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考试中
综上所述,维果茨基自1920年6月以来,一直致力于促进中国分散的革命组织、学生组织和工会组织的联合和统一,将这些革命组织、学生组织和工会组织建设成一个统一的中心,并通过这个中心促进中国的建立。也就是说,魏来华后的主要注意力并不是组建一个纯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是与中国绝大多数革命派,甚至日韩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结成社会主义大联盟;把年轻学生组成激进的联合团体;把工会组织成统一的领导机构,即中央工会局。
在魏的帮助下,中国基层组织的建立最终以社会主义联盟的形式完成,各地革命局的建立最终奠定了中国建国的基础。应该看到,这种建党方式推动了维京斯基第一次访华前期的建党,同时也应该看到,这种建党方式也得到了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者的支持。
首先,共产国际支持这种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的建党方式。
在中国,维果茨基试图集中包括无政府主义者在内的社会革命力量,不是因为个人偏好,也不是因为领导上的“失误”,而是因为他执行了当时(尤其是协约国介入期间)苏俄和共产国际制定的联合国际无政府主义者和团体的策略。
1919年9月,共产国际执委会在一份关于议会和苏联的通告中写道:“在法国、美国、英国和德国,一切革命者都在苏维埃政权的口号下进行活动,从而与共产主义运动结合或合作。无政府主义工会团体和那些自称无政府主义者的人正在加入这一总趋势,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热烈欢迎他们。”李丹阳:AB在中国合作的一个案例——真理社等,《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1期,第69页俄共(布)和共产国际不仅在政策上欢迎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而且与美、英、德、法、意、西班牙、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的一些无政府主义团体接触合作,或邀请其团体的个别成员加入共产国际,或派出使节联系或给予资助。列宁甚至把信奉无政府主义的外国工人称为“最好的同志和朋友,最好的革命者”。李丹阳:中国AB合作的一个案例——真理社及其他,《近代史研究》,第1期,2002年,第69页
实际上,社会主义同盟和* * *在中国的建立也是并行的工作。对于俄共(布)和共产国际的人员来说,这两个组织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因为他们可以利用联盟来开展和掩护党团活动,并从其中吸收党员发展党组织。当时支持布尔什维主义的俄国共产党人,一度听从俄共(布尔什维主义)和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指示,与社会主义联盟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密切合作(注:这是当时许多参加社会主义联盟的共产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共同感受)。
可见,促使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在社会主义联盟中暂时联手进行革命活动的,是处于指导地位的共产国际及其在中国的机构——革命局,以及其成立前的一些俄共(布)党员。d由基也“相信各派社会主义者可以组成统一战线,与* * *”兼容并包,遵从共产国际的意愿,与中国无政府主义者密切合作。
其次,从个人背景来看,维果茨基并不排斥与无政府主义组织合作。
我相信各派社会党人能够形成统一战线,兼容* * *,这与维果茨基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维果茨基原为党员,美国社会党人,十月革命后回国,加入俄共(布)。至于威金斯基最早加入的美国社会党,刚成立时党员有1,000人,1,909年增加到4万多人。其成分复杂,有工人、小资产阶级和城乡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也有来自俄罗斯、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移民。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其前身是俄罗斯社会民主劳动党,是以“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为中心的地方社团,“崩溃”(俄语音译,意为联盟,是“立陶宛、波兰和俄罗斯犹太工人总联盟”的简称),成立于1897,是一个机会主义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组织。),于1898在明斯克集结了许多分散的团体。
因此,在维果茨基看来,社会党、* *、或其他社会主义派别之间的相互转化,应该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通过组织社会主义同盟形成中国有其特殊的背景。正是由于他的亲身经历,可以推测,维兹斯基不会反对以美国社会党和俄罗斯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的形式在中国建党,即通过集结现有的革命团体来创建中国。
最后,中国革命家陈独秀也支持维果茨基的建党方式。
虽然陈独秀提出建党需要以单一的个人为对象,但要靠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这是学会的中坚力量。《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①,人民出版社,1980,第451页。通过调查了解,把有共同信仰的人吸引进来,然后继续发展。但中国思想界除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还有议会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的“互助论”、泛劳动、基尔特社会主义、勤工俭学主义等等。在中国的思想界,中间派很多,流派对立,所以真正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很少,单纯的组织也不现实。因此,在实际工作中,陈独秀支持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例如,1920年6月,魏准备召开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会议,以协调和集中华北的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威金斯基说,“当地一位知名教授(陈独秀)正在向全国各地的革命者分发信件,以确定大会要讨论的议题和大会的地点和时间。大会可能在7月初召开,我们不仅要参与筹备工作(制定议程和决议),还要参加会议。”《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28页。由此可见,魏筹备的社联会议是依靠陈独秀的个人名气和陈独秀的联系而召开的。没有陈独秀的支持,会议不可能顺利举行。
而且,1920年8月在上海革命局的领导和帮助下成立的、由陈独秀本人组织的“社会主义青年团”,也是一个由无政府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甚至“反儒生”组成的松散集体。甚至上海革命局本身也有无政府主义者加入;李大钊在北京组织的早期共产主义组织的八名成员中有多达六名无政府主义者。这些组织的成立表明陈独秀支持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
另外,认为陈独秀只是在共产国际和维果茨基的压力下才同意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的观点也是站不住脚的。上海革命局成立之初,不仅有维兹基、陈独秀,还有另外三位中国革命家。按照革命局的领导作风,每一项工作都需要革命局讨论批准,甚至维京斯基起草给工会中央局的决议也需要讨论批准。《共产党(布尔什维克)、共产国际与中国国民革命运动》(1920—1925),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第32页。在这种情况下,陈独秀凭借巨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在压力下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显然是不成立的。
