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都洋陶瓷
瓷厂村位于尤溪县新阳镇西北部,东邻观前镇南华村,南接新阳镇秦楠村,南接大田县广平镇、陶琪镇,西接前镇后龙村,北接观前镇建设村、鸭墓村。村子占地4.6平方公里,东面是村子的主峰——狮子龙碗,高耸陡峭,海拔1235米。从南到北是一条狭长的山谷,由山头窑、中阳、杨厝寨三个自然村组成,137户,478人。一条发源于大田县陶琪镇杨迪村的溪流,流经山头窑,与另一条发源于中阳狮子龙碗的溪流汇合,流经前镇建设村和西溪口村,然后流入六塘水库,流入清音溪。
艺都洋陶瓷的制作工艺相当复杂,包括瓷土开采、破碎、淘洗、干燥、搅拌、成型、干燥、施釉、烧成。柴火灶以木柴为燃料,烘烤时间为48小时。瓷陈方的内炉室可以容纳2000多只碗。其产品“声如磬,白如玉,明如镜”,因此名声远扬。鼎盛时期堪比省内外各大瓷窑。
艺都洋陶瓷生产工艺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白度高。一都洋瓷是用当地高锂含量的优质瓷土制成的。烧制的瓷器以乳白釉闻名,俗称“猪油白”或“象牙白”,比其他地方的瓷器更白。第二,瓷器硬。益都洋陶瓷柴炉以木柴为燃料,炉温达到1380度,比其他产区高出30多度。烧出来的瓷器质地更硬,磕碰不容易碎。第三,缩水率低。一都洋陶瓷工匠制作的瓷器收缩率低于其他产区。一般瓷器的收缩率在18-19%之间,而艺都洋陶瓷的收缩率在16%以内,这就使得瓷器在烧制过程中更不容易变形。
据瓷厂记载,清朝后期,村里有五房山、新窑子、湾仔头三个窑子。民国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村里有五个窑:五房山、新窑子、奔仔头、龙仔头、西仔边。从1953到1955,全村分为四个互助小组,分别是龙仔头、奔仔头、新窑子、新窑子角四个窑。从1956到1958,村里成立副业队烧了三个窑:弯窑、西仔窑、新窑子窑。1958年冬,公社接管成立新桥瓷厂,是公社直属企业,有邵崽边和新窑子两个窑。瓷厂村以前是工厂——新桥瓷厂。村民们都是制瓷工人,靠祖传的瓷器艺术谋生。
80年代,新桥瓷厂达到巅峰,林诗书发明了“釉下青花贴花纸”新工艺。由于画色清晰,花面完整,线条清晰,色泽稳定,瓷器产品远销各地,曾远销黎巴嫩、伊朗、伊拉克、埃及、捷克斯洛伐克、新加坡、马来西亚、美国、加拿大、荷兰、葡萄牙、日本等国家。当时的瓷厂村不仅输出瓷器,还输出技术。30多名技术人员分赴附近乡镇和建宁、将乐、大田、沙县传授技术。
90年代末,信阳瓷厂改制,最后因经营不善而关停。大多数村民停止制瓷,外出到城市打工,但他们的制瓷技艺依然保留。1995年,村民乐文贵创办凤凰瓷厂,继续传承祖辈留下的加工工艺。2019小与乐文贵合作,将凤凰瓷厂更名为艺都洋陶瓷工坊,传承古法技艺,开展陶瓷研发、陶瓷培训,生产赋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
如今,为传承古技艺,再造历史古迹,尤溪县新阳镇艺都洋陶瓷作坊汇聚名师、能工巧匠,开展研发、陶瓷培训,做出富有时代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陶瓷产品,成为尤溪县文化产业的又一新亮点,为传统陶瓷制作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一都洋陶瓷作坊的保留,成为瓷厂村陶瓷产业传承与复兴的支撑,也成为瓷厂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此外,目前生产的汤面碗,俗称“清汤面碗”,因质地坚硬而深受小吃行业的喜爱,年销量达65438+万件以上,有力地推动了小吃行业的发展。
艺都洋陶瓷工坊还在文宫中学、文宫小学、尤溪七中、特殊学校、蒙氏早教中心等地以及滨江印刷、九龙台等地产企业教授陶瓷工艺课,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陶瓷工艺。作为该工艺的主要传承人,乐文贵和小晏子是陶瓷制作技艺的“守护者”。他们凭借历史积淀,努力传承和创新制作技艺,培养新人,开发符合时代的作品,使制作技艺得到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