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高考满分作文及点评

2015浙江高考语文作文题目:

(2015浙江高考作文题目)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60分)

古人说,“言出必行”,“文如其人”。急则尴尬,淡则文字长。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和品位要和作者的性格相符合。

金对《诗论》打了招呼,却认为“心总是扭曲的,文章宁可再见人”。艺术家作品中的优雅并不能证明他是精致的。这意味着作品的风格和品味可能会偏离作者的性格。

对此你怎么看?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①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少于800字。(4)不得复制、套种。

我可能认识的燕子回来了。

在现代刑侦理论中,总有一种说法是可以通过笔迹来区分人的,因为一个人无论怎么隐藏、伪装,骨子里流淌的血液是不变的,而笔迹是一样的,文章也是一样的。一旦作为文本发表,总是浪漫而不可抗拒的。

普鲁斯特早年发表过一些小说和评论。即使和举世闻名的文章《追忆似水年华》大相径庭,但语气和文笔都不一样。但是,如果你仔细品味它们,他对细微事物的把握会自始至终融入文章的骨子里。“气味和味道会在形状售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存在”,它们“用几乎难以分辨的线索托起了记忆的庞大建筑”。他的风格就像他的气味,别人模仿不了,他也摆脱不了。不管是什么内容,挥之不去的感觉总是“似曾相识”。

所以,无论是作家还是普通人,一旦用笔书写,就相当于展示了自己的一部分思维和人格,而历史洪流可以湮灭人的生理存在,却永远改变不了人的思想存在,所以文字是传达思维和精神的最好载体。即使手稿遗失,重印,一个人在文章中留下的深刻精华,也会在时间的积淀下永存。即使他刻意调侃世界,隐藏自己,可以改变句式,可以颠覆语气,但文本中埋藏的‘个性、独特性’总会在不经意间显露出来,值得玩味。或许我们可以认为大部分的大师在时间上离我们很远。没有这些能彰显其性格的经典作品,怎么能让我们平白的佩服呢?“似曾相识”不仅仅是一种表达,而是包含了一个人的血脉烙印、思想高度、思维方式及其独特的“掌纹”。

就像伍尔夫天生的女权主义思想,即使在《墙上的斑点》中,古斯塔夫·弗兰丁的细致和压抑,即使在“我注定是诗歌机关的把手,你要为你热爱的生活而活”这样一首鲜活的情诗中也能流露出来,更不用说达先生的抗争、批判和血性了。艾略特的哲学思考与反思,“山那边,雷声轰鸣。”甚至当一位法国著名评论家模仿意识流大师乔伊斯的笔法,向意识流小说发起挑战时,大众依然可以从每一个细节中看出他的独特风格。毕竟“似曾相识”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词,它能让人循着气味,找到那些年让你震惊的小燕子。无论它是否回归,那种熟悉的感觉早已融入骨血,化为纯粹的美酒,让你陶醉在作品中。

纪伯伦曾写道:“死亡只会改变我们脸上的面具。农民还是农民,林务员还是林务员,把自己的歌融进微风的人,还是会对着奔跑的星球歌唱。”作品中深邃的思考,就像那个唱清风的人。无论面具有多么多种多样,你仍然可以看到最本质的东西。毕竟“似曾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