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安小曲的历史渊源
秦安小曲是形成并主要流行于甘肃省东南部天水市秦安县的一种古老的汉剧艺术。秦安是古界,号称“西丽瓦之乡”。它不仅是“人文始祖”傅和他的妹妹女娲的故乡,也是诗人李白的故乡。位于斯里兰卡的举世闻名的“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证实了它有着4800-7800年的文明传统和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当地及周边群众,为了与外来的“胡美”等“小曲”(俗称“花腔”)相区别,也把这种古老的曲艺形式称为“秦安老调”。
秦安小曲属于曲牌风格的唱腔形式,相传形成于1499年(明弘治十二年),始于秦安古都胡,于19岁发起《越调》、《拓跋》。公元1796年至公元1820年(清嘉庆年间),秦安翰林(见《秦安县志》)撰写了《小》、《赵范》、《重台赠柴》等音乐书籍,并增加了一些曲调和内容。19世纪上半叶道光、咸丰年间,在民间广为传唱。民国时期,最为繁荣。以“坐唱”为主要表演形式的歌唱活动被搬上舞台,还衍生出一些“小曲戏”节目。李文赞、张、闫天赐等著名演员纷纷涌现。在元旦或农闲时,人们在街上、巷里、院子里、炕上或田野里唱小曲自娱。
秦安小曲最早形成于秦安县兴国镇,后发展到郭家、鲍耶等镇,并在兴国、郭家、鲍耶等镇广为传唱,再传播到王耀、安福、淅川等周边一些县的乡镇。20世纪50年代,秦安小曲已发展流传到6个镇280多个村,常用唱腔多达40种。1957期间,秦安蜡花舞参加第二届全国民间艺人展演时,它唱的曲子就是借用秦安小曲的曲子。
(郭家镇秦安小曲队伴舞蜡像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