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
14年前,我负责南昌广播电台温暖港湾节目的编播。一天,我接到一位听众的求助电话。她流着泪告诉我,她的两个儿子都患了血友病,大儿子刚刚病逝,悲痛欲绝已经来不及了。小儿子因为出血不得不截掉左腿。现在医药费又急了,她彻底绝望了。放下电话,我拿着面试机直奔94医院血液科。我来到床边,看到一张年轻但苍白的脸。二十岁的男生懦弱的眼里只有对生活的渴望,蓬勃的生命会在最美好的年华里枯萎,让人心疼!来到医生值班室,我了解到小伙子的治疗情况很危急:左腿感染坏死,必须尽快截肢。虽然血友病患者手术风险很大,但是没有人愿意放弃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
然后我和妈妈来到他们的家,位于永外正街的一个又小又挤的房子里。桌上的咸菜剩饭,无声诉说着这个家庭的窘迫。临走的时候,我把随身带的400块钱全部塞到了母亲手里。在当晚的节目中,我播放了一段采访录音,讲述了这个家庭的故事。节目播出后,引起巨大反响。当晚有哥哥姐姐开车把钱送到了电台。当我们为慈善筹集了8000多块钱,送到医院的时候,我妈抓住了救命稻草,快要跪下了。儿子及时做了手术,我陪了妈妈五个小时。孩子被活活推出来,母亲哭笑不得。然而,三天后,孩子终于没能挺过术后危机,离开了。得到了又失去了的母亲心碎地哭了:我没有儿子,什么都没有!看着悲痛欲绝的母亲,我觉得好无助,好无能,好无助。我默默陪她流泪,无法承受也无法打扰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的悲痛。
故事还没有结束。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空就去看望母亲,带她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正能量的影响下,孩子的母亲逐渐走出阴霾。2004年,她主动参加志愿活动,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志愿者。2007年,她成为遗体和器官捐献者,2008年,她成为无偿献血者。她总是说,我没什么好担心的,也没有别的办法感恩,只有用血肉之躯回报社会!
这是一个苦乐参半的故事。在我们的报道中,生活有了新的态度。虽然每个记者的力量都是微薄的,但是力量是可以汇聚的,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无限延伸!
干我们这行的,穷出新闻,成名难。但是皮肉之痛怎么可能成为煽情的工具,惨烈的灾区怎么可能成为个人秀!我不想成为灾难中的新闻狂欢者。有一次,我跑遍监狱,看望死缓罪犯,告诉他们帮帮他的家人,让他安心。有一次,我跑到医院安慰产后抑郁的妈妈,让她开心。有一次,我跑过妇联,为遭受家暴的农妇寻求司法途径,捍卫她的尊严!
记者用忠诚记录时代,为人民服务。我们有信心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有实力充分发挥新闻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我们有责任维护媒体的公信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记者是社会的良心!
好记者讲好故事讲话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发展的根本指针。至于如何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我们这些常年奋斗在基层的新闻工作者,也许并不准确全面,但我们一直充满激情,担当使命,试图用行动回答这个问题。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灵魂,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工作作风。对于电视新闻来说,图片是证明新闻真实性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电视记者要实事求是,每一次新闻报道都要带着沉重的摄像机去现场,用镜头记录新闻过程。无论雨雪风霜,我们都不怕艰难险阻。只要有新闻需求,电视台记者就忙个不停。电视新闻只持续一两分钟,但这一两分钟的背后,往往是电视记者付出的几十倍的时间和努力。
