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这个词在历史上有什么渊源吗?
“师”原指一位年老有经验的学者,如《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齐襄王时,荀卿为最师。”后来教学生的人也被称为“老师”,如晋代元好问的诗《示侄孙伯安》:“伯安入小学,悟性不凡,是一种令老师惊奇的句子。”中国有着悠久的尊师重道的传统。古代有“三侠一君一父一师”的说法。《鲁春秋·尊师》云:“生则忧之,死则敬师。”古人席地而坐,尊崇西方,故称导师为“师”和“宾”。
====
教师这一称谓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被简称为“士师”或“士”,是一个教导国家的官员。原来是商周军队的建制单位。西周统治者为了培养善战的贵族弟子,开设了“国学”,由一位高级军官“师师”授课。
因为“师”是传授知识,“教”是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师”字就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美称(出自唐代散文家韩愈的文章《体悟之学》)。
什么是“老师”?我国汉代文献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一书中说:“师者教人以道”,意思是说“师”字就是人们所说的“教人明白道理”的人。教师一般指直接从事教育工作或传授知识技术的人,也指其他方面值得学习的人。书中有先秦时期的夫子、老师、君子等称谓,一直沿用至今。至于“老师”,以前是那一代最高秀才的称号。如我国汉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其著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齐襄王时,荀卿最师……”。后来,人们习惯于把“老”和“老师”一起叫,渐渐地他们不再在意年龄,把老师叫做老师。“老”这个词在这里有尊重的味道。明清时,考官称为老师;清末办学校,称教师为“教”;辛亥革命后(1911),教师也被称为“教师”,即从事教学工作的官员,因为他们和其他官员一样,是根据法律法规任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