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学堂历史

北海公园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园中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之一,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北海园林的发展始于辽代,金代在辽代初创的基础上,于大定十九年(1179)修建了宏伟的泰宁宫。泰宁宫沿袭了中国皇家园林“一池三山”的规定,将北宋汴京根月皇家园林中的太湖石搬到了琼花岛。元朝4年(1267),元世祖忽必烈建以琼花岛为中心的都城,琼花岛及其湖泊纳入皇城,并命名为万寿山和太液池。永乐十八年(1420),明朝正式迁都北京,万寿山和太爷池成为紫禁城西边的皇家园林,称为西苑。明代水面向南开放,形成三海格局。清朝继承了明朝的西苑,在乾隆年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为其后的规模和格局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后,北海作为公园开放,1925。1949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北海公园的保护,拨出巨资对其进行修缮。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园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是中国历史园林的艺术杰作。全园占地69公顷(其中水面39公顷),主要由琼花岛、东海岸和北海岸景区组成。琼花岛树木葱郁,殿堂鳞次栉比,亭台楼阁,错落有致。白塔矗立在山顶,成为公园的象征。环湖垂柳映衬出濠浦涧、华芳斋、静心斋、天王殿、快学堂、九龙壁、五龙亭、小西天等众多著名景点。北海的园林有丰富的学问,有北方园林的雄伟,有江南私家园林的雍容华贵。

北海东临故宫和景山,南接中国海和南海,西接盛兴宫和龙符宫,北接什刹海。是北京风景最美的前“三海”之首。北海是中国历史最悠久、保护最完整的故宫。它具有独特的造园艺术风格,是中国古代园林中最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悠久的园林建筑。

北海总面积1063亩,水面583亩,陆地480亩。这里水光潋滟,湖光塔影,松柏飘香,花木飘香,亭台楼阁,叠石溶洞绚丽多彩,优于仙境。北海园是根据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西王母传说》中描述的仙境而建,历经辽、金、元、明、清,逐渐形成今天的格局。战国时期,还传说渤海以东有“鹏才”、“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神仙居住,藏有丹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派方士徐福等人带着几千童男童女漂洋过海,到三座“仙山”寻找长生不老药。兰池宫建有百里长的池塘。土为彭蔡山,石头雕成鲸鱼,长200尺。到了汉朝,汉武帝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仍然没有找到仙山,于是下旨在章贡宫建好之后挖一个大池子,取名太爷池。挖掘出来的泥塘里堆起了三座山,象征着鹏才、瀛洲、方丈三座仙山。此后,历代皇帝都在皇宫附近修建“一池三山”,北海森林也是继承这一传统而建。北海和中南还是太液池,琼花岛像“蓬菜”,团城像“瀛洲”,中海犀牛山台像“方丈”。今天,我们不仅可以在琼花岛上看到仙境般的亭台楼阁,还可以看到神祠、鲁公洞、铜仙露盘等传说中的仙岛风光。北海不仅保留了以高超的造园艺术实现历史上巅峰仙宫奇幻意境的基本形式,而且将中国寺庙园林、江南文人园林、宗教景区的成就融入整个宫殿之中。它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艺术成就高超。它的确是中国皇家园林中的杰作。

北海1000年的历史与北京的发展密切相关。起初是永定河的旧路,河水自然南移,留下一片原野和池塘。早在辽代,会同元年(938年)建都燕京后,辽太宗叶鲁德光在城东北郊“白莲潭”(即北海)建“姚郁宫”,岛顶建“广寒殿”。《辽史》注:“西城之巅有凉堂(即广寒堂),东北角有燕郊楼、方时、关静,不胜枚举。”《吴鸿北涂平经》记载“琼花岛辽代为瑶岛”。以上所有史实都可以解释“姚郁宫”的存在。

金灭辽后,燕京改为中都。第二年(1150),金海龄国王扩建了“姚郁宫”,增加了“大熊殿”。金大定三年至十九年(1163-1179),金世宗仿照北宗都城(今河南开封)的艮岳园,修建琼花岛,并从艮岳御花园运来大量太湖石,修建假山溶洞,位于中都东北。自此,北海基本形成了今天皇宫的格局。当时挖到“金海”里的土,被扩大成了海周围的岛屿和山丘。岛名“琼花岛”,水名“西花坛”,重修“广寒堂”等建筑。

公元1264年,元世祖忽必烈决定在旧中都的东北郊区选择一个新的地点,并建立大都市。至元元年至至元八年(1264-1271),忽必烈三次扩建琼花岛,重修广寒殿。广寒殿东西宽120英尺,深62英尺,高50英尺。有7个大厅,是皇帝开会的地方。寺内放置“凡俗山玉海”(今北海、圆堡大玉瓮),建“玉堂”放“五岳玉榻”(今台北),建玉假山,堂顶挂响铁。在大厅里,有两个小石笋,它们有自己的水龙头,喷出由运水车从山后面提起的湖水。可见当时的广寒寺是宏伟的,精巧的,豪华的。至元八年(1271),琼花岛改名为“万寿山”(又称“万寿山”)。以琼花岛为中心,在湖的东西两侧修建宫殿,将北海建成宏伟的皇家园林。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这一年,徐达将军占领大都,大部分改称“北平”。朱元璋死后,燕王朱迪发动“京南之战”,从其侄儿手中夺取皇位,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平,改称“京”。

明朝在元朝的基础上,对北海进行了扩建和修缮,但基本保持了元代北海的格局。明朝宣德年间,玄宗朱瞻基(1426-1435),对“万岁山”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修复了袁楼(今团城)的倚天寺,在袁楼以南的岛上修建了犀牛山举圆堂,并在团城以东拆桥填土。顺二年(1458)明日,北海北岸(今乌龙阁)将建“太素堂”。因为是用锡做的,所以又叫“锡殿”、“颐和园”。建造这座寺庙需要3000多名工匠和20万两白银。在东海岸建“宁和堂”;在约旦河西岸建造一个“崔莹大厅”。团城西边的八孔石桥(那里有一座吊桥)改为九孔石桥,称为金鳌于冲东桥。南海新发掘的瀛台上建有“昭和殿”等建筑。

明朝万历七年(1579),经历了四朝六百多年风雨战乱的“万岁山”上的广寒寺轰然倒塌,人间天宫主体景观建筑全军覆没,成为千古遗憾。

1644年,李自成入侵北京,崇祯皇帝上吊,明朝灭亡,清军入关,天下建在北京,真是巧合。1651年,为了民族和谐,清朝始祖福临应西藏喇嘛的要求,在广寒寺废弃的遗址上修建了一座藏式白塔,并在塔前修建了“白塔寺”(正觉殿为山门)。因为喇嘛塔建在岛上,所以山的名字就改成了“白塔山”。清高宗六至三十六年(1741年-1771年)期间,对北海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历时30年,修建了许多亭台楼阁。清乾隆自称“园中之乐不可忘”,于是将江南园林、文人写意、山水园林的精髓引入皇宫,先后在北海修建了静心斋、方化斋、濠浦涧等“园中之园”。清末光绪十一年至十四年(1885-1888),那拉(慈禧)用海军经费重修“三海”楼,在西岸和北岸沿湖铺设中国第一条铁路,并在静心斋前修建小火车站,供慈禧乘小火车游览花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北海被践踏。北岸的城关殿设置了盟军司令部,万佛楼内的65,438+00,000多尊金佛等珍宝被洗劫一空。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后,北海公园封闭了10多年,园林建筑略加修缮,才于1925年8月正式开放为公园。

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疏浚湖泊,维护古建筑,铺设隧道,增加公共服务设施,使古老的北海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