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元帅授衔仪式视频
但与1955军阶制度刚建立时不同的是,时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的邓小平直接下令取消象征军人最高荣誉的元帅、将军军衔,立即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有的将军说要继承以前的制度,保留这两个军衔。他们认为这是对新时期优秀将领的一种激励,但最终,邓小平还是发布了这个命令。
那邓小平为什么要这么做?恢复军衔制度是出于什么考虑?这要从新中国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说起。
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军部队没有明确的军衔制度,但随着人数的增加,暴露出一些管理不规范、上下级联系不方便等问题。所以建国初期,中央就开始酝酿新的军衔制度。
经过长时间的准备,军衔制度于1955年秋在解放军首次实行。在授牌仪式上,中央军委* * *授予朱德、彭等10名元帅,粟裕、徐海东等10名将军。此外,还有55名将军和175名中将。
军衔制度最初是在当时为解决军队存在的问题而建立的,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然而,随着环境的变化,旧的军衔制度也暴露出种种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军官实际军衔偏低。
在二十多年的革命战争中,我军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军事将领。随着军队数量的急剧增加,这些将军的职位也在不断提高,但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比如当时的很多部队,很多指挥官是少将,而很多师长是大校军衔,显然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按照惯例,指挥官的军衔至少是中将。
不仅如此,军衔制度颁布十年来,少将以上军衔一直没有变化。也就是说,一些能力突出的将领虽然担任了更高的职务,却保留了原来的军衔。
此外,随着部队人数的扩大,一些职位有多个头衔,也就是说,既有少将又有中将担任指挥官,这使得执行联合任务时指挥沟通不畅。
因为将军身居高位却没有获得相应的军衔,任期内难免会有落差,这也是对大家积极性的打击。
第二个问题是,军衔在军人待遇中的作用也被大大削弱了,这也降低了军衔在将领心中的地位。
当时世界各国都把军衔作为支付将军报酬的主要标准。但在解放军军队中,由于军衔和职务没有很好的对应,上级往往以将军的实际职务作为发放工资的参考标准,以至于有时候同样担任指挥官的少将和中将的工资相差无几。
第三个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官兵平等观念的影响下,旧军衔的识别作用变得很小。
我们知道,军衔往往被视为士兵荣誉的象征,将军的身份也是通过军衔来体现的。当时,在解放军部队中,将军穿制服时通常佩戴军衔领和解放帽,而肩章和军官帽只在节日、集会、出国和外事活动时佩戴,这使得普通士兵很难识别将军的职务。
50年代末,随着中苏关系破裂,中美对抗,中国面临严峻的发展环境,军队数量不得不迅速增加。
因此,这些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为了维护团结,保持我军艰苦朴素的光荣传统,1964年,贺龙元帅正式向毛主席汇报了军衔制度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但这次由于历史条件的影响,中央直接下令在1965废除军衔制度,一夜之间,百万解放军同时换上了“一颗红星两面红旗”。
建立军衔制度的初衷是为了统一管理,促进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这个一下子取消了,原来的问题没有了,但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1965之后,由于取消了军衔制度,士兵不得不区分干部和普通士兵只能通过的衣服口袋数量。按照要求,干部有四个口袋,士兵有两个,但干部和干部的区分变得非常模糊。
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官兵平等的理念,但在具体的战斗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困扰。
1979年2月,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一次作战行动中,几个不同的部队挤在一条高速公路上,谁也进不去,对部队整体作战影响很大。
这时,现场位置最高的师长站了起来。他站在一辆坦克上喊道,“我是师长,一切听我的。现在所有坦克都在左边,卡车在右边。”
然而,几分钟后,部队还是没有反应,因为仅从他的衣着,没人能认出他是老师。出现过多次因军衔缺失导致的指挥混乱,给部队的作战带来了极大的障碍。
不仅在军事领域,军衔制度的废除也影响了军队干部的外交活动。
65438-0980,总后勤部副部长徐光义率解放军后勤代表团视察美国。考虑到他的地位,根据国际交往中的对等原则,美国派了一位四星将军全程陪同,徐光义在美国的一切待遇都是按照将军的标准安排的。
但实际上他在取消军衔制度之前只是少将,也就是说美方“照顾我们”。
如果说这个例子没有太大影响的话,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学院院长的肖克在出国访问时造成了很多不便。
陪同肖克参观的军校教育副主任贾若愚回忆这段经历时记忆犹新:
改革开放后,面对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中央军委意识到,仅仅使用原有的军衔制度不符合军队发展的要求,可以盲目废除,也不利于军队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恢复和发展军衔制度成了摆在大家面前的一道难题。
