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临死前告诉李二的三件事之一,就是长孙皇后如何防备孙昌无极。详述细节

在长孙去世后,李世民说:“我很抱歉失去了我良好的支持。”他说女王“可以通过提建议来弥补我的不足”,入宫后“将不再听到好话”。李世民承认女王可以弥补她的错误。这一点非常重要。女王的很多话都是对李世民的“善意之言”。长孙皇后是李世民最信任的人。他们从小同甘共苦,相互信任经受了考验。因此,李世民非常听从长孙皇后的建议。

关于李世民听从女王的话,历史记载有限。让我们从女王的角度来看看她是如何充当皇帝的顾问的。

首先,咨询师是建立在不问的前提下。皇后长孙,皇帝的顾问,经常被皇帝问而不答,给人很强烈的印象。皇帝问了些什么,但她就是不回答。皇上再三要求,她说这是皇上的事。我不能做女人。然后李世民会百般解释,你没有干预政治的嫌疑,然后女王会发表她的意见。这是为什么呢?女王真的同意吗?是故作姿态吗?都不是。经过这样一个过程,李世民被要求确认女王的意见是否真的需要。这是一个重新筛选意见的过程。女王只回答李世民真正需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皇后只回答重要的问题,只回答唐太宗实在拿不定主意的问题。每件小事都问你,你是秘书,只问你大事,你是顾问。

其次,长孙家的利益,皇后是很执着的。在这个问题上,女王一改之前的习惯,不是回避而是坚持。这当然是因为她是长孙家最有权势的人,她也认为自己对长孙家有责任。在这方面,有两件事很突出。

皇后和孙昌无极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兄弟,名叫孙强安业,早年有虐待继母和弟妹的不良记录。按照当时人们的看法和习惯,皇后和后来大权在握的孙昌无极一定会对哥哥进行报复。贞观元年,长孙安业参与了李孝昌等人的杀帝政变阴谋。这当然是一个重大的政治案件。根据法律,这是十恶不赦的罪行,必须斩首。孙昌·无极,当时也是一位重要的大臣,没有说什么。也许他的愿望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兄弟应该依法处理。然而,女王挺身而出。她对皇帝说:

一个行业的罪恶是不可原谅的。但是,你对我小妾不好,世人皆知。如果今天处死你,人们会说我的妃子偏袒她哥哥,做圣人累算什么!

皇后忍不住朝皇帝哭诉:我们长孙家真是不幸。这种事怎么会发生?陛下对任何人都很好。他没有做出任何贡献,却成了掌管监狱的将军。他不想报恩,却反叛了。它真的该死。

什么叫皇帝的心一下子乱了?李世民问道。

皇后说,哥哥做了这样的事,死了还不够,可是全世界会怎么理解呢?人们会认为我们兄妹迫害我们的兄弟,是因为我们的兄弟当年对我们不好,这是众所周知的。如果是这样,岂不是拖累了朝廷?

李世民说:我当然不会让他拖累宫廷,也不能让他拖累女王。

最后长孙安业没有被杀,住在岭南。

长孙皇后的这种努力,真的是在保护安业的生命。虽然是从朝廷的名声来论证,但毕竟是为了保护安业免于一死。女王这样做,赢得了广泛的同情,因为她没有公布个人恩怨,没有继续发展家族内部的斗争。这是令人同情和钦佩的。毕竟内斗是一种丑恶的行为。武则天是如何处理同一个家庭关系的?她为了冠冕堂皇的理由杀了她所有的兄弟。武则天做了皇后之后,她的兄弟们再也管不了她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然而,她就是咽不下那口气,只好杀了他们。权力就是那种东西,即使你远离它,你也知道它强大的存在。如果你有了它,你就会像毒品一样上瘾,越是过度使用,它给你的快感就越多。长孙皇后有一种坚决的理性,她对权力也有这样的理性。在保护安业的问题上是这样,在阻止孙昌无极掌权的问题上也是这样。

