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的省份地域划分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中国的行省制度始于元朝。现在的行省划分基本继承了元朝的划分,到了明清时期经过详细调整后形成了现在的局面。

传统上,我国地方行政区域的划分遵循两个原则,即山川便利和犬牙交错。“山川形成方便之地”就是根据山川走向划分陆地边界。“犬牙相交”与“山河相便”的道理正好相反。打破山川自然界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使地方难以成为独立的行政区,以免造成独立和尾巴大而不倒,是统治者的本意。

从秦朝开始,中国就实行了这两条原则。开始的时候主要是以山川为主,比如唐代的十道或十五道,基本上是严格按照山川原则。

到了宋代,由于宋朝与金蒙长期对峙,利用山水之势形成了纵向战略防御体系。而且历史证明是有效的防御体系。元朝统一后,为防止南方与中央对抗,在南北方向打破了按地理界限划分一级行政区的做法。比如陕西向南突破,跨越秦岭。陕西有三个自然单元: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汉中盆地。最重要的是,秦岭南北属同一行政区管辖,秦岭不可能成为军事阵地。宋朝依靠秦岭淮河与晋蒙长期对峙,元朝吸取了教训。

这种做法在明代进一步深化。比如江南省,横跨淮北、淮南、江南。

清朝基本上是在明朝的基础上对大的行政区进行了切割和细化。比如岳阳府北界,北分湖北,南分湖南;安凤祥以西,竖画延安府西界,分陕西、甘肃。对于江南省来说,本应划分为自然单元,但当时淮北、淮南、江南三地发展情况不同。为了政治稳定,一切纵向切割形成皖苏,目的是抽肥补瘦,不至于造成富者越富,贫者越贫。

民国时期也有微调,但总体上没有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PRC)就是这样被故意划分的,形成了今天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