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根的人物经历
与其说是景德镇激发了何水根的陶瓷艺术,不如说是陶瓷艺术的殿堂景德镇让他与陶瓷艺术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爆发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早年,何水根的父亲来到景德镇的姐姐家,以捡窑柴为生。11岁时,还在凤城的何水根在母亲的带领下,带着妹妹被迫投靠了父亲。一家四口全靠父亲卖苦力维持生计,他却束手无策。曾在家乡私塾读了两年书的何水根,不得不放弃学业,肩负起生活的重担。因为太年轻,他来到景德镇加比巷的向异巷当学徒。虽然没有拿到工资,只是吃住,但对于可怜的何水根来说,已经是非常好的待遇了。转眼两年过去了,侵华日军的频繁入侵再次打乱了他们一家的正常生活。1938年,何水根为了躲避战乱,被迫跟随父亲在浮梁的拱桥边帮人泡茶。但由于季节影响,何水根被迫在两个月后再次回到景德镇。因为离开湘航时没有和老板打招呼,怕被训斥的何水根不敢再回到湘航。在熟人的介绍下,他在当时的景德镇瓷雕圈当学徒学习陶瓷雕刻技艺(当时景德镇瓷雕圈有几位颇有影响的艺术家,分别被称为“稳”、“靠谱”、“试”),不久师傅去世,他继续潜心于雕塑大师景德镇陶瓷艺术家曾龙生,随山东的同学学习。
期间,由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爆发,陶瓷市场低迷。为了生计,何水根不得不再次离开景德镇,带着妻子徒步15天回到家乡丰城。现在,当何老回忆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他在回乡途中的所见所闻时,心情依然久久不能平静。回到老家一年多后,何水根靠砍柴卖火为生。随着全国各地的解放,对瓷雕有着浓厚兴趣的何水根立即给老师曾龙生写信了解景德镇的情况,曾龙生随即回信要求何水根回到景德镇。从此,何水根在瓷雕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解放后的5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何水根夫妇回到景德镇后,和曾龙生师傅一起进入了新成立的景德镇陶瓷艺术合作社。三年来从未接触过瓷雕的何水根十分兴奋,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令人流连忘返的瓷雕创作中。当时城市的陶瓷艺术界有各有特长的民间艺人。何水根执着于学习,虚心向大家求教,对他技艺的提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陶瓷艺术合作社一年多的时间里,何水根不断推出新颖独特的作品,得到了前辈和同行的一致好评。
1952年,何水根应邀参加南昌土改展览。江西省有关部门留住了何水根,让他制作并指导当地艺术家制作关于南昌推翻地主恶霸的历史雕塑。在此期间,何水根创作了大量马恩·莱斯毛的石膏像。
根据需要,1954年,有关部门拟在南昌成立江西省陶瓷工艺美术学会。时任景德镇市委书记的赵岩得到消息后,立即联系省里有关部门,抱怨瓷都景德镇制瓷得天独厚的条件,分析南昌烧制陶瓷的先天不足。省陶瓷工艺美术学会经过慎重考虑,最终落户景德镇,名为景德镇艺术合作社,租用曾龙生的房子进行生产。何水根随省陶瓷工艺美术学会回到景德镇,创作了大量的马恩格斯毛瓷雕像和新疆舞蹈雕塑。随后,景德镇艺术合作社迁至十八桥附近,更名为景德镇实验瓷厂。
1956年,何水根进入轻工业部陶瓷研究所,因踏实肯干,为人正直,被吸收为中国* * *生产党党员。65438年至0957年,实验瓷厂与37个个体作坊、艺术合作社、雕塑合作社合并,建成景德镇雕塑瓷厂,何水根作为业务骨干回到雕塑瓷厂。60年代后的20多年里,何水根一直是市雕塑瓷厂陶瓷艺术研究室的领导,长期在雕塑瓷厂埋头苦干,创作瓷塑。在此期间,艺术研究室接受了来自全国各地美术学院的实习生,何水根悉心指导这些实习生进行瓷雕创作。在此期间,何水根到省会南昌、井冈山等地进行城市雕塑创作,创作了许多具有现代题材的人物和毛泽东雕像。特别是几次参观龙门石窟和太原晋祠文化遗址,提高了艺术修养,丰富了瓷雕创作的表现形式。何水根的瓷雕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装饰意味。65438-0957,第一届全国工艺美术设计大会在北京召开。何水根代表江西省出席大会,受到朱德委员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8年,何水根被送到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学习雕塑1年。在此期间,他创作的陶瓷雕塑《苹果丰收》、《美人》台灯、《和平鸽》等作品先后获得学生创作一等奖,并在《艺术》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全国艺术界的关注。