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记?‖?王萍是一本无法阅读的古书。

王萍位于吴江市中心,京杭大运河、古运河、太浦河、钱塘江在此汇合,与虎丘、宝带桥、枫桥夜泊一起构成了苏州的“运河十景”。

据史书记载,自隋唐以来,自南向北有一条塘道,其间芦苇分割,一眼望去,天与水一马平川,故名王萍。一直是江浙沪的水陆交通枢纽。唐朝时,它在王萍设立了驿站。北宋时,商贾巨轮,货富人多,是兵家纷争之地。所以镇上的古建筑屡遭战乱重创,仅存几处,知名度不如没有战乱的吴江同里、黎里。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在我的家乡人眼中,王萍的地位远远好于县城所在地松陵。首先,家庭成员病得很重,大多数人都去了王萍地区医院接受治疗。那一年,我哥哥的阑尾炎变成了腹膜炎,他在王萍医院接受了治疗,才恢复了生命。第二,当时火葬场设在王萍,“去王萍”成了“死”的代名词。比如烟鬼回老婆说:“哼,你要我戒烟吗?等去了王萍再说吧!”。所以人们不说“去王萍”,非要说的时候,一定要在“去”字后面加上“看毛病”、“买渔船”、“做客”、“有事”等后缀

从小到大,我开着车无数次经过318国道和旁边的227省道,却从来没有在镇上好好走过。对我来说,它是池塘里的一朵莲花——只是一个远景。

桂花飘香,秋光正好,朋友相约去转转,也乐得去。

早上十点左右,我们上了748路公交车。一个小时后,我们到达了著名的小九华风景区,它的南面面对着万英湖。

当我父亲年轻时,他带领一群鸭子在万英湖上驰骋。他多次说起小九华风景寺,我一直以为只是个小庙。没想到,站在破土重建的寺庙前,只见寺内建筑错落有致,飞檐殿气势磅礴,金色佛塔巍峨。据记载,小九华风景寺又名九华寺、东岳庙,始建于1685年,供奉土王、地藏菩萨。

我们看了万英湖附近汉白玉水面上的照壁、拱门和观音像。然后进入山门,在天王殿前拜弥勒佛菩萨,向内行走,在大雄宝殿前拜地藏菩萨,继续前行,穿过地藏阁至殿最北端,右转至万佛塔。据说这座塔晚上灯火通明,成了夜晚的地标。拜完佛塔,往南到山门。虽然没有一一拜佛,但我绕着香火寺慢慢走着,肃穆宁静的禅意随着梵文悄悄进入我的内心。

出了小九华风景寺,左转走几步,就是南北方向贯穿小镇,静静流淌的古运河。寺庙的院墙和古运河之间有一条休闲步道。院墙因地制宜地设计为文化碑廊,展示了史话的古迹和伤痕,以及、张、鲁豫、颜真卿等先贤的史料。慢慢读着,不禁被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惊呆了。

在200米长的步道的尽头是著名的安得桥。据说桥名的由来有两个版本:

说出来。原来这里过河完全靠渡船。有一天,一个进京赶考但身上只有三文钱的穷书生,再三恳求船夫刁华方便,但一直索要过河钱的刁华小心眼:“坐我的船至少要六文钱,三文钱只能乘一半。”说完真的转过身。无助的学者跳入冰冷的河中...几年后,穷书生成了巡警。他捐了100两银子,捐完了就建了一座石桥。人们把它命名为“安得”,以纪念巡逻队的功绩。

另一方面,安德是一名渡船工人。他看到人们乘渡船过河很不方便,特别是在暴风雨的天气,就要求县官造一座桥,但昏官不予理会。有一天,风刮得很大,安德把渡船扛到了河中央,一个凶猛的浪头掀翻了船,掉进了水里。面对危险,他保持冷静,救出了渡船乘客。得知此人其实是微服出行的巡警后,央求他去找当地政府建桥。巡捕命县令造桥,斥责其不作为。县令后来借机捏造罪名,将安德流放,让安德饱受折磨,死在了另一个国家。后来,人们把“安得”作为这座桥的名字。

虽然两个传说的情节不同,但主题是一致的:惠民之德不灭。

桥头资料显示,始建于唐代,南宋庆元三年重修,明清多次修建,清同治十一年重修。这一重建再重建的历史事实,足见其在交通史上的重要作用。

南北安得大桥横跨古运河和钱塘江的交汇处,高10米,全长50多米。桥面宽4米多,单孔石拱倒映水中,密不可分,颇为美观。颜真卿任湖州刺史时游至王萍,五言律诗《登王萍桥》中有“望极而衡”一句。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过》诗中有“乱过城,高桥过桅”的句子,足以证明安德桥的形制之壮观。吴江有成千上万座桥,安得桥是中国最多的!

