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面建筑风格的特征
沙面,曾叫石翠洲,因是珠江冲积的沙洲而得名沙面。沙面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西南部,南临珠江白天鹅塘,北接沙吉涌,面对六二三路的一个岛屿,有八条街巷,面积0.3平方公里。在宋元明清时期,沙面是中国重要的贸易和旅游目的地。鸦片战争后,清咸丰十一年(1861)成为英法租界。
沙面是广州重要的商埠。历经百年,已有十几个国家在沙面设立领事馆,九家外资银行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开业,广东海关会馆和广州会馆在沙面成立。沙面成为中国近代史和租界史的缩影,沙面岛上的欧式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露天建筑“博物馆”。
主要建筑有:
路德天主教圣母大教堂
路德圣母院天主教堂是法租界的一座建筑。它最初被命名为沙面天主教堂。它是以教堂花园南部圣母山的原始建筑命名的,那里安放着路德的圣母像。它是由过着宗教生活的法国驻广州领事馆的信徒建立的。
教堂位于沙面街和沙面一街交界处的东北角。它由大堂、牧师楼、修女楼和圣母院组成。大堂在前,神父楼在东,修女楼在西,圣母院在东。有两栋附属建筑,一栋是二层小楼,一栋是平房。教堂基本保存完好。外立面上,主门窗的尖顶和塔身四角的小尖顶,八角金字塔形屋顶上复杂的采光窗和棱柱垛,以及自上而下不断授粉的小尖拱和扶壁。体现了天主教会对“天堂”的神秘和向往。?
广东外事博物馆
广东外事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地方外事博物馆。它位于广州沙面南街20号。它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建于1890。原为民国时期法国驻广州领事馆。是沙面建筑群中的A级文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走进广东外事博物馆,你不仅有机会了解广东这个外事大省半个世纪以来发生的许多大事,还能看到世界122个友好省州赠送给广东的200多件珍贵的外事礼品。除了收藏广东的外事礼品和改革开放以来重要外事活动的图片外,博物馆还专门利用螺旋楼梯的空间,陈列了十余张百年前的沙面老照片,其中一张记录了百年前一位洋务翻译家拖着长辫子、穿着长外套的身影。“这应该是清末民初的照片。”刘路说,挂在二楼大堂的这张老照片,既充分反映了当年沙面西桥的风光,也说明当年走在英法领事区的洋务翻译家们,至今还保留着干净的衣装。
沙面基督教堂
沙面基督教堂是英国圣公会在沙面广州英租界设立的供外国人礼拜的教堂。位于沙面五街,建于1864。位于租界西端,由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管理,一直由英国神父主持,用英语礼拜。因为沙面基督教堂是广州少有的保存完整的百年基督教建筑,所以很多新人在广州结婚都会把它作为婚纱照的必备景点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政府收回租界,教会交由中国圣公会华南教区管理。1949后被政府部门占用,1980年被省基督教两会收回,1991年恢复宗教活动,称为沙面殿。
海关大楼
海关大楼是法租界的一栋建筑,曾经是海关大楼。解放前,“红楼”是广东海关俱乐部,只有中高级官员才有资格入住。解放后,这里被用作海关人员的宿舍。
该建筑由澳大利亚建筑师Pane,志平洋行设计建造。该建筑坐北朝南,位于沙面街的东端。因其特殊的位置、独特的造型、鲜明的色彩,成为沙面的标志性建筑。因为主色调是红色,所以人们称之为“红楼”。因为沙面岛西端的苏联领事馆主色调也是红色,所以被称为“东红楼”。
汇丰银行
前汇丰银行位于沙面街和沙面四街的东北角。建筑平面南北向呈长方形,东南和西南方向有倒角。下段出入口采用西部灰白色花岗岩古典山花门,山花门上方勾有放射状装饰线。为了左右对称,三扇窗户也做成山花门。其他的长窗在顶部有大的圆窗。墙角是灰色的花岗岩,窗间的墙用花岗岩般的水刷石覆盖,画出的横线模仿古典的堆积巨石。
上部由第四层和屋顶组成。第四层立面突出了屋顶西南角的塔楼。塔顶和塔身都是用古典的夏星五凤阁制成的。半球形外壳的穹顶加在鼓基上形成塔顶,弧形的顶上竖起一根旗杆。从塔上看,四根方形柱子伴随着帕拉第奥风格的柱子立在栏杆上作为装饰。塔基采用巴洛克式凤凰格,塔身四根结构方柱下部有两段反弧形肋脚。为了强调中间部分的垂直线条,巨型柱子穿过走廊的第二层和第三层。西侧方柱对称排列,方柱叠放,采用罗马式多立克双柱,方柱在方柱交界处叠放。南立面的方柱布置与西立面相同,只是柱为单柱。罗马多立克巨柱,严格遵循古典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