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公债史(1949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债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1950-1958):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发行了“人民胜利贴现债券”,成为新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国家债券。在接下来的“一五”期间,每年在1954-1958之间再发行一期“国家经济建设债券”,发行总额为35.44亿元,相当于同期国家预算经济建设支出总额862.24亿元的4.11%。

1958之后,由于历史原因,国债发行终止。

第二阶段(1981至今):

中国在1981恢复国债发行,国债市场今天的发展可以细分为几个具体阶段。

1981-1987期间,国债年均发行规模仅为59.5亿元,发行日期也每年集中在1+0。这一时期,国债没有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国债的发行是以行政摊派的形式,面向国有单位和个人,利率有差别。个人认购的国债年利率比单位认购的高四个百分点。债券的种类相对简单。除1987发行的54亿元3年期重点建设债券外,均为5-9年期中长期国债。

1988-1993期间,国债年度发行规模扩大至284亿元,新增国家建设债、财政债、专项债、增值债等品种。1988年,国家分两批在61城市进行国债流通转让试点,初步形成国债场外交易市场。1990之后,国债开始在交易所交易,形成国债场内交易市场。当年国债交易量占全部证券交易金额12亿元的80%以上。1991年,我国开始试行国债发行承销;1993、10和12,上交所正式推出国债期货和回购两个创新品种。

65438-0994,财政部首次发行半年期和一年期短期国债。1995期间,国债二级市场活跃,尤其是期货交易量破纪录。但“3·27”事件、债务链回购等违法事件频繁出现,迫使5月份国债期货交易暂停。

国债市场从65438到0996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财政部将国债集中发行改革为月度滚动发行,增加了国债发行频率;其次,国债品种多样化,首次折价发行短期国债,并增加了最低期限为3个月的国债,还首次发行了10年期和7年期附息国债,年息;第三,在承销的基础上,以价格(收益率)或支付期限为标的,招标发行可上市的8种国债;第四,当年发行的国债以记账式国债为主,逐步实现了国债无纸化。

1996之后,国债市场交易量下降。与此同时,全国债券市场也出现了托管集中化、银行间债券市场与非银债券市场分离等变化,呈现出全国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深沪交易所债券市场和场外债券市场“三足鼎立”的态势。

参考资料:

/economy 2003/editor _ 2003/031030/031030 _ 165297 .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