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戏曲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古代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就已经萌芽。但是,它发展壮大的过程是很漫长的。汉唐以后,直到宋金时期,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式。中国传统戏曲主要由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组成: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庙会和瓦舍勾栏促进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形成。?
在原始社会,人们庆祝节日时,往往以歌舞祭神,同时自娱自乐。当时有纪念抗战胜利、庆祝丰收、驱鬼祛病、祭祖、男女求偶等节日。?
从原始社会到北宋12世纪,乡村歌舞在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但始终没有进一步形成较为完整的戏剧形式。
宋朝南迁,南方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商业城市和港口,附近农村的生活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专业的艺术团体。于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早期形式——南戏应运而生。
二、发展历史
在原始社会,原始歌舞产生于氏族聚居的村落,随着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完善。比如,在很多古老的农村,至今仍有悠久的歌舞传统,比如“傩戏”;与此同时,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和“秧歌”也应运而生,以满足人民的精神需求。
唐代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特征的“参军戏”,由先秦时期的演员表演发展而来;民间歌舞剧进入宫廷,得到更大发展;民间出现了“粗话”“异体字”等流行说唱形式。
参军戏是中国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从演员演变而来。赵在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参军的官员贪污,让演员穿上官服假装参军,好让其他女演员从旁戏弄,故名。
内容主要是搞笑调侃。一般来说,有两个作用。逗趣者的名字加入军队,逗趣者的名字是鹳(hú)。晚唐时期,参军戏发展为多人表演,戏剧情节更加复杂。除了男性角色,还有女性角色。参军戏对宋金杂剧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俗讲是古代寺庙讲经中的一种通俗唱法,流行于唐代。多以佛家故事等敷衍之词为通俗浅显的变体,以说唱宣传一般经典。它的说话者被称为“俗僧”。
这种通俗的说法起源于寺庙的传统唱导,和尚被尊为法师。在唐朝,在皇帝的支持下,民间话语发展到了顶峰。通俗的说话技巧从寺院到民间,变成民间,最后进入宫廷,受众遍及唐五代中土社会。
变文是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由韵文和散文组成。内容最初是佛教故事,后来扩大到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
比如敦煌莫高窟发现的伍子胥变文和大木甘莲。唐玄宗天宝七年(748)至八年,是变文最早的确切年代。
六朝时期有骑马、九宫、保济经、法华、弥勒。初唐张小时的《地狱变》《妖变》都是图。
晚唐时有纪氏老的《看蜀女转昭君变》诗,有句“画卷开时云在塞外”。可以看出,变化文字和伪装图片是齐头并进的,可以简称为变化。变文不仅会讲佛教故事,会唱历史故事,还会讲当代时事。
到了宋代,城市商品经济突飞猛进,出现了许多公共娱乐场所——“瓦舍”、“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全面的趋势,“宋杂剧”出现了。
勾栏瓦舍是宋元时期流行于中国的一个民间艺术表演场所,是中国戏剧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关系到中国真正完整的戏剧——杂剧和南戏,也是当年全国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
在宋代的一些大城市,有固定的娱乐场所,称为瓦舍,也叫瓦子、瓦市。瓦切里设置的表演场地叫勾栏,也叫勾栏、勾栏勾栏,原意是蜿蜒的栏杆。到了宋元时期,特指在瓦彻里(Vacherie)这种集市上搭建的表演棚,成为一种流行的习俗。
宋代杂剧是一种由滑稽表演、歌舞和杂剧组成的综合性戏曲。北宋流行于东京,南宋流行于临安。一般来说,一场演出由四个角色组成,有些角色加一个人。
北宋杂剧分为“艳段”和“正杂剧”两部分。“颜段”是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东西,是在戏剧表演之前进行的。
“郑杂剧”分两节,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杂剧的主体。到了南宋,杂剧变成了三部,分别是“演端”、“正杂剧”、“杂剧”。
“杂装”由民间滑稽戏演变而来,作为杂剧后的散段,又叫“杂班”或“拉扣”。后来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元杂剧,南方杂剧逐渐发展为宋、元杂剧。
金代,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本元”,南方出现了“南戏”。
南戏是在宋杂剧完整的脚色体系之后,在高度成熟的叙事说唱文学基础上出现的。就形式而言,它综合了宋杂剧、皮影戏、木偶戏、歌舞大曲等宋代许多词作技法,以及唱、挣、缠单的优点,与朱功调的关系更为密切。
宋代民间歌妓全部被南戏吸收,说唱文学是其叙事风格的主要来源。因为它是在其他艺妓成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的,而且它可以借鉴别人,它可以后来居上。
此外,由于其他艺伎可以在很多地方与南戏交流,艺伎演员也可以熟练地掌握新兴的南戏。当南戏受到观众欢迎时,他们就改弦易辙,成为南戏演员。
演出队伍的迅速扩大也促进了南戏在东南地区的泛滥。南戏既借鉴了南戏,又吸收了北戏的曲牌,创造了“南北结合”的形式。南北结合的运用丰富了南戏的音乐,并对其合流产生了重大影响。
到了元代,北方形成了“北方杂剧”,南方戏曲进一步发展成熟,形成了传统戏曲。
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发展的结果,也是时代的产物。元杂剧又称北杂剧、北曲、元曲。元杂剧是在金和腔的直接影响下,融合了多种表演艺术形式的完整戏剧形式。
他还在唐宋以来剧本、歌词、唱腔文学的基础上,创作了成熟的文学剧本。这与参军戏或以搞笑、调侃为主的宋代戏相比,可以说是发生了质的变化。
元杂剧作为一种成熟的戏剧,不仅丰富了长期以来一直在传统民歌中传唱的故事,而且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之一。
扩展数据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征
1,从离去者开始,最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它的特点是许多艺术形式由一个标准汇集在一起,它们各自的个性反映在它们的共同属性中。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歌、音乐和舞蹈。诗是指它的文学,音乐是指它的音乐伴奏,舞蹈是指它的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而这些艺术因素在国剧里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就是演老;大家都遵循一个原则,就是美。
2、戏曲,即载歌载舞来演故事也。
中国传统戏曲和戏剧,都属于戏剧,都要通过演员来扮演人物,用对话和动作来表达一定长度的故事。
不同的是,戏曲是用音乐的对话和舞蹈的动作,也就是唱和跳,来表达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又称“唱、读、做、玩”。
3.脱离形式而取其意,得意忘形。
中国的传统戏曲在表现生活的时候,用的是一种“取其意,弃其形”的方式,比如中国画的写意,用纵横的笔触,把生活中所有美好的东西都体现出来。
所以戏曲舞台上有红脸关羽和白脸曹操;当你长歌的时候,你哭着长袖善舞;有了没有花木的春色,就没有无波的河流。
4.小舞台,天地大舞台
作为舞蹈艺术,中国戏曲需要面对舞台的狭小与生活的广阔之间的矛盾。就是用虚拟的手段,营造灵活的时空,借助演员的生动表演和观众的想象力和理解力,来完成辽代和周代对世界的描绘。所以歌剧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夜晚的错觉,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骑马行船。
百度百科-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