20xx年正月十五,xx遭遇50年一遇的暴风雪袭击。我拍下了市交通部门及时清理高速公路干线积雪的情况,通过图片向群众传达出行信息。新闻正在整理的时候,我乘坐的采访车被一辆面包车严重追尾。坐在后排,头撞在车窗上,淤青头晕了半天,但为了自己的责任,强忍着疼痛及时做了出来。20xx年,我的电视新闻短信《钻井平台升起五星红旗》获得xx好新闻一等奖。在这一分钟的新闻中,庄严而又充满激情的升国旗画面,表达了钻井平台上石油工人对祖国的热爱。但背后是我和一个同事,接到采访任务后,顶着强烈的海风,乘坐颠簸的快艇来回航行三个小时,站在只有几根绳子的升降平台上,在风浪中,带着重达几十斤的相机和三脚架,摇摇摆摆地走上亚洲最大的深海钻井平台的过程;是强烈的晕船感让我头晕,呕吐,走回陆地的时候觉得浑身无力。20xx年8月,盘锦防汛进入关键时期。我和我的同事收集了政府官员在大堤上抗洪的新闻,图片展示了抗洪的真实场景。为了拍这个新闻,我和两个男同事在风雨交加、泥泞不堪的防汛大堤上跋涉了两个多小时,浑身湿透、沾满泥浆,走进各个单位的防汛帐篷采访拍摄。当时电闪雷鸣,手机响了很多次,都没敢接。回来的时候已经走不动了,差点瘫在烂泥里。幸运的是,我遇到了一辆来给抗洪人员送东西的越野吉普车,所以我们得以搭车回去。当时在很多艰苦环境下面试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痛苦,因为有一种对工作的信念。现在想来,虽然有些后怕,但还是感谢那些难忘的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的基石。把这两点结合起来,关键是把人民群众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多年来,我始终坚持“三贴近新闻”的原则,不怕辛苦和疲劳,深入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采访拍摄基层群众。田野、厂矿、郊区田野是我经常出入的新闻现场。每天早出晚归,节假日加班很自然也很常见,有时候年夜饭也是在工作中度过的。大年初一,我在刺骨的滨海大道上写了一篇稿子。我采访了除夕夜守护路灯下绿地的园林工人。春节晚会直播的时候,人家家里被拍到四世同堂,共庆春节。在工作中,我在以群众为主体的同时,始终把正确的舆论导向放在首位,把做好主题宣传作为拓展主流思想舆论的有效途径。
因为我知道,作为主流媒体的记者,传播正能量,推出有利于团结稳定、振奋人心、正面宣传、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我的责任和义务。20xx年初,我开始创办电视新闻专题栏目《在基层》,开创了电视媒体引导领导干部到基层为全省群众排忧解难、办实事的新闻报道形式。伴随着“下基层”的征程,数百个与民生相关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解决和关注。通过我们节目的拍摄,兰康桥小区H区两栋廉租房被砸的对讲门已经修好;XX县XX镇XX村一个脚歪的女孩马XX得到了政府送的电脑,电脑为自己架起了一座与外界沟通的崭新桥梁。XX镇居民最终在XX一家五口申请到了梦想中的廉租房;告别过去住在温室里的日子;大伙房水库饮水工程非常麻烦的异地缴税问题解决了。盘锦港设备检查进展顺利,确保了港口的平稳运行。残疾农民工赵虎姐姐,已在盘锦登记,获得了边缘户低保救助证,解决了一系列烦恼,对生活充满希望。
在工作中,作为电视新闻记者,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如履薄冰、如坐针毡、如释重负”三种状态。在采集新闻时,我责任重大,要考虑新闻的客观性、时效性和权威性,如履薄冰;新闻播出的时候,怕有疏漏和失误,对不起观众,所以如坐针毡;新闻播出后,如果没有负面的声音和批评,效果不错,我们就可以放心了。我们每天都要在这种压力和煎熬中度过。虽然我们抱怨过,委屈过,但我们从未想过放弃。这份坚持不是为了微薄的工资,而是为了心中永远对新闻事业的热爱、敬畏和坚持。
作为一名电视新闻女记者,我对我的工作总是充满激情和责任感,我将不负使命。然而,我欠我的家人很多。因为工作的原因,每当年迈的父母或公婆因病住院,我就是那个只能晚上去医院照顾他们的孩子。白天,病床前的细心照料和照顾全部落在我丈夫和弟弟以及其他家庭成员身上。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从来没有参加过儿子幼儿园的一次亲子活动;他老公基本负责每天从学校到学校的接送;他去辅导班,大部分都是他爸爸或者爷爷奶奶陪着;我的承诺,假期或者节假日带他去玩,往往成为一句空话。我从小被奶奶带大,和她感情很深。奶奶去世前一周,我回老家伺候她。她拉着我的手对我说:“我好多了。你工作很忙。赶紧回家!”“我以为奶奶真的会好起来,就赶回单位了。然而,20xx年7月6日,我参加宣传部组织的辽东湾新区集体采访时,奶奶去世了。她对我说,“我好多了。你工作很忙。快回家吧!”“这成了她给我的最后一句话!!!
这些年来,在长期忙碌的工作中,采访对象真诚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被信任的温暖;一个个获得省市级奖项和观众认可的新闻作品,让我享受到了奉献的成果;“辽宁省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让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回顾过去,我尝过酸甜苦辣,经历过悲欢离合,但我从未后悔过新闻事业,我也从未放弃。
因为我最得意的是“我是电视记者”!谢谢大家!
