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伟的锣鼓起源于那个地方。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字是“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它是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又因其节奏明快、气势磅礴的威严,使人无论是看还是听,都感到威武,故称“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中名气最大、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雄伟的锣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几乎每个县市都有自己的锣鼓队和自己的“锣鼓歌”。当地有一句民间谚语:“我快乐但我结婚了,我忙碌但我敲锣打鼓。”

鼓的产生很可能是古代人类被大自然的声音所感动,如打雷、石头滚动、空物碰撞等。,模仿他们声音的宏伟、威严、浩瀚。中国古代就有“鼓以治天,钟以治地”的记载。1980年,襄汾县陶寺一座大墓中首次发现苗鼓,被誉为“中华第一鼓”,证明约4000年前已有锣鼓制作;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的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古代文史典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说明当时鼓已初具规模。

-历史渊源

雄伟锣鼓的由来,与民间流传千年的一个传说有关。据说,4700多年前,有一天王尧游览卢希安,路过周复村(今洪洞县甘亭镇杨怡村)时,发现一只母羊生下了一只独角兽,一只浑身青毛的“怪物”。生完3个小时,长到和母羊一样高。负责和王尧一起旅行的皋陶发现“这只羊看到打架就摸不直,听到理论就不对劲”,于是把它带回去协助破案。就在这时,王尧的妻子生了一个女孩,名叫女英,落地能坐,说话三天,织毛衣五天,通晓天文地理一百天。王尧认为这里是风水宝地,将其改名为杨怡村,并将全家迁到这里。所以有“羊生,羊在村,王尧长生”之说

尧帝在历山访贤时,遇到了正在赶牛耕田的舜。经过一系列的考察,他认为舜符合当皇帝的条件,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把两个女儿许配给他。从此,娥皇和女英把骊山当成了婆家,把阳玉当成了娘家,两个村子的人从此成了亲戚。阳玉村的人们称娥皇和女英为“阿姨”,骊山称他们为“皇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和女英回父母家,农历四月二十八,娥皇和女英回公婆家。两地民众会敲锣打鼓迎接,示威游行。

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动中,雄壮的锣鼓所奏的曲牌,都与路过的二十二个村落有关,而我每停留一个地方,都会敲打与这里发生的故事有关的曲牌。比如《风搅雪》讲的是有一年三月初三,气温骤降,风卷雪花漫天飞,但是接姑姑的人还是要顶着寒风去历山接姑姑。王尧被深深地感动了,所以他创作了这首歌来感谢每个人的真情和善良。这首歌只由羊演奏。比如《吃豆腐》这首歌,多是在路上走或者中途吃饭的时候表演,沿途的队伍要在几个指定的村子集体休息吃饭。农历三月,村里没有给大家吃的好饭,大多是一些凉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豆腐乳,可以缓解路上的疲劳和艰辛。这首歌听起来像一阵凉风,让人感觉凉爽舒适。另一个例子是《笑回家》,它生动地描绘了娥皇和女英在路上与村民有说有笑的场景。这首歌表达了每个人快乐的心情。比如每年农历4月28日,汾河西侧历山的队伍会去汾河东侧的阳峪村“接娘娘”。这一天,来自杨怡村的队伍将在汾河东岸等待会合。当来自历山的队伍来到河边时,两队隔着河互相问候,并敲锣打鼓以示问候。杨怡村队演奏“西江滩”的曲牌去迎接西部的“亲戚”,而与此同时,历山队在东部的河对岸演奏“东江沙”。

更值得注意的是,两地的人都认为自己是亲戚,所以延续了互不通婚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