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川节的历史记载

有两个节日:正月二十和二十三。一般认为,这个节日起源于神话传说中的女神补天。最早记载天川节的是东晋王甲的《回忆集笔记》,清代修订的《袁剑韩雷》(卷十三)《隋史补》记载:“补天川节。”《笔记》上说:‘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穿天之日,上屋放红条饼,名为补天。’相传女娲家补日。“所以东晋时有补天,正月二十穿的习俗。宋代程楠(今江西南昌)人李觏写道:“正月二十日,屋中摆煎饼,谓之补天诗。“皇帝下诏才几年,夏冬自然。天下唯闲女,一个煎饼穿。”(摘自《历代风俗诗选》,赵兴根主编,岳麓书社,1990版,第47页)该诗序言中记载的天川节日期与《拾遗》中记载的日期相同,说明这一节日自东晋以来代代相传。诗中还提到用煎饼补天的是女人,并将这个节日与“帝瓦”,即女娲联系起来。好像是清朝的时候说女娲补天,那已经是宋朝的事情了。

日服节据说是第一个月的第23天。清代于的《归思稿》卷一《过日节》一文记载:“宋清《磨山词与过日节》云:‘天已过,此日名过地。摸着石头,倚着清波,跟着过年的喜悦。明代杨慎《词品》引曰:‘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戴天之日。据说女娲家用这一天来补天,习惯上把煎饼放在房子上,这被称为补天。时至今日,其俗已弃之已久”可见宋代以后的一天是“贯地”之日,有在水中摸石的习俗。杨慎说,宋代以前,正月二十三是太阳破晓之日,也是女神补天的神话形成的。明代也有记载,正月二十三是穿天衣的日子。正德兴陕西《朝义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上屋放煎饼,还吃不上饭。”这个信息也透露出有每天不吃米饭的习俗。

明代地方志虽有天川节的记载,但不多见。到了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天川节的记载更多了,说明天川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河南一带。在大多数地区,天川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富平县的甘龙县志、甘龙县的临潼县志、甘龙县的通州县志、甘龙县的蒲城县志、高陵县的光绪县志、协州县的康熙县志、阳城县的同治县志和河津县的光绪县志。但也有其他日期,如《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的正月二十一,《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的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建灵宝县志》记载的二十日。清代天川节习俗与前代相同,部分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尹倩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设饼店,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饼屋并置地上,名为补天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川节,从日期和内容上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二日,秘败,挂蒜辟邪,亦作祷补天。”清代地方志中关于天川节的记载表明,前清代学者余关于天川节“现已久废”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不适用于北方和部分南方地区。如果从整个历史进程来看,天船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这一节在清代地方志中有所记载,大概是反映了清代地方志对新年节日记录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