当我得知这次演讲比赛的内容要求时,我不禁想起了我在职业生涯之初一直在问的一个问题,也有一些刚入行的年轻记者问过我这个问题——那就是“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如何写好一条新闻?“我想,这个问题一方面证明了我们对新闻事业的热情和激情,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面临着最迫切、最焦虑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所以我今天站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的亲身经历。我演讲的题目是汇聚正能量,讲好故事。
从记者到站长,我个人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以“人民的需要”和“党的愿望”作为衡量工作的重要标准。换句话说,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观,坚持群众喜闻乐见的标准。要达到这个标准,必须坚持“四用”,即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客观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倾听人民的声音,用自己的双脚深入基层,用自己的思维把握时代的脉搏,让采写的新闻“带着露水”。
XX新区是城市向海发展的龙头。新区成立以来,我一直在写新区开发建设的新闻。2007年5月,XX船舶工业第一艘大船下水,这是我省实施“五点一线”开发开放战略以来的第一个产出成果,意义非凡。在船舶下水前,我和同事再次深入XX湾新区,详细采访了管委会领导、船厂工人和当地群众。凭借多年积累的素材和敏锐的观察力,撰写了《皇冠的高度:五点一线转向大海》,获得当年“主题新闻宣传”特等奖和全省好新闻一等奖。2010,我和同事在XX新区撰写出版了滨海专刊。我们每天乘坐30路公交车穿梭于辽东湾新区和单位之间,深入施工一线寻找最鲜活的新闻。我们坚持高策划、新视角、深解读。一方面关注新区的开发建设,另一方面挖掘整理辽东湾新区的历史,让人们感受辽东湾新区今昔翻天覆地的变化,坚定向海发展的信心。疏港铁路通车后,我以《穿越百年的汽笛》为题,梳理了辽东湾新区的铁路发展史,让读者通过铁路的变迁了解XX的发展历史;XX港建设升级,我们梳理了新区航运历史;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学,特刊从1918建成的回转小学入手,回顾辽东湾新区百年教育历史...以及XX新区的鱼鹅文化、稻作文化、芦苇文化。我们不仅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辽东湾新区当前的发展状况,也对XX新区的人文历史进行了梳理和传承。《滨海特刊》的出版得到了从上到下的认可。XX新区曾将“滨海专刊”作为成果报告发给省滨海办。我认为《滨海特刊》的成功,在于“人民的需要”和“党的愿望”的结合。
说说我对好消息的粗浅看法吧。记者李XX认为好新闻的标准是:清晰、简洁、重点突出、详细、有吸引力、能引起人们的好感。我个人的理解是,好消息就是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写好新闻的秘诀是什么?就是讲故事。当故事精彩时,新闻也精彩。
写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好干部周XX同志的先进事迹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在进入正式采访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外部采访,包括周同志的战友,以前的同事,现在的下属,曾经指导过的企业家,曾经帮扶过的贫困户,尽可能多的收集材料。采访过程中,我一次次被感动。一开始,我是被周XX一个人感动的。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听到了他的同事和朋友们的感人故事,并在他们身上找到了周的影子。我被这个团体感动了。我觉得这就是榜样的力量。在采访后的半个多月里,我一遍又一遍地阅读采访笔记,梳理周的事迹,以平等的视角报道周XX的故事,选取鲜活的人物、生动的语言、难忘的场景,还原一个忠于事业、勇于创新、扎根基层、淡泊名利的宣传干部形象。好事多磨。4期简讯陆续刊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也在周XX的故事宣讲中获得了心灵的洗礼和成长。之后,我在“思考”和“沉淀”的同时,学会了“看”和“记录”,从而逐渐成为一个有故事的人,一个会讲好故事的好记者。"
当代著名新闻工作者穆青曾说:“在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如果你能走得深,不怕苦,有为党为人民奉献的精神,用心唱出伟大时代的激情,就不怕写不出好东西。”这句话适用于现在的XX和身处其中的我们。
尽管邱浩的手握得不轻,但记者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却记录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还有我们,将继续记录时代的巨变,见证城市的新发展,传递社会的正能量,告诉你更多人类的故事和众生的梦想。
接到“好记者讲好故事”的任务后,我一直在想:今天这个场合,我应该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一个“好记者”在每个人心目中的标准是不一样的,但一个“好故事”应该有一个标准,那就是第一,能感动自己,第二,这些故事能传递一种精神,一种正能量,能代表这个时代的东西。我觉得这样的故事才是“好故事”!
我从事新闻工作15年,见过很多人,见过很多事,但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采访是2010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现场。10天的采访,让我对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力量、媒体人的责任和担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2010年8月8日凌晨,舟曲发生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我作为甘肃广播电视总台广播应急报道组的一员,当天凌晨5点从兰州出发。到达舟曲后,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整个县城被一条宽数百米的泥石流“豁开”,靠近河边的二层以下建筑全部被水浸泡,县城多条街道被淤泥填满...
