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神节吃他的儿子和精神弑父
抛开故事本身,其实大部分父亲也有“有气”的情节。随着儿子的成长,他开始不断寻求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变化,要求与父母平等对话。此时父亲的地位不断受到挑战,“镓”的情节被埋没。
在男孩的青春期,与父亲的冲突和矛盾似乎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一直伴随了整个青春期,直到男孩完成了“精神弑父”,那一天儿子终于和父亲达成了和解。
其实青春期的孩子就像狮群里刚成年的狮子一样,开始需要群体中的话语权,需要自己的领地,需要自己的决定。他们有自我表达的意识,需要被尊重。虽然他们还不成熟,不成熟,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始试探父母,尤其是父亲的界限。
有些父亲一直是“严父”的形象。面对儿子的“挑衅”,他们极力压制儿子,不断用“镓”来维护自己作为父亲的权威和家族地位。往往这就带来了父子间越来越深的隔阂。儿子开始逐渐拒绝和父亲交流,或者用其他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父亲强势打压儿子,儿子完全没有主见的情况并不少见。
有些父亲无法明确自己的立场,一面努力捍卫父亲的象征,一面又基于各种顾忌不断受到儿子的挑战。最后和儿子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张。
对于童年的孩子来说,父亲是绝对正确和权威的,就像“神王”一样,父亲本身也是从这种支配感中获得成功的。
但是,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逐渐对世界上的一切都有了自己的认知和看法。虽然有些是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开始“挑衅”父亲。
一个杀不死父亲的男孩,不可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因为他始终处于父亲形象的压力之下,他习惯性的依赖和服从。只有当他完成了“杀父”,打败了他心目中“强大”和“权威”的怪物,他才能真正断奶,精神独立。
“弑父”的过程对父亲来说也是一种煎熬和痛苦的经历。“权力”的不断过渡,“边界”的不断退让,看似都在损害父亲的尊严和地位,却又无法阻止。
这一切似乎是一个解不开的循环。就像希腊神话中,农神节不断吞噬自己的孩子,但他的第六个孩子朱庇特最终完成了“杀父”,取代他成为新的众神之王。
直到有一天,儿子做了父亲,终于可以和父亲和解了,因为他们不再是父子,而是两个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