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辅助答案

1从猿到人的转变

古人类学家认为,7800万年前,人类和猿类的共同祖先——猿类开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这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进行的。

新生代第三纪是指7000万年前到2300万年前的地质年代。②新生代第四纪指现在。

地质年代在两三百万年前之后。世界范围的造山运动非常活跃,喜马拉雅山和阿尔卑斯山相继出现,东非8 000公里长的断谷。由于如此大规模的地壳运动,世界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新生代第四纪,气候变化加剧,出现了一系列冰期。在地形和气候巨大变化的影响下,一些原本连续的森林逐渐稀疏,林中空地不断扩大,最终被稀树草原取代。这时,生活在这里的一些古猿逐渐从树栖生活转变为地上生活,最后进化为人类;而留在森林里的那部分猿进化成了猿。

人类祖先来到开阔地生活后,逐渐能够用树枝和石头防御野兽,或者挖根觅食。在这个过程中,古猿逐渐从四肢行走转变为两脚直立行走。这种转变不仅增强了人类祖先的生存能力,也使他们的身体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适应性变化,如身体重心下移、下肢骨骼生长、骨盆变短变宽、脊柱由拱形变为S形等。此外,两足行走还将人类祖先的前肢从行走和支撑身体中解放出来,为各种活动创造了条件,也为大脑的进一步发育和扩展创造了条件。两足行走的意义使得人类学家把这一条件作为人与猿划界的重要标准。

人类祖先在使用自然工具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制造工具。早期人类制造的工具都是石器。这些石器常与动物遗骸和人工碎骨一起被发现,古人类学家由此推断石器的出现与早期人类狩猎和食肉行为密切相关。

在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过程中,人类祖先的大脑越来越发达,语言逐渐产生,形成了人类社会。女娲用手在池边挖了些泥土,灌满水,按着自己的影子捏。

捏,捏,捏成一个小东西,外形和女娲差不多,但也有五官,两只手,两只脚。捏完之后,我把它放在地上,居然活了过来。女娲一看,满心欢喜,然后捏了一大把。她称这些小东西为“人”

这些“人”是按照神的形象造出来的,他们的英雄行为自然不同于其他生物,他们居然像女娲一样唧唧喳喳。他们在女娲身边欢呼了一会儿,慢慢分开了。河姆渡遗址

耕作农业:在河姆渡遗址两次发掘的大部分坑中,发现了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秆、木屑、芦苇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水稻出土时,色泽金黄,颖壳清晰,穗直。经专家鉴定为栽培稻原粳籼杂交品种,以籼稻为主(占60%以上)。与大米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农具,主要是骨头,有170件,其中2件骨头上还残留有木柄和捆绑的藤条。骨犁的作用类似于后世的铁锹,是翻土的农具,说明河姆渡原始稻作农业已经进入“耕田阶段”。当时稻田分布在发掘区的北部和东部,面积约6公顷,最高总产量为18438+0吨。

半坡遗址

半坡先民在母系氏族公社主要从事农业,也从事狩猎、捕鱼、畜牧和制陶。半坡人的日常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该遗址证明半坡先民已进入农业社会,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村落遗址,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历史具有重要意义。在制作一件陶器之前,最基础的工作就是选择合适的粘土。粘土是制作陶器的原料,分为陶土和瓷土。瓷土含铅量少,不含很多杂质,氧化铝含量较高,熔点较高,但可能含有一些微量金属或其他草类,所以瓷土形成所需温度低,瓷土形成所需温度高。

下一步就是去做。首先在脑子里构思出你想要的形状(这里我们做一个变形的花瓶),然后用拉胚器把湿泥拉成一个圆柱体,然后圆柱体随着拉胚器的旋转接近你构思的形状。

根据瓶形做底形,等到陶土半干,再用水把瓶形和底粘在一起,就是一个很简单的器皿了。

然后将泥浆倒入容器中,让泥浆在底部附近凝固。时间根据温度、泥浆浓度、自身需求等因素自由控制。当它达到一定的厚度时,将里面的泥浆排出,直到没有水为止。泥半干后,仔细修整容器,直到满意为止。

然后拿到窑里烧两三个小时。古代传说是劳动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流传下来的,不一定是带有强烈主观理想的历史事实。

史实有据可查。感谢您的收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