爬上楼梯,登上小桥向南望去,浩瀚的万英湖和香烟缭绕的小九华风景寺尽收眼底;转向北方,可以看到镇上一排排的白墙白瓦。虽然是阴天,抬头也没有蓝天可看,但微微的秋风带着一缕桂香,让人心旷神怡,心如洗净,两忘。

向左拐过桥,走进司前巷。我听说这条不到三米宽,只有100米长的胡同是古代王萍镇最繁华的街道。更让人惊讶的是,冯梦龙三言二拍《钱秀才误占凤凰》里的钱秀才就住在这条巷子里。

然而眼前的司前巷却是平平无奇,只有墙角写着“司前巷”的牌坊和屋檐下的红灯笼,昭示着它不平凡的过去。

走到巷西,一座三层楼高的石库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当我们停下来细看时,门框上贴着“司前街徐宅”的门牌,标着“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点”的字样。后来从朋友那里得知,这里是钱秀才的旧址。上世纪40年代,中共青昆家中心原中队长许化名李住在此,在地下工作,指导抗日武装斗争。原来,这条看似普通的小巷,隐藏着传奇和红色记忆。

往前走,出了巷子右转,一股油炸的香气飘了过来,你的食欲立刻激情高涨。过去,这家店叫“徐佳糕点”。那么这个“徐家”和那个“徐家”是一家人吗?

不要探索。环顾店内,案上放着成箱的冰淇淋和麦芽饼,靠墙的货架上放着王萍咸菜和麻辣油辣酱。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王萍特产,但最吸引我们的是店门口的锅里炸的苹果派。三个十元。

店主是个三十五六岁的帅哥,留着短胡子,戴着眼镜,有些文艺。他告诉我们,他的曾祖父就是那个时候开始做糕点生意的,隔壁朋友的餐馆也是他家的。该吃饭了,出于对“徐家”的好奇,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吃。于是他们进店坐下,每人要了一碗爱马仕粉条锅,这是他家的招牌美食。我在苏州裕兴记吃过爱马仕面——三鲜虾面,以虾子和黄虾为配料。用苏州话来说就是“眉须鲜。”这位“爱马仕”粉丝称赞味道真的不一般。虾,牛肉,香肠,卷心菜,蔬菜,蘑菇,鹌鹑蛋,油面筋...都是食材丰富,撒上一点辣椒,鲜香醇厚,盛在碗里吃,享受美食的快感和满足感如泉水般升起。

和店主聊天得知,这个“徐家”和500年前的另一个“徐家”是一样的。

从“徐佳面点”出来后,虽然吃饱了,但还是想去传说中的王萍美食街——北街走走。沿着南街向北走到北街。不知道是过了中午,还是这条街成了空巢老人。石板铺成的街道,就像李清照的《慢声》。

几年前,我的亲戚告诉我在王萍北街有一家网络名人面馆。主料是刚刚炸好的肉丝和鳗鱼。只选择了挂面。店里只有两张桌子,最多只能坐16人。营业时间只在早上。这一组“只”字让我口水直流,但在这次出行前,亲戚告诉我面馆关门了,原因不明。我们找过,但是没找到。

想起高考前一年,一个家住王萍的同事去北街订了一个红糖方糖蛋糕分发给学生。我们尝了一下,一致认为软糯香甜,就让她给我们点了,然后一个一个分发给学生。一是博得“糕(高)”的好感,二是让学生在笑着吃“糕(高)”的氛围中放松紧张。之后几乎成了我们学校的一种惯例,一种高考文化。

我想看看能不能找到这家商店。脚步声在梅峰糕点店门前停下了。一对两鬓斑白的夫妇在包绿色或白色的饺子,馅很大,热气从土灶里升腾出来。

我问:“你们不是做红糖方糖的吗?”

“干吧。”

“有学校来你店里订红糖吗?”

“订货的人很多,但学校没来过。”老板娘梅峰的财商不低。她马上说:“等一下,我给你一张名片。以后需要订蛋糕可以打电话。”

我拿着名片,和她告别,继续北上。我看到一家“查氏糕点集团店”,一个50多岁的男人正在收拾他的餐具。

我问:“老板,还有蛋糕剩下吗?”