孙昌戊己和李世民是密友,他们为唐太宗夺取最高权力和统一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当然,李世民最信任他。李世民上台,孙昌戊己出任吏部尚书。后来,李世民想让孙昌戊己担任大臣,也就是贞观年间的宰相。然而,皇后就是不同意。她的理由很简单,就是防止外戚干预政务。这一点,李世民很不理解。所以,还是让孙昌当右仆射无极吧。后来,在朝鲜有一种讨论,认为孙昌无极有寻求权力的倾向。唐太宗在公开场合说:我像信任我的儿子一样信任戊己。朝方的讨论戛然而止。不过女王还是坚持让无忌自觉退出。无忌当然想夺权,但仇人抵挡不住皇后的坚持,不得不申请退兵,皇帝同意了。皇后听后非常满意。有必要防范外戚的介入吗?况且唐太宗是个很强势的皇帝。他怎么能让孙昌无极走呢?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但她比任何人都了解孙昌无极和李世民。

长孙皇后的先见之明,要多年以后才能证明。

长孙对无忌如此警惕,但她还是郑重其事地向另外两个人推荐,即和方。李世民对魏徵的可教练性并不总是心平气和,这里有一个大家都熟悉的故事。有一次,魏徵在宫廷里给唐太宗提建议。唐太宗接受不了,卷起袖子愤然离去。回到后宫,余怒未消。皇后说,陛下,你怎么了?唐太宗说,不是那个乡巴佬整天缠着我,总有一天我要杀了他。它仍然是魏徵。这个时候女王做了什么?她走进内室,换了衣服,穿上了只有正式拜见皇帝时才穿的御服,向皇帝道喜。她跪在皇帝面前,皇帝吓了一跳:为什么?她说,我听史书上说,君德,臣忠,君德,臣才忠。魏徵敢于提出很多意见,是因为他对你忠心耿耿,他敢这么做,恰恰证明了陛下是贤惠的。现在我有一个贤惠的丈夫。我能不祝贺他吗?这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气,所以我要恭喜他们。

历史书上没有关于李世民的反应的记录。我想它一定喜气洋洋。注意皇后劝说皇帝的角度。她站在赞美皇帝的立场上为魏徵的直言不讳辩护。试想,如果她一开始就批评皇帝度量狭窄,问题会更复杂,甚至完全恶化。这种方法的成功是基于对人性弱点的理解。让皇帝接受意见,但不能让皇帝完全名誉扫地,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女王不仅能出谋划策,而且善于出谋划策。这种方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对于后宫,皇后向来如此。长乐公主要出嫁了,因为是皇后的亲生女儿,皇上特意吩咐多准备嫁妆。于是,朝廷准备的嫁妆非常丰厚,甚至超过了长公主。魏徵站出来说话,说这是出于礼貌和爱。李世民将魏徵的意见转述给皇后,皇后深以为然:魏徵真是难得,作为皇帝的妻子,我还是观察观察。过去,我只听说陛下很看重魏徵,但我不知道为什么。现在我终于知道,魏徵是一个能够“以义制主”的人。忠言逆耳,有益于行动。魏徵真的是国家的部长。然后,女王下令奖励魏徵。

我们可以看到,女王不仅欣赏魏徵,而且分析魏徵,知道为什么。事实上,唐太宗也说过类似于魏徵的话:魏徵说的每一句话,他都会以礼相待。

我认为,唐太宗对魏徵的信任得到重用,有皇后的因素。此外,女王处处维护着皇帝的形象,就像魏徵等人一样。

唐太宗有一匹好马,他非常喜欢。他一直把它养在宫里,但有一天这匹马突然病死了。唐太宗对养马的宫人非常生气,一怒之下想杀了她。女王抗议说,在过去,齐景公用马来惩罚别人。颜子云道:你养马死了,是罪之一。如果你因为马而杀人,人民肯定会投诉你,这是第二宗罪。诸侯国听到这里,必然会鄙视我国,这是第三宗罪。齐景公没有杀人。陛下对这件事很熟悉。他怎么会忘记呢?太宗一怒之下解决了。他还告诉方,女王用平凡的事情激励我,真的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