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校招历史

这两天,阿里正式开启2022校招。

消息称,此次校招规模在阿里是史无前例的。不仅需要的岗位多,招的名额也非常多。

总感觉这种新闻每年都会出现一次,而且好像第二年总是会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扩招,所以每年都是所谓的“史上最大规模的校招”......

不开玩笑,阿里的校招真的和以前不一样了。

01#

数百份工作

包括尖端技术岗位

最大的不同是阿里一次性发布了113个职位。

其中包括技术标准化工程师、模拟设计工程师、视频编解码工程师、量子计算科学家等45个首次公布的前沿技术岗位。

要知道,这些前沿技术岗位通常很难在校招中出现。毕竟我们都知道,亲自培养一个高端技术人才的成本可能远远超过直接从外面招聘。

阿里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不得不说阿里内部的一个神秘计划:“阿里之星”。

阿里巴巴之星计划起源于2011,目的是吸引最年轻、最顶尖的技术人才。

在每年几十万工科毕业生的大军中,最终拿到阿里之星Offer的只有少数人。大部分是博士,会经过十几轮面试,由副总裁级别直接领导,年薪不封顶...

这些随阿里之星进入阿里的人,有的成为达摩院的青年科学家,有的成为数据库组的工程师。

这些阿里之星和华为的天才少年一样,未来将成为阿里人才战略的中坚力量。

多年来,应届毕业生一直是阿里吸引新生力量和年轻骨干的重要来源。正如阿里巴巴集团首席人力资源官童所说:“每年都有充满活力的毕业生加入阿里巴巴。这些年轻人活跃在各个业务线,已经成长为阿里的中坚力量。”

总之,阿里的“阿里之星计划”和华为的“英才青年计划”一样,都是用顶尖人才投资未来。

02#

学校扩招的背后

HR将迎来大考。

校招也是招聘,但还是最累的那种。

扩招看似红火,背后的痛却是HR。

小辉之前说过,加班最辛苦的有两类HR,一类是业务部门的HRBP,一类是负责校招的HR。

试想一下,整个公司的校招,仅仅是策划环节,就要确定主题和方向,确定高校和专业,确定人数和岗位,确定考题和面试,确定教材和经费......................................................................................................................

更别说,等你以后去高校真正落实的时候,晚上连接学生电话的时间都没有,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没有。

一场招聘会下来,至少要忙7、8个小时。如果你在晚上举行演示,你甚至没有时间睡觉......

经历过校招的HR不用多说,一定深有体会。

除了校招人数增加带来的压力,招聘本身就是一件压力很大的事情。一般来说,公司在原招聘计划上开始扩招有三种情况:

业务扩张,人才流失,组织升级。

这三种情况并不是相互独立的,它们可能同时存在于每一个快速成长的企业中,因为它们属于公司内部因素。

但是,扩招的原因大部分来自外部。

因为每年人力资源就像一块蛋糕,只有这么大。你要多吃,我就少吃。

所以,干脆直接亮出你的牌,各有各的本事,谁抢到就是谁的。

从这个角度来说,HR的招聘工作就是帮企业抢蛋糕,压力应该不会太大。

03#

加快学校招聘的步伐

大厂人才竞争激烈。

众所周知,招聘越来越难了。

其实各大厂商都在不断的给校招加码,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

从宏观数据层面看,招人越来越难。

据统计,90后总人口比80后低44.2%,00后比90后低33.7%。

什么概念?

比如80后人口是100,90后人口是56,90后人口是37。

很难相信吗?还有一组数据,也很难让人相信。

中国人口1981年突破1亿,1988年突破11亿,7年增加1亿;1995超过12亿,或7年增加1亿;2005年超过654.38+03亿,这次在654.38+00增加了1亿。到2019年底,中国人口突破14亿,用了14年!

同样增长1亿,花费的时间从7年翻倍到14年,直接代表的不是人少了,更准确的说是年轻人少了。

翻译成HR,最直白的意思就是能招的人少了。

粥不够,扩招就是尽量用更大的碗,这样可以装更多的粥。

对于招聘来说,社会招聘不如校招有效快捷。于是,大规模校招基本成了大厂年度招聘的关键词。

04#

写在最后

招聘就像是业务结构变化的一个缩影。

十几年前,社会上的人才都是围着能出高薪的大厂跑,但这种情况正在逐渐被扭转,那些高薪的大厂开始围着人才跑。

从HR的角度来看,人才必然越来越稀缺,招聘难度必然越来越大。

同时也是让企业越做越强的必由之路,因为越好的企业,越愿意重视人才的重要性。

你不这么认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