(2)消灭无政府主义者,改造成纯粹的* * *
(1)党建模式变化的原因。
在帮助建立中国的过程中,维果茨基提出了早期联合各种革命团体建党的方式。但由于两方面的原因和变化,中国共产党人逐渐从无政府主义者中分裂出来,最终在中国建立了列宁所倡导的纯粹* * *主义。
俄共(布)和共产国际政策的变化,布尔什维克及其支持者与无政府主义者的分裂,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无政府主义者分裂的主要原因。1920年7月至8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大会讨论通过了列宁制定的《关于民族和殖民地的决议》和《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等一系列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共产国际各分支的工作。
1920年8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不久,共产国际代表维京斯基获得了共产国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文件,对他领导的党建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共产国际的加入条件有21条,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第一,强调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中有如下规定:日常宣传鼓动必须是真正的共产主义性质,必须符合共产国际的纲领和决议。党的各种机关和报刊,必须由真正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可靠的人主持。无产阶级专政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烂熟于心的通俗公式来讨论,而应该好好宣传,使每一个普通的男工、女工、士兵、农民,通过我们的报刊上每天系统地刊登的活生生的事实,认识到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
第二,强调民主集中制原则。条件中规定,加入共产国际的政党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在当前激烈的内战时代,* * *必须高度集中地组织起来,在党内实行像军纪一样的铁的纪律。党的中央机关必须拥有广泛的权力,获得全体党员的普遍信任,并成为一个权威机构。只有这样,党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第三,提出了清除不可靠分子,与改良主义和“中心主义”政策决裂的要求:“一个愿意加入第三国际的政党,必须重新检查其议员团的构成,清除不可靠分子,使议员团不是口头上,而是实际上服从党中央,要求每一个议员代表的一切工作都服从于真正革命的宣传鼓动工作的利益。”“在* * *可以合法工作的国家,* * *要定期清理(重新登记)党组织成员,以不断清除不可避免入党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文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文件》编辑委员会编,1988,第720~726页。
虽然加入共产国际的条件中没有明确提出要和无政府主义者分道扬镳,但是提到要把小资产阶级分子清除出党。作为共产国际的代表,维兹基要按照共产国际的要求建立中国的组织,要求无政府主义者承认无产阶级专政和党的纪律。对于无政府主义者来说,无论是无产阶级专政还是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都是不可接受的条件,所以两者之间的分裂是必然的。
导致中国共产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逐渐分裂的另一个原因是理论宣传和实际工作之间的矛盾。这种冲突的发展最终引起了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大辩论。
共产主义理论和无政府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无政府主义者很早就对马克思主义进行了攻击。1919年初,无政府主义者黄、、易、、朱发表了大量文章和著作,积极宣传无政府主义,抨击马克思主义,歪曲丑化苏维埃政权。5月,无政府主义者黄、先后在《新青年》发表《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一文和一系列论述无政府主义的通讯,重点攻击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鼓吹“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否定一切组织纪律,主张“绝对自由”;否定一切权力,指责无产阶级专政是个人专政;提倡分散生产,反对集中生产;反对各尽所能分配和按劳分配。
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对无政府主义者的反击,始于共产国际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后的1920年9月。李大钊、陈独秀、李达、蔡和森等先后发表《谈政治》、《社会主义批判》、《中国无政府主义》、《劣等无政府主义党》、《论无政府主义》、《解剖无政府主义》等文章。,批判无政府主义者的基本观点,讨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保存“权力”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必然性。这场争论导致了共产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之间的彻底意识形态决裂。正如张在向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所作的书面报告中指出的,“不可能继续同这些无政府主义者合作,因为他们开始以共产主义组织的名义发表关于他们的目标和原则的宣言,他们的目标和原则同我们的共产主义基本概念背道而驰”。中共中央党史资料收集委员会编《共产主义小组》,钟# #历史资料出版社,1987,第740页。
(2)党的意识形态以“讲政治”为标志
根据共产国际“二大”的精神,在维果茨基的支持下,9月1920由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第一期第八卷由第八卷第一期改为中国发起的正式出版。发表的《谈政治》一文表明,陈独秀无法与无政府主义者合作,无法从思想上脱离无政府主义。
陈独秀在文章中特别强调了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重要性,不仅批判了无政府主义,也批判了社会民主党否定阶级斗争的错误思想。他指出:“我敢说:没有阶级斗争,没有工人阶级对政权的占领,民主克拉赛就永远是资产阶级的专属财产,也就是资产阶级永远握着反抗工人阶级的政治武器”。
关于无产阶级专政,陈独秀强调:“工人自来就没有国家,没有政权。正是因为过去和现在的国家和政权都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他们才可以用他们的生产和分配方法来压迫工人阶级。”。因此,陈独秀明确表示:“虽然我承认没有必要从根本上抛弃国家政治和法律这个工具,但我不承认现存的资产阶级国家、政治和法律有扫除罪恶的可能。我承认,一个以革命手段建设工人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一个禁止国内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是现代社会的第一需要。”《陈独秀文选》,任建树主编,第2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