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为什么被称为被严重低估的大作?
有些影视剧,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奇怪,甚至有些反感,但是几年后再见面,就天长地久了。就像《大话西游》里孙悟空的那句名言“失去才会后悔”,西游记就是这样一部电视剧。这部拍摄于2000年的电视剧,对原著《西游记》进行了极大的改编,颠覆了大家对经典的固有印象,一经播出便好评如潮。
但经过时间的沉淀,好的作品总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纠正《西游记》的名字。当初恨他、谤他的人,渐渐喜欢上了新鲜的故事、感人的爱情和佛说“不下地狱,便下地狱”的大无畏精神。如今《西游记》豆瓣评分7.5,超过60%的观众给出了不低于四星的评价,可以客观全面的展现这部电视剧在观众心中的地位。
武功不好,最大的短板
我们现在流行“鬼畜”这个词,百科给出的定义是“一种由视频(或音频)剪辑和高频率重复的图片(或声音)组合而成的声画同步率高的视频”。但是在2000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大家的认知还处于懵懂状态。我们对新事物的看法还停留在相对封闭和固执的水平。
本来电视剧只要和西游记挂钩,收视率基本就无忧了,但是这部《西游记》开了个先例:西游影视剧也有被吐槽的风险。全民吐槽《西游记》不无道理。最大的原因是武侠设计和后期剪辑太差。所有的武术动作都会重复三遍,形成慢动作效果。
或许主创们是想打造一个全新的武侠风格和形象风格。可惜这样一个实验性的先锋设计彻底失败了,不仅没有收获好评,还因为这个缺点差点毁了整部剧。这也是为什么后来有专门的业余爱好者做了一个“无鬼版”,给了很多人看下去的勇气,给了这么一部诚意之作一个翻身的机会。
原创故事,天才设定
如果说这部电视剧最特别的话,那就是他生于西游记却完全原创的故事。作为每个假期都会重温西游记的一代人,看到同样的角色扮演全新的故事,是一种极其舒服、刺激和好奇的体验。更可贵的是,它不同于歪理。《西游记》并没有脱离主流价值观。而是用一个非常狂野的故事告诉我们佛教是无边无际的。
虽然许多年过去了,但我仍然清楚地记得其中的一些故事。电视剧开头解释说佛是从孔雀鸟的身体里出来的,“因为是从它的身体里出来的,所以被尊为母”,取名孔雀大明王菩萨。小时候一直不明白为什么西游记里的大鹏鸟那么厉害。最后佛祖没有杀他,因为他们有那么深的根。
第二个值得纪念的故事是,佛陀的转世叫做灵儿。当他被逼疯时,他衣衫褴褛,饥肠辘辘。大多数人害怕避开乞丐般的光芒。他去一家商店要水,对方拿出一个破碗,给他一碗水喝。灵儿走后,破碗变成了完美的金碗,教会了我们“好人有好报”的理念,教育我们要善待他人。
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孙悟空的。当孙悟空苦苦寻找舍利子欢迎他回到佛祖身边时,他才知道自己是最后一件舍利子,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让世界和平。孙悟空没有犹豫。他愿意为众生献出自己的生命。把佛家那句“不下地狱我就下地狱”解释的淋漓尽致。正是因为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他不怕生死,只为凡夫俗子,才成为了新万佛祖。
高级科幻,精彩表现
《西游记》之前,中国在科幻电视剧领域供不应求,这部电视剧开启了科幻电视剧的新潮流。其中反派五天的描写极为超前,让反派有了人情味,是最值得称道的地方。现在,吴添似乎与《复仇者联盟》中的灭霸非常相似。他也是一个小人,有崇高的理想。“无法无天类似精神分裂症”的设定也非常经典,成为后来很多影视剧的借鉴对象。
除了饰演无法无天的黑子,孙悟空的扮演者曹荣、唐僧的扮演者黄海冰、灵儿的扮演者吴健也贡献了精彩的演技。在曹荣之前,中国的孙悟空只被称为“六小龄童”,“孙悟空”的完美形象深入人心。然而,曹荣给我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孙悟空。他不再只是一个象征。即使成佛,也有世俗的欲望和喜怒哀乐。在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候,他无所畏惧,塑造了孙悟空的经典形象。
天王天王齐唱,西游记成为经典。
现在有些电视剧好像没有深入人心的片头曲和片尾曲,所以我们也养成了跳过片头曲和片尾曲的习惯。当时《西游记》的主打歌《我要成仙》是天王级歌手刘欢唱的,主打歌《相思》是歌后毛阿敏唱的。一部电视剧能聚集两位重量级歌手演唱,还是绝无仅有的。两首歌不仅仅是好听,而是为电视剧量身定做的。含情脉脉的想成仙,与婉转呢喃倾诉的相思,交相呼应,相得益彰。
《西游记》就像一块粗糙的玉石,在当年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光彩。稍加雕琢,去其糟粕,其自身价值就会得到充分体现。我们为《西游记》翻案,不是为了粉饰太平,而是为了让我们真诚的作品得到应有的尊重。回首十九年,西游记不也承载了我们的青春吗?这是一部值得你评论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