“早就卖完了。”

“你只做一上午的生意吗?”

“是啊,忙了一上午,下午就白了。”

继续和他聊天,才知道他几十年来每天早上都要起来店里,碾米,揉粉,揉面,装抽屉...原来期待做生意的人并不像我看到的那样游手好闲,沾沾自喜。他说他的糕点市场有相当一部分是靠定制,我们发给学生的“高(Gao)”就是从他那里定制的。他接受过央视《远方的家》节目的采访——他的店早就是网络名人店了。

继续向北行驶,右转至安民桥。安民大桥,东西走向,俗称北渡桥,也叫北大桥。它是拱形的单孔桥,桥的形状类似于安得桥。安民和安德是“兄弟”吗?表示怀疑。度娘说: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僧圆真初建。崇祯二年(1629),人牛明达、孙重修。原来,安得比安民早了将近800年。哈哈,恐怕只有彭祖才能见证这两座桥的建成。

从北街出来,绕到南前街。弄堂的一面墙上,有一面大砖雕,上面写着“南前街”四个字,范成大的“望平对面”,颜真卿的“望桥下面”。

我在高中老师编的《太湖诗选》里读到过范成大的这首诗:

诗中透露出作者对旅行的担忧,但不难看出当年的繁华和村民们诗画般的悠闲生活。出生于苏州石湖的南宋名臣范成大,在曲折的从政生涯中,必定无数次穿越这一水系。

我又想起了江庚。他一定是从湖州去拜访石湖退休的范成大时走的这条水路。他在“小红唱我吹”的返程上,带着朋友赠送的艺妓,一定是从这里回到湖州的。

多少古代名人在这条古运河里吱吱作响?恐怕只有时空知道了。

南前街坐北朝南,可以看到一段四五米高的老青砖墙,散发着古意。当我走近时,我才知道这是城隍庙,据说是为了纪念李世民的第十四个儿子李明而建的。沿着墙走出巷子,回到安得桥边。

这时,我们想探索一下城隍庙的内部,走进了正对着池塘的大门。在里面,我们发现天空中有一个洞——旧粮仓现在被变成了“京杭大集”的展览空间,展示了王萍、江南和运河的文化。

就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我们惊奇地在展厅里徘徊。老式邮筒、蓝灰色人造革旅行包、蜜蜂缝纫机、双喜乒乓球、红光收音机、粮库、船舵、草包,让沉积在记忆河床里的童年往事一一浮现。

出了京杭大集,穿过安德桥,回到小九华风景寺,我们计划再去一趟瀛湖公园。

沿着万英湖路西行,可以看到远处湖中的一个小岛,古时候叫平波站。在它的西部和北部,有几十米跨度的连接桥,与岸边和陆地相连。北面与鹰湾湖路相连的那条叫“王波”。从桥上望去,平浪台尽收眼底。难怪古人吟咏“湖十里明,蟹屋渔村在家,细雨斜风好,平浪台问仙”。岛上有一家四星级标准的新世纪酒店。如果你呆在里面,你会发现在瀛湖看日出和在晚上欣赏夜月是很有趣的。

继续向西走100多米,就是通往瀛湖公园的揽胜桥,与另外两座桥形成“铁三角”。站在桥上环顾四周,只悔诗如湖汤,诗只让我望洋兴叹。借用诗人牛的一句诗:“镜中水明,中游此台。云自湖岸落,涌回庙前,去柳外千帆,一鸟由沙来。过去,古老的墙壁上长满了覆盆子和苔藓。”

过了揽胜桥,深入树荫,百步到瀛湖公园。北临钱塘,南接开发区,西靠227省道,东临平波台和王波大桥。宋代诗人孙芮写过《唐人柳影》诗:“日出烟卖春画晚,柳条弱垂,韶光新染鹅黄,偏爱东风慢吹。”是关于园址周围的春景。在花园里漫步,随处可见杨柳。我认为中秋之夜或春天的三月是游览公园的最佳时间,公园里的秋荷池让我觉得夏天是赏荷的好地方。春天有杨柳,夏天有荷花,秋天有月亮,那么冬天呢?也许你还可以来到湖中央的一个亭子里看雪。

游到三点半,两人决定回家。

王萍并不伟大,我们觉得我们已经走遍了整个城镇,但在读了几篇关于王萍的漂亮文章后,我们意识到我们只是在打水漂。

有人说:“《王萍》是一本读不完的古书。”似乎值得再读一遍!子曰:“温故而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