下午,在三眼峪泥石流救援现场,我采访了武警舟曲中队副中队长王伟。这名武装警察的五名家庭成员被杀害,包括他的妻子和未出生的孩子。当晚罕见的山洪泥石流来袭时,王伟带领战友冒着生命危险,试图在第一时间救出23名遇险人员,却没能回去看看自己的家,而家离他们的救援地点只有500多米。我采访他的时候,这个七尺男儿几次哽咽。采访中,他接到了陕西老家姐姐的电话。在电话里,王伟一直告诉姐姐千万不要让妈妈知道。每天都可以保密。王伟告诉我,父母一直盼着抱孙子,妻子怀孕的时候给孩子做了很多小衣服和虎头鞋。母亲心脏不好,他怕老人知道了会受不了。王伟说的话我记忆犹新。他说:“那天晚上泥石流发生前,我没有接到媳妇的电话。这是我一生的遗憾。现在我的手机24小时开机。真希望有一天它会响,电话那头是我的家人。”然后他擦掉眼泪,转身钻进身后的废墟里。
事后我不止一次地想,从人性和感情的角度来说,如果他离开正在呼救的村民,赶回家帮忙,毕竟只有500多米,那么可能就是他怀孕的妻子和他的公公婆婆。但就500多米,王伟一步都没迈。一个军人的职责,让他义无反顾地去救助身边遇险的人。当时在现场指挥的甘南支队支队长让王伟下去休息。王伟说:“队长,就让我在现场参与救援吧,多救一个普通人我就好受多了……”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我采访了王伟三次。有一次,我和王伟去舟曲的纪念园。超过65,438+0,000名受害者的名字被刻在一面墙上。王维妻子的名字在最下面一排,但字体颜色和其他名字有些不同。后来才知道,王伟一有空就来这里找他老婆聊天,不停地摸她的名字。铁骨铮铮的背后是深沉的男人情怀...
舟曲县袁玉娥村是一个满目疮痍的村庄,整个村庄被泥石流夷为平地。全村700多人,包括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幸存59人。老党员何建洲的妻子、两个孩子和他哥哥、嫂子的八个亲戚遇难。他强忍悲痛,带领幸存村民奔赴救灾第一线。老何每天都很努力,累到麻木,累到躺下起不来了。他说,只有这样,才能暂时忘记失去亲人的痛苦。一周后,在村委会的废墟上,当何建洲带领入党积极分子向党旗庄严宣誓时,在场的11名党员无不热泪盈眶,因为他们的亲人都被杀害了。在现场,我采访了入党积极分子李言平。我问他为什么要入党。李言平说:“没别的了。我看到这些老党员每天都在做什么。我要跟着他们!”没有豪言壮语,却道出了当时百姓的心声:“党员永远是灾区人民的主心骨!”
在舟曲,每天都被人性的光辉所感动,被各种场景所震撼。在三眼峪,近两万人的救援场面让我震撼;在白龙江,我被爆破堰塞湖中升起的巨大水墙所震撼。在县城外,我被各种救援车辆排起十几公里的长队的景象惊呆了。军人的绿色,消防战士的橙色,防疫人员的白色,特警的黑色,交警的蓝色,还有灾区随处可见的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党员袖标、志愿者丝带的红色,此时是那么的鲜艳。在救灾现场,我看到了从兰州赶来的回族群众,从甘南周边县区寺庙赶来的藏族僧人,还有每天来回奔波的全国各地的志愿者。
说到志愿者,我给你讲一个22岁的重庆志愿者的故事。在舟曲,有一天是早上1以后。我写完稿子,去了趟洗手间。在走廊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瘦瘦的年轻人,地上放着两份报纸。他卷着裤腿光着脚坐在那里。我的直觉告诉我,他应该是个志愿者。当我想采访他的时候,小伙子很抗拒:“我刚到,没做什么。不要采访我。”我说,那你说说你怎么到舟曲的。小伙子告诉我,他是重庆人,是一家汽车厂的装配工。2008年汶川地震,他想去灾区做志愿者,但家人强烈反对。2010玉树地震4月,他们的车被劝回西宁。小伙子说我这次一定要去舟曲做志愿者!他从网上约了7个同伴一起去舟曲。车行至川北时,遇上暴雨,多处道路被冲毁,7名同伴全部退了出来。但是这个年轻人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去爬山!他进山走了一天一夜,绕过被冲垮的公路,然后坐了六趟车来到舟曲两河口镇。当时因为交通管制,非救援车辆不得进城,小伙子硬生生走了17公里进了舟曲县城。那天晚上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坐在那里,因为脚疼得睡不着觉。听了他的故事,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们常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90后是没有长大的一代。但我想说的是,80后、90后这一代还是能挺起中国的脊梁的!
我做记者十几年了,包括地震,山体滑坡,泥石流,矿难,火灾,毒气泄漏,暗访等等。这些面试都是在一线,经常有朋友问我:你哪来的这么大热情?我觉得,首先,我很感谢记者这个职业,因为它给了我一个认识各种人的平台。他们对生活的感悟,他们生活中的闪光点都在滋养着我,让我永远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也庆幸自己从事了一份自己非常热爱的职业。以后如果有什么紧急危险的事情发生,我还是会义无反顾的冲到第一线,因为我是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