6月,1979,11,解放军总政治部经过充分考虑,正式向中央军委提交了《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请示》。在这份报告中,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出了“恢复军衔制度”的建议。
邓小平对此非常重视。他深知国家经济的稳步发展离不开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而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军队制度的现代化,其中军衔制度必不可少。
因此,3月1980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明确表示:“军队还是要搞军衔制度,搞不搞军衔制度也是组织路线问题。”
随着邓小平的表态,恢复军衔制度被正式提上日程。为了统筹安排,5月1983,中央军委成立了“全军恢复军衔制度领导小组”,提前做好恢复军衔制度的各项准备工作。
但是,任何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在准备恢复军衔制度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
首先是旧的军衔制度的继承程度。既然是复辟,就必然要吸收旧的军衔制度的优点,努力去除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发展的措施。
如前所述,旧的军衔制度主要存在三个问题,即军衔与职务不匹配、军衔与待遇不匹配、军衔的识别功能弱化。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三个问题都归结于军队规模庞大导致军衔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正常。因此,要实现对旧军衔制度的扬弃,首先是裁军。
邓小平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早在恢复军衔制度的提议出来之前,他就已经意识到了军队的臃肿状态。随着中国将战略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和国际环境的改善上,缩减军队规模成为应有之义。
于是,在准备恢复军衔制度的同时,百万裁军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在强化军衔制度的作用方面,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也作出了部署,包括建立新的军衔、新的军衔与待遇相匹配的制度、预备役军官军衔制度和文职干部军衔制度。
这一改革立即引起了军队中一些将领的热烈讨论,因为它取消了元帅和将军的军衔,这显然是一个伟大的创新。那邓小平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来,邓小平首先考虑到当时大多数军官是在和平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可能做出超越以往革命先辈的成绩,所以取消这两个军衔符合军队发展的要求。
其次,军队百万裁军后,各种编制都大大简化了,军衔安排应该更简单。事实上,邓小平完全有资格获得条例规定的一级上将,但为了军队的发展,他坚决婉拒了。
邓小平不止一次公开表示:“和平时期,军衔定为将军。”
这会不会挫伤军队高级将领的积极性?当然不是。
因为邓小平还对军衔制度做了补充,专门提出“军衔之上,一职多衔”,与旧军衔制度中的一职多衔有着本质的区别。
原来,当恢复军衔制度的建议出现时,军队中很多年轻的将军都希望与西方军队的标准接轨,达到相同的军衔和头衔。诚然,这对保持军队的系统性有一定作用,但也压制了年轻将领的发挥空间。
为了提高将军的整体能力,邓小平决定实行新的多军衔制度,即在军队干部以上,每个职务可以由多个军衔的将军担任,这样一些年轻干部虽然军衔较低,但可以担任更高的职务,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军事将领。
邓小平为恢复军衔制度做了很多努力,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在这次授衔仪式上,数万名女兵被授予军官军衔。
原来,在1955授奖前,由于苏联“妇女干部不宜大量留在部队”的偏见,数万名在部队工作的妇女留在了组织里,只有少将李珍被授予将军。
这显然不符合军队发展的需要,因为在一些特定兵种中,女兵往往能发挥比男兵更大的作用。因此,在正式恢复军衔制度后的第一年,军营中就出现了大量的女军官,将官的数量也增加到了5名。
最终,经过反复探索和讨论,在1988建党日,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衔条例》,以国家主席令颁布实施,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的军衔制度正式诞生。
1988年9月14日,授予上将军衔仪式在中南海举行。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杨出席仪式。洪学智、秦基伟等17人被授予上将军衔,拉开了新的军衔制度的序幕。
在1988的授牌仪式中,全军* * *授牌将军1452名,校官1800名,初级军官405000名。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所有军官的平均年龄比上次年轻很多。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他们的领导下,新时期的人民军队一定会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保家卫国的强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