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的乐舞教育是怎样的?

西周六朝舞蹈体现了周人乐舞制度的核心“礼”,它鲜明地体现了西周政治制度和血族制度的原则精神。礼不仅在政治、思想、文化上得到尊重和体现,而且通过教育手段灌输给贵族子弟,使西周形成了以尊礼为目标的礼乐教育体系。

除了礼仪性的射击,贵族青年学习舞蹈中的“大舞”和“小舞”,音乐中的唱歌和演奏乐器,以及关于音乐和舞蹈的理论知识,其中舞蹈教育是重要的一部分。

周代礼乐教育的对象是皇室成员和贵族子弟。一般来说,礼乐舞蹈的学习从13岁开始,到20岁达到成熟,学习的阶段是按照年龄来安排的。

13岁以后,贵族子弟主要学习“小舞”、音乐和诗歌朗诵,重点学习“文学”;15后主要学习象舞、射箭、驾驶,重点是武术。20岁的时候主要学习“大舞”和各种祭祀仪式。假设这些内容各用三年时间完成,到22岁“完成”大约需要10年。

周代之以六种“小舞”作为乐舞教育的“教材”,即云舞、人舞、帝舞、羽舞、舞、旱舞六种。

六小舞的名字是对照六大舞来命名的。与“大舞”一样,“小舞”也是一种祭祀乐舞。关于这六种“小舞”的具体表演形式和祭祀对象,历来众说纷纭,后世儒家学者也大致勾勒出一个大致轮廓。

其中“云舞”传说是祭祀后稷的乐舞,其根源是黄帝部落祭祀“云”图腾的乐舞。跳舞的人手里拿着“比”跳舞。“飞”的一种说法是彩黛,即用丝条组织起来,挑在杆子上的道具,但也有说是用鸟羽做成的。

“人舞”传说是祭祀祠堂或星辰的舞蹈。它不使用道具,而是以袖子为“尊严”。有一种说法是,它可能来自于模仿鸟类和动物动作的手势。

后来,在河南省出土了一个周朝女舞蹈演员的泥人。她的袖子垂下来,双手微微举着,像是在祈祷。这位女舞蹈演员看起来很严肃。

还有一个周朝的玉舞者。她是长袖的双重身材,曲线分明。或许她在袖子的“尊严”里加入了娱神的概念。这两个舞者形象虽然不能确定是人们舞蹈的记录,但可以提供一些周代袖舞的印象。

“帝王舞”是求雨的舞蹈。传说古代的祖先会遮住自己的羽毛,祈求神灵降雨。殷商时期就已经有“小舞”了。

据说贵族子弟在学习和表演这种舞蹈时。穿五颜六色的羽毛,比如凤凰的颜色,一顶羽毛做的帽子,衣服上有翡翠羽毛。这样看来,应该是一种优美的乐舞,这也证明了周人继承了殷商时期的祭羊祈雨的仪式,甚至比殷商人还崇拜。

“羽舞”舞者用白色的鸟羽毛跳舞,向四方祭祀。它的起源与殷商时期的求雨舞有一定的关系。还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跳舞时手里拿着雉鸡尾巴,也就是五颜六色的鸟羽。

Xi舞是周朝大学里的一种祭祀仪式。舞蹈演员用牦牛尾巴跳舞。一些舞蹈历史学家认为,这种舞蹈使用的“道具”可能是用牛尾装饰的舞蹈工具,而不是真正的牛尾。

“罗舞”的起源,据说是“葛之乐”,即古籍记载的“操牛尾,以歌投其足”的乐舞。殷商时期就有“礼舞”,也是手持牛尾祈雨,祈神祭祖。周朝的“罗舞”应该和这个有关!

《干舞》中的舞者手持盾牌起舞,祭祀山川。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乐舞有舞勺、舞象。据古书《李周乐师》记载:

指的是幼时所教的舞蹈,内规说:十三勺舞,像个成年孩子一样跳,二十个“大夏天”的舞。

这份文献表明,“舞勺”与献给舜帝的“大勺”谐音。后来的一张清代舞勺舞像图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这幅画中,有两个男孩在生动地跳舞。其中一个手里拿着一只“蟑螂”,迈着生动的手势一步一步地走着。

这恰恰说明舞勺是一种“嘭”的文艺舞蹈,舞者手持类似葛的兵器,翘着头抬腿,似躲似停,与“带乐器的舞者”形成手势呼应。这说明“舞勺”和“舞象”是周代分别用于教育65,438+03岁和65,438+05岁以上贵族子弟的文舞和武舞。

舞象也是周代重要的祭祀舞蹈。据说东周末年,吴国的儿子季札在鲁国看,他的第一个乐舞叫《象箭》。据考证,此象箭为舞象。

因为“簪子”是舞杆的一种,和《舞象》里拿的道具是一样的。但是,舞象的目的一直不一样。有一种说法是舞象起源于周文王的乐舞,也有人说是和大武一样的乐舞。

66037194693

66037199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