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消费经济?

消费经济

消费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从更深层次、更广视角辩证看待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科学认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宏观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消费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要适应居民收入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创造新市场。

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改革,破除各种限制消费的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障碍,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针对当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提高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实际上提出了研究和发展消费经济的迫切任务。消费的研究离不开供给,消费经济的研究也离不开消费品工业的现实,即轻工业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从产品供不应求到产品供过于求,从生产不能满足消费到限制生产。这一巨大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中国轻工业的超常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轻工企业率先推向市场,逐步建立了市场引导下的竞争机制,发展速度前所未有,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结束了我国消费品短缺的历史。但同时,目前市场上相对过剩的多是消费品。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供给和优化供给结构来研究消费经济,研究如何解决消费增长缓慢和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研究消费经济的内涵

我国消费经济从理论到实践还处于发展初期,内涵还不是很清晰,社会影响力有限。事实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是消费。

“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包括个人和社会、当前和长期、国内消费和出口消费。狭义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而广义的消费既包括生活消费,也包括生产消费。从广义上理解消费,可能更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消费的作用以及投资与消费、出口与消费的关系。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而获得生活资料需要生产和投资。投资是生产资料的消费,属于长期社会消费范畴。投资扩大再生产和公共设施建设,为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创造条件,有利于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一些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是建成后消费行为的载体,如国家大剧院、体育场馆、旅游设施、在建酒店等。投资基础设施,最终是为了整个社会,还是为了长期的生活消费。生产资料的消费最终会转化为生活消费。如果这种转化不能完成,那就是浪费,这种不能转化为最终消费的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不是可持续增长。这一新视角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宏观调控。只要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扩大有效消费需求,财力能够承受,就应该投资;相反,如果长期不能扩大有效消费,或者国家财力所及,就应该抑制。因此,中央提出宏观调控要从实际出发,有节制、有压力,是完全正确的。出口消费的对象是国外的消费者,中国每年出口额的80%是消费品。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扩大出口将通过劳动者收入的增加,增加就业,促进国内消费增长。我们要处理好扩大内需和扩大出口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

消费经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从更深层次、更广视角辩证看待消费、投资、出口这三大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因素,科学认识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宏观经济政策要有利于消费的整体和长远发展。

研究消费者

消费者是消费经济研究的主要对象。消费者的收入、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是衡量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经济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

首先,关注消费水平的发展趋势。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居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居民消费需求和市场的产品结构、规模、档次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且这一趋势仍在发展。到20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000美元左右。到那时,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会对市场提出哪些新的需求?如何满足不断扩大和升级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农村市场?这些都是需要提前研究的课题。

其次,注重消费结构升级。随着恩格尔系数的明显下降,中国整体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出现了新的消费亮点,大众消费开始从生存型向发展型和享受型过渡。可以说,城乡居民不同层次的消费结构正在升级,这将有力地促进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升级,为众多企业提供发展机遇。

第三,关注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供给结构的优化。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现的买方市场是市场经济不成熟、经济不发达的买方市场,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这种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表现是:一方面,无效供给过剩,主要是工业消费品中低技术含量产品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有效供给不足,特别是高性能、多功能、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第三产业)的规模、品种和质量不能满足社会消费水平提高和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中国仍有相当数量的高端消费品和生产高端消费品的原材料需要进口。人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未被满足的需求。即使基本满足,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档次也不够高,花样也不够多。填补这一需求缺口,需要相关政策的支持和配合,更重要的是需要企业具备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要优化供给结构,不断开拓新市场。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生产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产品,不断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激发消费者潜在的消费欲望,并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研究消费经济的发展规律

有效需求不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诸多深层次矛盾的反映,决定了我们要以发展消费经济为突破口,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消费经济的发展规律,以及如何通过发展消费经济来实现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良性循环。

消费结构升级将扩大市场需求,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普及后,中国城市消费热点正转向汽车、住房等新领域。随着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居民潜在购买力开始逐步释放,对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呈现加速增长趋势。当前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实物消费比重下降,而教育、文化、餐饮、旅游、医疗保健服务消费快速增长,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这一轮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将有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众多行业提供发展机遇。

促进供给结构适应消费需求变化。优化供给,要从市场创新入手。除了做大馅饼,还要在创造新馅饼上做文章。一是适应消费转型期消费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经营策略。目前供需矛盾不再是数量的短缺,而是质量的多样化。企业应主要根据市场短缺的信号组织生产经营,逐步转变为既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又满足市场的潜在需求。第二,促进产业结构多元化,进一步拓宽消费领域。中国城乡市场还有很多空白点,潜力巨大,商机无限。如信息、租赁、理财、医疗、家政等各种形式的社会服务,是一个非常广阔的消费领域。第三,优化供给结构,发挥生产对消费的引导和促进作用。我们应该找准市场,抓住机遇,通过采用新技术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我们不仅要分享市场,还要创造市场,通过开发新产品和新服务来刺激和扩大消费者需求。

研究扩大消费需求的措施

从我国消费经济的现状来看,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必须积极推进改革,破除制约消费的各种政策和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障碍,培育良好的消费环境。

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大力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培育消费增长的坚实基础。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的引导和调控,鼓励居民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逐步由投资扩张向投资和消费并重转变。

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合理的收入分配政策。就业是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的基础。我们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就业制度改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完善收入再分配政策,增加对低收入群体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缩小贫富差距。通过改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而增加的社会消费总量,不仅有利于消化很多领域相对过剩的产能,也与我们发展经济的目标相一致。

刺激农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要着力点。农村居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是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有效途径。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是扩大农村消费、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根本。改善农业结构,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的收入增长潜力,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加工价值,为农民创造更多的收入增长机会。同时,改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环境,通过工业化和城镇化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居民收入。

消除制约消费的体制性障碍,改善消费预期。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前提下,加快建立和完善养老、失业等社会保障制度,减少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同时,加大对义务教育、公共设施等公共产品的投入,加强消费基础设施和配套制度建设,为居民增加即期消费提供切实保障。

完善市场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深化消费领域体制改革,清理抑制消费的各种政策,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改善消费环境。

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消费信贷。目前,中国的消费结构正处于从数量扩张到质量追求的升级期。要采取积极的政策措施,培育住房、汽车、旅游、教育、文化等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消费信贷是促进居民即期消费和信用消费的重要手段。要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改善银行服务结合起来,促进消费信贷业务发展,继续扩大消费信贷规模,加快建立和完善贷款担保体系和个人征信体系,实现信息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