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是朱元璋的故乡。他当了皇帝后家乡是怎么发展的?

“凤阳,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朱元璋诞生以来,十年有九年饥荒……”

这首凤阳花鼓词,名为《凤阳歌》,因其通俗易懂而在民间广为流传。

但它的含义很令人费解:既然凤阳本来是个好地方,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本来更好,为什么变成了“十年九载”?

要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看看朱元璋称帝后对家乡做了什么,是什么让凤阳一度成为饥荒频发之地。

朱元璋祖籍江苏沛县,与汉高祖刘邦是不折不扣的老乡。后来祖上迁到句容、泗州,到了父辈,又流离到濠州中里。

公元1328年,朱元璋出生于中坜东乡。不久,他家搬到了西乡,也就是凤阳县太平乡。在这里,朱元璋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虽然他的家庭很穷,但在父母和大姑的照顾下,他的生活应该充满欢乐。

然而在他17岁的时候,淮西遭遇了一场大灾难,随之而来的是一场瘟疫。父母双亡的朱元璋只能在隔壁母亲的照顾下在黄觉寺出家,然后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流浪乞讨生涯。

朱元璋在凤阳度过了最淳朴快乐的日子,对它充满了深厚的感情。于是,在成为皇帝的第二年,他立即宣布在凤阳修建明中都,开始修建皇城。

原来在他心目中,南京并不是理想的都城,而汴梁开封残破不堪,元朝大部分地区远离中原腹地。他的家乡凤阳似乎是建都的合适地点。

虽然朱元璋因为种种原因未能实现迁都凤阳的愿望,但家乡的情节并没有改变,一项项对凤阳有利的政策也陆续浮出水面。

第一,设置凤阳府。

凤阳古称“李中”。在春秋时期,李中离开了这个国家,后来改为濠州。洪武七年,因濠州北有凤凰山,朱元璋改名凤阳,沿用至今。

凤凰是一种古老的神鸟,和龙一样,是皇室专用。朱元璋把自己的家乡视为风水宝地,当然要取这么一个吉祥高贵的名字。

凤阳府初建时辖9州18县,后因管理不便,辖4州14县。凤阳府疆域辽阔,所辖区域在当时全国也只是屈指可数,可见朱元璋对家乡的关怀。

第二,免除徭役税。

免除赋役是朱元璋给家乡人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洪武十六年,朱元璋下旨说:

“凤阳,我的家乡,古墓。过去高祖生于丰,起于沛,成于帝,而丰、沛之民,最终得益于汉。今封我凤阳、临淮两县,永免税粮役。”

朱元璋生在凤阳,长在凤阳。他在这里的家乡长辈,也给了他最早的,可能也是最纯粹的温暖。所以他效仿汉高祖刘邦,永远免除凤阳税徭役。

朱元璋到底有多爱家乡父老?我们可以以房东刘德来为例。

当时,朱元璋去求地主刘德,因为没有地方埋葬他的父母,但他无情地拒绝了。后来朱元璋不但没有报复刘德,反而出于家乡亲情,以德报怨,给了昔日老东家三十顷土地,免除徭役10年!

第三,移民增加人口。

明朝初年,朱元璋实施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移民措施。其中,从山西、江苏、杭州等地向凤阳迁移是最关键的环节之一。

据历史统计,洪武时期,各地移民到凤阳的有48万多人,其中有30多万人,士兵18万人。

这些移民主要扮演了两个主要角色:

首先是为中都建设提供人力。在当时的移民中,有9万多名工匠遍布全国各地。朱元璋还为龚伟中都设立了25个禁卫,其中负责耕作和守卫的军士654.38+0.4万人。

二是开垦荒地,发展经济。元末战争中,淮河以西土地满目疮痍,田地荒废,人口锐减。为了迅速恢复家乡的经济,朱元璋还在移民的基础上实行了大规模的扶持政策:每个移民不仅奖励20两白银作为安置费,还提供牛、粮食种子和住房,以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正是由于朱元璋实施了一系列振兴家乡的措施,明初的凤阳府才开始呈现出经济和人口的繁荣。

可见“自朱元璋出现以来,十年有九年饥荒”是不符合当时历史真相的。那么,这首歌谣从何而来?这就需要追溯这个花鼓词的来源了。

这个词最早的版本来自阿清赵翼的《语丛考》。在书中,他提到:

“江南各郡,每年冬天都有凤阳人来,老婆子们到各村讨饭,要到来年春天二三月才回来。”

重点是以下部分:

宋曰:“吾居庐州凤阳,原是好地方。自明成祖朱以来,十年有九年饥荒。”

从上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凤阳是明代中都和皇族的祖居地,受到了朱皇帝的特别宠爱。所以不可能出现明末“十年九荒”的悲剧。

赵翼生活在清朝乾隆中后期,也是清朝迅速衰落的时期。此时天灾人祸是凤阳地区衰落的主要原因。

所以“十年九荒”不是明朝洪武时期的历史故事,而是乾隆时期的真实写照!

然而,由于康统治时期极其严格的控制措施,受害者不可能直接投诉王朝的统治者。于是,他们就拿凤阳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朱皇帝来“批人”!

但是经过这种变化,这首歌谣更加出名,以至于流传到后世,被无数人相信。朱元璋的黑锅,不背也不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