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遗留下来的照片

或许在我们还不知道什么是爱情的年纪,我们常常把“红酥手,藤酒,满城春柳。”把它写在充满忧虑的书上;或许在还不懂家国情怀的年代,我喜欢以“烽火为西京,心中不平。”背部朗朗上口...

我一直相信,唯有城池所在的泗水,才能孕育出春秋战国的辉煌,唯有红墙黛瓦,才能孕育出眉间的哀愁。只有登上长城,你才能知道人类力量的奇迹,只有膜拜佛像,你才能相信工匠的传说。那些跨越千年的古物是最深情的。他们站在那里一言不发,吸引了无数人涌向它。

披星戴月,浩然之气存在于天地之间。

至今,我仍然为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感到自豪。无论是编织汉服的精美图案,还是打造亭台楼阁的琉璃瓦,都让我陶醉。有人说,“历史是一个会打扮的女孩。”几千年过去了,每个人都是法官,对那些风流韵事评头论足,争论不休。但是,历史留下的文物在那里,崭新的面貌也许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但周身的灵气不会随着世界的喧嚣而流失。

从文明之初的氏族社会,到春秋战国,再到更加辉煌的唐宋,再到腐朽的晚清,那些在风雨中屹立不倒的古建筑,仿佛都吸收了燃烧的精华和月亮的光辉。平遥城墙是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之一,外观精美,防御设施齐全,在中国古代城市中也是不多见的,对古代建筑的研究也有很大的帮助。

每一砖一瓦都是艺术,每一个角落都是技艺。并不是华而不实的城墙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能穿越时空与我们相遇。岳阳楼,有“洞庭为天下水,岳阳为天下楼”的美誉,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骄傲。诗人从来不吝啬。"久闻洞庭湖,今登此塔"是诗人杜甫对它的描述。它是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唯一保持原貌的古楼,艺术价值无与伦比。

翻开历史泛黄的扉页,可以看到拉萨的大昭寺——距今已有1350年,洛阳的白马寺——中国第一古刹,泉州的东西塔——中国最高的石塔,还可以看到有“天下无桥长”美誉的晋江安平桥。

携风雪之寒,毁于时代之殇。

我们必须相信人类的破坏力有时会超过自然。读历史的人应该是理性的,因为感性的人总会为过去红着眼睛。每次读晚清历史,总会一遍又一遍的感叹,但看似可持续的盛世却频频暗流涌动,最后爆发出汹涌澎湃的浪潮。

如今,我们只能通过黑白照片来描绘心中圆明园的繁华轮廓,只能想象修复图中的宝藏。那一夜的烧杀抢掠,被贪婪蒙蔽了双眼的“强盗”,还有燃烧的花园里熊熊的大火...现在再好的重建也无法构筑我们心中的月光。

说到文物修复,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国家宝藏》《大国工匠》《走进故宫》等节目层出不穷,让更多人了解文物,亲近历史。但真正的修复是忠于文物本身的价值,再辅以现代审美。当一端过于放肆,另一端必然受到影响。许多古代文物被不合理地修复,呈现出“毁容”的修复。

2016“辽宁最美野长城被抹平”事件让众多网友义愤填膺。难怪有人生气。历史印象中的古长城本该有一种粗犷沧桑之美,但修复后的长城却像是水泥做的平顶楼。原本的魅力已经毁于一旦,一分不剩,令人失望。

后来就有了安岳石窟的“千年佛事件”。这尊佛像金碧辉煌,栩栩如生,既有唐代的富丽,又有宋代的潇洒,令信众祈福,路人驻足观看。

然而,不可避免的是,佛像表面经过风雨已经褪色,但其昔日的辉煌和善良的神态仍可辨认。现在的人总喜欢和文物本身的“声”对着干。那些打着修复名义的“持刀者”,把这尊珍贵的佛像修成了堪比调色盘的滑稽模样,配色甚至有点像动画形象喜羊羊。不少网友戏称:这是把西周的文物还原到上周!

实在是令人发指。于是一篇《元代古桥修成新桥》的报道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山西忻州的一座古桥,原本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疫情过后发现是一座新桥。原来,这座古桥难逃“毁容”的命运。

用过于鲜艳的颜色来修复佛像,这本身就是对文物的亵渎,也是对审美的误解。这样的修复不仅是技术的缺失,也是艺术欣赏的缺失。古迹经过了岁月的风沙,最后却被时代的原点摧毁。

人员浪费只会增加文物保护的负担。

我们应该对文物保护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现实总是不尽如人意。如果平时对文物古迹有一颗敬畏和珍惜的心,就不会有“毁容修复”的结局。

新华每日电讯4月20日报道“修缮”止步于纸面,千年辽塔即将倒塌。作为有着1000年历史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开裂18余条裂缝,延伸出1000余个黑洞。这座塔是倾斜的,偶尔会有砖块掉落。有关机构早在7年前就已要求维修,但至今没有任何行动,维修一拖再拖,导致千年辽塔老化、倒塌。

很多文物处于岌岌可危的状态,而负责部门却未能尽到责任,只有在媒体舆论的曝光下,才能开始修复。我们应该扪心自问,这些古迹难道不是历史的馈赠吗?我们趁早珍惜,但总有一些人,与自己无关。

看看文物,听听天籁。

我特别佩服梁思成先生,他的《影像中国建筑史》在中国建筑领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英国学者李约瑟曾评价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大师”。我常常想,如果中国没有梁思成,那么多宏伟的古迹最终也会像被忽视的中医一样沉寂,要过很多年才能再引起一点点关注。

在大国工匠中,我看到了那些在故宫修复文物的大师。他们常常在修复室呆上一天,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但他们从不疏忽。我觉得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炎黄子孙应该做的。虽然他们可能不会像他们一样亲自修缮历史遗迹和文物,但我们内心应该是真诚的,应该尊重和爱护文物。

现在文物修复还不完善,很多优秀的传统保存下来,传承下来不尽人意。无论老弱妇孺,都希望我们能背诵朗朗的诗词,重视文物古迹,传承中国的优良传统,不要肩负起历史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