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历史名人

1.袁崇焕:字素(明史传),易说字(黄遵素简介)。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四月二十八日。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乡,广西梧州地区藤县北门街道。袁崇焕出生于广东东莞,14岁随祖先袁迁居广西藤县。

袁崇焕纪念公园(广东东莞)

东莞袁崇焕纪念公园位于广东省东莞市石碣镇水南村。该镇村民和海外袁氏家族捐资1.2亿元,在明代袁故居原址兴建,占地11万平方米。包括袁故居、袁庙、造像、冠王墓、三界庙等。

2.蒋光耐:冉静,出生于1888,毕业于保定陆军学院第一骑兵师;1906加入联盟;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13参加反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1921年担任超大型总统府安全团副团长;率1932是十九路军英勇抵抗日寇的进攻,使日方三次增兵,四次换帅,极大地挫伤了日寇的精神。1933年,与李和陈发动反蒋事变,共同抗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兼纺织工业部部长。

3.野夫(1848-1880):道光二十八年(1848),生于广东东莞水南,晚清海军爱国将领。

1867年6月,沈葆桢(林则徐女婿)在福州马尾船政学堂任职,招收的学生是福建省本地人。船政在第一次招生后,从广东招收了野夫、邓世昌、吕涵、李贺、张诚、李甜、李家本、林国祥、梁子芳、卓冠略等十余名已经学过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

野夫1867考入福州船政学校第一期驾驶班,1871班毕业,1873年9月船班毕业。1874年3月,任福建水师海东云舰管带;升都司(四年级),奖励蓝翎,游击称号(三年级起);1876任景元船舶管带;1878年9月,被任命为超级战舰管带。

1879 1两江总督兼南洋贸易工业部部长沈葆桢将留在福建第一省会野夫的超级战船和兰陵游击称号转让给南洋水师,驻浙江温州。

来自广东的野夫和邓世昌同时考上了船政学校的驾驶班。他们在学生时代,有着相同的意志和相似的兴趣,也就是成为了好朋友。毕业后,两人都在福建海军任军舰管理带。后来李鸿章把邓世昌调到北洋水师(北洋水师),沈葆桢把野夫调到南洋水师,并肩保卫中国沿海。因为都是海军出身,后两人成了亲家。的儿子叶硕舟(原名叶(坤)和镇雄)娶了邓世昌的二女儿邓秀婵。

光绪六年(1880年7月25日),浙江歹徒金曼勾结日军大肆扰乱台州,超武装船奉命出动镇压,野夫率全船官兵英勇杀敌,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2岁。清廷给游击队下了一道诏书,给了骑兵队长一个头衔。

野夫殉难后,邓世昌悲痛欲绝。清廷颁令优待叶嘉,野夫原配妻子周公仁被封为之子的爵位。

4.邓世昌:原名永昌,名正言顺。晚清爱国海军将领、民族英雄。1849 10出生于广东番禺(今广州海珠区),祖籍广东东莞怀德乡。

出生于富裕家庭,父亲邓焕庄专门做茶叶生意。他先后在广州、天津、上海、汉、香港、秦皇岛等地尝试开设祥发苑茶楼,创办邓氏家族祠堂。年轻时随父亲移居上海,向西方人学习算术和英语。

1867第一期进马尾船政学校驾驶班。1871年被派往“建威”舰练习航海。187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次年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为“陈航”划船乐队,被“海东云”炮艇乐队任命。日军侵占台湾时,邓世昌奉命镇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只好亡羊补牢。他还被调到魏震炮舰管带,担任“吴恙”号快船的主管,升级为驻军,并加了指挥官的头衔。

1880年调任北洋水师,先后担任“飞庭”、“镇南”蚊炮舰和“洋卫”、“致远”舰的管理带。

1894年9月17在黄海中日甲午战争中壮烈牺牲。

邓世昌有三个孩子和五个女儿,他的长子邓洪灏继承了他的职位,在广东海军工作。他死于1947。次子邓浩洋早逝;第三个儿子,邓浩干,是遗腹子。曾在民国海军部服役。1969死于无锡。他没有孩子,养女邓小四。大女儿邓;二女儿邓秀婵嫁给了邓世昌老同学的儿子叶硕洲。三个女人邓秀娟;四名妇女邓秀廷;五姑娘邓秀海。

5.陈镜开是一名男子举重运动员。出生于1935。广东东莞人。从小就热爱健身。1953从健身转为举重。1955,加入中南军区运动队,后入选国家举重集训队。成绩提升很快,挺举成绩一年内从95 kg飙升到130 kg。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她以133kg的成绩打破了美国运动员文琪保持的56kg(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运动员。同年,他分别以135公斤和135.5公斤的成绩两次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1957在第三届国际青年友好运动会上,他以139.5公斤的成绩第四次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1958年9月26日在莱比锡举行的国际举重比赛中,他以140.5kg的成绩第五次打破该项目世界纪录..1959年,“莫斯科杯”国际举重个人锦标赛中,以148公斤的成绩首次打破60公斤级(次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1961以148.5kg、151kg、1964的成绩连续三次打破该项目的世界纪录。1956获得运动员称号。自1959以来,先后五次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荣誉奖章。1979至今中国举重协会主席。1980广东省体委副主任。1959、1964、1978先后当选为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4被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35年来优秀运动员之一。1987被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授予奥林匹克荣誉勋章。

6.陈伟强(1958-)出生于广东东莞。举重世界纪录创造者,“奥运会”金牌获得者。

陈伟强从小热爱运动。1972年7月开始在广东省体育馆业余体校练习举重。他因为整体体能基础好,腿部力量强,训练刻苦,进步很快,所以在1974入选广东省举重队。从1974到1978,* * * 42次打破52公斤级和56公斤级青少年全国纪录。

