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猪的历史演变,从农村黑猪到白皮红猪,川味猪肉还正宗吗?

曾经,被视为最适合做川味猪肉的成化猪,在2013甚至跌到了100多头,而适合做东坡肉的金华猪也面临着危机。这些只是当地猪的缩影。在古代,猪是我们食用的六种动物之一。每到收获季节,当我们下班回家时,我们会杀猪祭祖,而这主要是黑猪。基本上全年的饲养量只有200斤左右,在黑猪界算是个胖子了。

但这是优质黑猪的标准。现在只要去四川农村看一看,就知道白猪已经成为家家必备。喂养一整年,只为最后的体重比拼,300斤成了最低门槛。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有资格参赛。

重量增加了,但质量下降了。

比如四川的川味猪肉,已经没有了小时候的味道。最重要的是材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肉的味道怎么变?目前四川和四川的猪基本都是从西方引进的白皮猪。

现在只要问年轻人猪,都是白的或者红的,城里的孩子都没见过。白皮猪是《新青年》历史上的外来猪,儿童印象中的红皮猪来自小猪佩奇。这种现象不仅在四川,全国各地都有。其实在中国,黑猪是最受欢迎的,白皮红皮在中国也就流行了三四十年。但在这个信息快速更新的时代,黑猪已经慢慢被人们遗忘,成为了一种模糊的美味。

至于有些人质疑中国是否曾经存在过黑猪,本质上不需要解释。稍微了解历史和生活的人都知道,黑猪曾经是家家户户的必需品。20世纪50年代,中国从欧洲引进白猪,1964的丹麦长白猪是最好的。50年代最早推出白猪,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短时间内,长白猪以其生长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瘦肉率高而得到推广,适应性也值得称道。

第一代引进的白猪对环境基本不习惯,但到了第三、四代,白猪和黑猪配种后,白皮猪完全适应了,而黑猪因为不能快速长肉,短时间内脂肪过多,逐渐失去了地位。在巴蜀菜单中,黑猪做的名菜可以追溯到一千年前的北宋,当时苏东坡用黑猪做东坡肉,当时也叫“回肉”,背后还有苏东坡治水的典故。苏东坡在徐州做出了这种“回肉”的方式,而他本人是四川眉山人,与现在的川味猪肉形成了对比。

川味五花肉是肥瘦相间的五花肉,肥而不腻。比起现在的猪肉,黑猪真的很好吃。我们放弃黑猪,选择白猪,只是为了能够吃到足够的肉。毕竟两者相差两三倍。我们放弃了老祖宗一直养的黑猪。我们得到了什么,现在又失去了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不然以后我们损失的就不止是黑猪和川味猪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