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山三七的发展
云南文山州是三七的主产区,这是由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光、热、水、土、气条件决定的。由于三七宝贵而独特的功效,促使三七比其他中药材更早地由野生变为人工种植。清朝乾隆年间的《华凯府志》中有记载,华凯三七在市场上很畅销。公认文山三七种植历史不少于400年,95%以上的三七产自文山,文山被国家命名为“三七之乡”。
发展三七生产
在1949之前,只有文山县、砚山县、马关县、广南县的少数农户种植三七。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发展三七生产。但由于对市场经济规律认识不足,对三七的发展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和管理,文山三七生产在1951到1992的40多年间经历了两次大的波折,才从1993逐步走上正轨。第一阶段为195L ~ 1979,以生产上人为绞杀三七为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三七种植面积为52公顷,年产量为6 000公斤。从65 438公顷增加到0 974公顷,达到2 933公顷,年产量675 000公斤。1979年三七面积锐减至800公顷,产量减少至126千k g,第二阶段1980-1992受利益驱使,盲目发展三七种植。1989高峰期,三七面积达4733公顷,产量达1384000公斤,供大于求。三七价格从1989年底暴跌至51元每公斤,不少种植户损失惨重。1992的三七面积只有1867公顷,产量38.6万k g。
1993至2003年,三七种植业稳步发展,深加工取得新突破,三七生产综合效益显著提高。文山州政府培育三七产业,成立三七特产局和三七产业园,三七种植面积稳定在3300公顷,价格也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一批三七加T企业迅速崛起,三七产业呈现良性发展态势。文山三七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围绕三七产业发展,文山三七研究所开展了大量的科研工作,研究三七的真伪和质量标准,研究三七的真伪和质量标准。三七GAP种植技术和种植基地已初具规模。三七GAP基地种植面积已达730公顷。截至2004年底,文山州已形成三七种植基地5667公顷。文山州三七深加工形成了一批以三七为主要原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国有和民营股份制发展主体并存,竞争主体多元化,促使企业提高现有产品质量,造就了企业适应市场的能力和三七产业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