

老师:说得好。当有人问牛顿如何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时,他回答:通过不断思考。正是这种求知若渴,勤于思考,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才让他成为了一个了不起的人物。他的成就并不是单靠灵感和天才,而是靠努力和永无止境的奋斗。

教师反思

关于第一集,在这个“突发”事件的处理上,我始终抱着一个字“真”。首先,我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坦诚,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学习和做人的“道理”;然后我引导学生区分道德和科学事实,更“真实”地了解牛顿的全貌。学生提到的牛顿的缺点,在我看来其实就是人性的缺点和弱点,而这些弱点和缺点是非常真实的。正如钱穆先生所说,“我越是人,就越是珍贵,就是我越是平凡,就越是伟大,越是特别”。我觉得学生可以从这门课上找到一些历史研究的方法。总的来说,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历史方法是交融在一起的,这样的处理应该能有效地示范和引导学生做人,求真和求真做事。关于第二段,和第一段不一样,这一段的德育目标是我提前设计好的。主要目标有两个:“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和开放意识,尊重各个国家和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牛顿努力工作、善于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我在学生的帮助下完成了它。这种“顺水推舟”的做法,既立足于学生的“就近开发区”,又以“上一层楼”的方式予以肯定

也强化了学生的正确意识,对其他学生有明显的积极指导意义。

第一集的“突发事件”其实涉及到整体德育目标的一个方面:学会做一个真正的人。老师们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人格魅力向学生展示了“真”的真谛,也在历史中穿插了一些人物分析的方法,这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包容和理解的意识。第二段德育目标的实践也很巧妙。用“顺水推舟”的做法,很容易恰当地强调人类文明和牛顿科学精神的传承

被学生接受。对牛顿科学精神及其品格缺失的分析,看似矛盾,实则是一个整体的两面。牛顿是一个伟大的普通人。他具有伟人的品质(好学、勤于思考等)。),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同时他也有常人的缺点和不足,所以我们要包容,要理解,要引以为戒。只有这样,我们对人的认识才能更加全面和真实。

《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研究》,2005年第5期

阜新

(辽宁鞍山鞍山第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14001)

关键词:历史课程目标教育理念培养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经出现,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经济社会的转型、教育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教育对象的变化,要求历史课程内容必须在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原则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必须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历有机联系起来,将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愿意去理解和接受,学生才会先实现“学”,并在此基础上。

为学生下一步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学习提供理想的课程环境。

一个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前提。

传统的教育观念强调以知识为基础的理论,要求强化基础知识和技能。历史教师应注重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以更好地实现这一培养目标。

1.关注每一个学生,形成轻松支持的氛围。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愿意学习,先“学”知识。

上课时,要注意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营造一种轻松、支持的学习氛围。这样可以吸引每一个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竞争合作精神。

2.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发展鲜明个性。

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实现“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交流、展示和提高的机会,如:课堂上提出疑难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引导学生研读教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逐渐体验到学习、创新、成功的快乐,从而享受学习,积小成大,掌握学习方法,达到“学”的境界。

3.改进教学方法,拓展灵活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教学认为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重视“教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而忽视“教会学生学习”

学习方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创新的速度大大加快,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它要求教学学生抓住一切机会不断更新、深化和提高自己的知识,学会学习,同时在教学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核心和关键。

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成为我国教育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市

嵇的散文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学不会的人。学习是终身的,不应该在某个阶段终止。所以,作为学生,也要改变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到研究性学习,学生要学会合作,学会自主学习。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让教育适合学生。让学生“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和前提;而让学生“学会”是学生继续学习的保证。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活动,教师实际上处于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中介地位。传统教学只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而不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只注重机械灌注,忽略了学科的特点、重点和难点。这种教学方法的单一抹杀了教学过程的复杂性,不能反映教学的本质规律。当然,好的教学效果是无法达到的。而现代教学,既注重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能力的培养。学生也要转变学习观念,不要只注重接受而不思考主动学习。否则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所谓懂得学习,就是学生掌握了系统的学习方法,能够独立获取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道理和兴趣,诱导学生的感受,启发学生的生活感受时,学生应主动自觉地响应,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结论。

第三,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生群体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保障。

新形势下,教育理念的更新也在不断丰富和完善教育理念。环境教育和群体影响的作用不容忽视。古代孟母选择了。

住在隔壁,现在的人更注重良好学习环境的熏陶。教师要善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让学生充满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教师要从枯燥的知识中汲取,用其他科学领域清晰的讲解或举例来吸引学生:教师要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多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作为素材,介绍问题的背景和达到的要求,让学生去探究和讨论;要抓住重点,抓住典型现象,及时点明一些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学生自己对事物本质的分析、研究和认识来掌握规律;还应该给学生各种机会参加小组活动,并通过广泛阅读,观看资料和录像,参观展览馆等。,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亲身体验所学,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德育的培养和学生群体的优化。这是每个学生个体成长进步的有力保障。总之,历史教学要以现代社会为边界,在现代社会中寻求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土壤,设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和培养目标,帮助学生先“学”再“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初步树立对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情怀,逐步树立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贡献力量的人生理想”作为情感教育的首要课程目标。这说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是历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的基本功能是促进人的发展,即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情感人格和文明行为的发展。就人的成长而言,历史经验更具启发性。因此,历史教师应充分发挥历史的独特优势,从自信、爱国、进取等方面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因为自信是树立责任感的前提,爱国是树立责任感的基础,进取是树立责任感的动力。

1.培养自信。

自信是一种稳定的人格品质或人格特征。一个自信的人,必然充满朝气、乐观和远大的理想;一个自信的人可能肩负起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历史教科书中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素材:近代历史上,李、徐寿、华、詹天佑、冯如等科学家,虽然生活在落后的、饱受列强蹂躏的旧中国,却以坚定的自信心和报国之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成功。比如1959年中苏关系恶化时,苏联撤回专家援华,并扬言:“没有我们的帮助,你们中国人10年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然而,中国人民凭借他们敢于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自信,独立自主地研制出了原子弹。这些史实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励他人。他们闪耀着耀眼的爱国主义光芒。比如屈原的“长气藏泪,哀民命苦”;岳飞的“为什么不做点什么?”:邓世昌立誓御敌,他不是独生子;谭嗣同温德尔·迪金森市场。唤醒人民;不收复台湾省,郑成功决不罢休;朱自清宁死也不吃美国救济粮;钱学森放弃优越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冲破美国的重重阻碍回到祖国,为国家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这些人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利用这些史实,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对祖国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育企业。

进取是人们为了超越自己和他人而努力争取更大成功的一种人格或心理倾向。一个有事业心的人,不会拘泥于世俗的羁绊,努力上进,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比别人学习更好,工作更好,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进取心和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责任感使进取心得以落实。没有责任感的支撑,企业就会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不断升华责任感,从对自己和他人负责的精神,到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责任感。爱因斯坦在提出相对论之前并不满足于牛顿的经典力学。李时珍对当时的中医及其医术不满,于是用了27年的时间多次尝试药物,终于写出了一部总结性的巨著《本草纲目》。这些伟人的进取精神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精神,激发他们肩负起为国家和民族而战的使命感。l

references/article/class 163/class 126/20060330204900 _ 11301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