1977参加第八届亚洲举重锦标赛,获得抓举52公斤级1,挺举和总成绩第二。第八届亚运会,1978在56公斤级抓举中获得1。1979年,在上海举行的全国举重比赛中,以151.5kg的成绩打破56kg挺举世界纪录,同年在希腊举行的第33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中,以11.53kg的成绩再次打破这个项目。1982获得第九届亚运会60公斤级金牌。同年获得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1,挺举第2。1983第五届全运会60公斤级抓举、挺举、总成绩1。1984参加在洛杉矶举行的第23届奥运会,以282.5kg的成绩(抓举125kg,挺举157.5kg)获得60kg级金牌,这是中国举重运动员首次在奥运会上获得金牌。“奥运会”比赛也是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的成绩,陈伟强获得抓举第二名,挺举1,总成绩第一。

从1977年4月到1978年4月这一年间,陈伟强* * * 7次打破52公斤级抓举、挺举、56公斤级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从1976到1984 * * 31次,打破52公斤、56公斤、60公斤全国纪录;从1979到1983,* * * 8次打破56公斤级和60公斤级亚洲纪录。

陈伟强有着强烈的进取心,有着攀登世界体育高峰、振兴中国体育的宏伟目标,有着训练时“想努力就努力”的拼命精神。因为伤病,医生判了他的运动生命死刑,但他敢于战胜伤病,与教练和医生密切合作,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为中国体育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伟强两次获得国家体委授予的体育荣誉奖章,两次被授予全国和广东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1980被授予广东新长征突击手光荣称号。1985获广东省劳动模范。曾任全国青联委员、广东省青联常委、广东省CPPCC第五届、第六届委员。1984广东省政府立功,奖励晋升两薪。

体育表演

1977在第八届亚洲举重锦标赛暨中巴举重比赛中,三次打破52公斤挺举世界青年纪录和总成绩世界青年纪录。

1978打破中国-联邦德国举重比赛56公斤级挺举世界青年纪录。

1979年以151.5和153公斤的成绩在全国举重比赛和第33届世界锦标赛上两次打破世界纪录。

1982获得第九届亚运会抓举和总成绩。

1984世锦赛总成绩60kg,抓举两枚金牌。

1984获得第23届奥运会60公斤级金牌。

赢得荣誉

1979当选中国十佳运动员。

1979获得运动员称号。

1979,1984被国家体委授予体育荣誉勋章。

7.曾国强

性别:男

重量:50公斤

生日:1965.3.18

籍贯:广东东莞

项目:举重

运动体验

1976年在镇少年体校举重班学习练举重,1981年加入省队集训,不久入选八一队,1983年加入国家队。

体育表演

1983获得世界青年举重锦标赛52公斤级金牌。

1984获得第23届奥运会52公斤级金牌。

1984获得第38届世界举重锦标赛总成绩和挺举冠军。

1984年获得16亚洲举重锦标赛抓举、挺举、总成绩52公斤第一名。

1985获得第39届世界举重锦标赛52公斤级挺举和总成绩第二名。

赢得荣誉

1982获得运动员称号。

1984获得16亚锦赛最佳运动员称号。

1984获得国家体育运动荣誉勋章,同年荣立一等军功。

1985获得国际运动员称号。

以1984获得第23届奥运会52公斤级冠军,成为中国第一位获得奥运金牌的举重运动员。

奖杯时间

1984年7月29日,第23届洛杉机奥运会上,曾国强在52公斤级比赛中击败日本名将,以“黑马”身份夺得本届奥运会举重比赛的第一个冠军。

陈莲:万卷堂的主人

陈炼(1369-1454),明代诗文作家,东莞厚街桥头人。先后在桂林、徐州、楚河工作。

周、四川等地均有官员。最后掌管国子监事务,管理国民教育。据[民国]《东关县志》卷五十五《人物简述·陈廉传》记载:“家书千万册,密府所无之书甚多。”

陈:东莞科举史上唯一的文学探索

陈(1854-1930),字锋锐,名向华。晚年,他改名为“勇道”,又取名九龙一真。冯勇,东莞中堂人,晚清著名学者。是明清及万历以后野史朗诵会的好选集,藏书一万余册。晚年下令将藏书捐赠给罗浮山酥醪观。著有《明代东莞三忠传》、《瓜蒌文献遗存》、《孝道论》等。

伦明:续书房东

伦明(1875-1943),著名学者、藏书家,近代广东大藏书家,东莞望牛墩人。曾立志继续研究《四库全书》,并将住所命名为“续书馆”。他是1911年以来藏书编年史诗集的作者,并在继续书店担任藏书秘书。伦明把自己的读书经验总结为“节俭、勤奋、恒心”。伦的书分别收藏在广州和北京。他去世后,广州的书归广东省图书馆(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北京的书归北京图书馆1947。

莫:民国广东藏书第一人

莫(1878-1958),著名藏书家,东莞麻涌人。早年学医,西医发家后,广泛搜罗古籍。历时三四十年,藏书五十余万册,并将他的藏书命名为“五十万卷楼”。除了藏书之外,他还勤于写作,写了两部关于目录学的书——50万卷书的初步目录(22卷,1936印刷版)和50万卷书的后记(7卷,1948,165438+10月)。

容庚:“五千卷进士文库”的主人

容庚(1894-1983),原名赵耕,本名白希,本名宋斋,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藏书家,东莞莞城人。他一生出版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金文辨》、《商周通考》等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称道的名著,以及秦汉时期的、考、陆等。藏书一万余册,主要是金石学书籍,住在“五千卷金石学图书馆”。晚年将其藏书捐赠给中山大学图书馆和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