导师郑可教授称赞他的陶瓷雕塑“充满生活情趣”,并热情邀请何水根留在北京工作。然而此时的何水根已经离不开雕塑,更离不开瓷器的发源地。他婉言谢绝了导师的好意,毅然回到景德镇从事雕塑创作。即使在文革期间,尽管景德镇的陶瓷雕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不可避免地留下了“为政治服务”的痕迹,何水根还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汇创作出了《焦尤鲁》、《红灯记》等一系列陶瓷雕塑,为封闭的传统陶瓷雕塑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
粉碎“四人帮”后,何水根和刘元昌怀着极大的兴奋创作了一件大型瓷雕,被一位香港商人以654.38+0.3万元的高价买下,真正解决了雕塑瓷厂员工几个月的工资。随后,文革结束后,何水根的陶瓷雕塑迎来了创作的春天,投身于陶瓷雕塑的创作。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何水根的作品多为传统题材,对于宗教和历史题材的创作更是得心应手。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注重技巧和技巧的表达,而且注重作品中的现代审美趣味。在创作中,我们从不勉强,而是非常重视艺术灵感在创作中的驱动和鼓舞作用,在灵感的状态下创造形象,所以他作品的艺术形象是形神兼备,充满情趣的。
在几十年的艺术生涯中,何水根追求自我的独特性和真诚表现,追求一种原始自然、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艺术风格。雕塑作品塑与色并重,做工精致,形神兼备,古朴大方。当时大部分雕塑作品以出口创汇为主,何水根的作品大部分出口海外,创作了数千件具有浓郁景德镇韵味的精美瓷器雕塑,受到东南亚、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内外人士的欢迎,在东南亚享有很高的声誉。1977年作品《站在凤凰上发视频》被香港商人以15万港币收藏。香港《大公报》曾以大幅照片的形式介绍了这一轰动一时的新闻,何水根也因此蜚声海内外。几十年来,何水根的《关公》、《举杯三颗星》、《罗汉站在包里》、《达摩》、《观音》等原著在新加坡、澳门、香港、泰国、印尼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专业期刊上发表,并全部被购买珍藏。一度为企业创造了较高的经济效益,为雕塑瓷厂的创汇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何水根的瓷雕作品受到了中国和东南亚藏家的追捧。
1982年,何水根、曾山东等人担任大型人物群雕《水浒108将军》总设计总监。作为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何水根付出了努力。他设计创作了5件梁山英雄瓷雕作品,综合运用了圆雕、捏雕、雕刻、浮雕等艺术形式,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外界新闻界称为“世界陶瓷史上的创举”。
随着他的知名度急剧上升,海外陶瓷机构和收藏家邀请何水根出国举办展览,表演瓷雕绝技。1987应邀赴香港参加中国名家作品现场演出,1990应邀赴日本陶瓷名作展及现场演出。当地电台、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跟进报道了他的艺术陶瓷和创作风格,反响热烈。他被认为是当代瓷雕艺术最杰出的大师,他的瓷雕《罗汉达摩狮子》被日本恩巴的中国现代美术馆高价收藏。
在历届各级专业比赛中,何水根先后获奖近50个,《祭生辰图》、《东方朔偷桃》、《五子罗汉》、《麻姑献生辰》、《鲁班》、《王镇》、《渔翁得利》、《五子罗汉立袋》等20余件瓷雕作品分别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专业奖项。
何老一生擅长自己的创作。在工厂里,他给工厂带来的经济效益不可估量。那时候计划经济时代,有创意的人只拿一份辛苦的工资。有人估计,如果把何老一生创作的作品全部拿到市场上去评价,那就不仅仅是一个雕塑瓷厂了。对于这一点,何老觉得自己没有遗憾。给社会和企业带来利益是他的人生价值。何老为人处事也是出了名的。在雕塑瓷厂的生活区,每当提起何老,人们总会说,他是个很随和的老人,容易接触。
创作无止境,艺术贵在。如今,何老因身体原因无法亲自创作,但他把自己所有的理念和想法都灌输到了从事陶瓷创作的孩子们心中。他的大儿子何德明自幼随何老学习瓷雕,继承了何老的衣钵。(中国江西新闻网7月15景德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