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来中国社会风俗变迁的特点

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原因中国兴起于清末,民国时期兴起的社会风俗变迁并不是立即出现的,而是由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的各种因素造成的。一、变革的根源——社会可变性社会继承和历史继承使人类社会不断“复制”历史,但社会可变性又能不断使其推陈出新。正是在这股力量的推动下,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开始在新的领域崭露头角。就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而言,这种合力更多的是源于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众所周知,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传教士和侵略军进入中国,西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随之而来。无论中国人是主动还是被动地接受西方文明,中国文化都必须做出回应。于是,洋务派出现了,改良派出来了。他们不断利用自己的政治优势和知识,以“中体西用”为口号,以传统学术文化为主体,注重吸收西方文化,展开了一场文化运动。这样,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在新旧事物的扬弃与吸收中,社会发生了变化,风气变得文明了,社会习俗作为社会生活的构成要素之一,自然也会焕然一新。二、变化趋势——政治导向社会习俗作为政治生活的写照,往往与政治导向和政府政策相联系。一个政府往往从维护其统治的角度出发,干预人民的生活习俗。早在20世纪60年代,太平天国就针对旧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同时,他们还进行了风俗习惯的改革,包括对服饰、礼仪、宗教、婚丧、称谓等方面的规定。在清朝“预备立宪”时期,清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移风易俗的措施,包括:废除满汉通婚的禁令。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为维护革命成果,扫除封建专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风俗的规章制度,包括禁止买卖人口、体罚、保护民权、鸦片、赌博、控妓、改革历法、改名、限期剪辫、劝缠足、改革礼仪、树立新风等等。同时,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旨在改良习俗的社会团体应运而生,其宣传与政府的政策相呼应。一时间,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移风易俗、破旧立新的巨大潮流,社会面貌和风俗习惯大为改观。三、变革的催化剂——商业发展的逐利性鸦片战争后,在西方观念的影响下,开始实行“重商”政策。于是,很多人弃农经商,甚至出现了全民经商的趋势。世人对商业的重视一度成为引领潮流的时尚。“重义轻利”的古训被人们遗忘,取而代之的是对“唯利是图”的追求;商业上的诚实守信逐渐淡化,排场比奢华,及时行乐成了一时的潮流。攀比现象在社会上越来越严重。这种社会风气使得很多人开始追求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习俗的变化。第四,变革之前——思想的革新。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30年,是中国思想界的大革命阶段。西方先进国家的入侵、先进文明的进入和“进化论”的引入,都对中国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思想界的“催化剂”。几次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锻炼,戊戌变法的教训,使中国出现了一个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宣传资产阶级新的生活观念。这种新的文化价值观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重要思想基础;在这些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思想的渗透下,一种全新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五、变化的诱导——传教士指导鸦片战争后。由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的外国传教士开始进入中国。从那时起,中国的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重大变化。于是,教堂、教堂不仅成了他们宣传宗教的圣地,也成了他们传播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殿堂。他们经常通过出版书刊、开办学校、托儿所、孤儿院、救济院、鸦片成瘾者收容所等方式,引导人们反对迷信、宣传科学,批判各种陋习,鼓励人们劝鸦片、崇尚天足、反对纳妾。中国近代社会风俗变迁的特点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风俗在与政治、经济平行发展的过程中,既反映了同一时代社会的异同,又呈现出许多独特的特点。1.与古代社会习俗的变化相比,中国现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剧烈的。社会习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散发着新的气息,但力度微薄,变化微弱,速度缓慢,与现代社会习俗的剧烈变化相比,显得苍白无力。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改良社会风俗的宣传和行动经历了洋务运动的开始、改革的深化和改良,最终达到辛亥革命的高潮。在这短短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中,虽然有社会动荡和政府交替更迭,但这种趋势一直在增长,并席卷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且这种趋势已经影响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包括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们精神生活的解放,涉及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举止礼仪和交际、人身事故等诸多方面。第二,与当时的政治变革相比,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是滞后的。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在社会生活中,新旧势力根据各自的利益发挥着各自历史赋予的作用。在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中,社会生活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会习俗的演变也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征,烙上了过渡性的色彩。然而,由于保守势力的阻挠,尽管中国近代社会政治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社会习俗演变的事实却并不十分乐观。只限于城市和上层社会,在普通大众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第三,在西方习俗东传的过程中,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从属性的,中国的社会习俗是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演变的。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变将带有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具有作为西方文化附庸的鲜明特征。当然,首先要肯定中国近代社会习俗演变的进步性。第四,从交往和发展的角度看,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是不平衡的。在其演变过程中,由于各地的政治言论不同,社会习俗也不同。不同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差异是不一样的,这是不平衡的。首先,在东南沿海地区,通商口岸和开放城市,人们的思想更加活跃,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与外界接触,这使得人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同时,在城乡和偏远山区,特别是西南、西北、东北等相对落后的地区,先进的思想和言论因为地形的原因很难到达这些地区,这里的人们因为地理和传统的影响也很难改变顽固的观念。其次,接受这种改变的人也不一样。革命者和社会上的开明精英的思想政治优势,使他们在接受这一新生事物的过程中有一种“天然的偏向”,但对于普通人来说,接触和接受这些新生事物是非常困难的。总之,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是遵循历史发展规律的,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间既有政治的引导作用,又有商业发展的催化作用;既有思想革新的发起,也有外国传教士的诱导。然而,在其变迁过程中,中国近代社会习俗在历史传承上是保守的。再加上保守势力的阻挠,虽然其演变处于剧变状态,但并没有成为一根断竹。所以民国虽然建立了,但是民风淳朴,制度保守泥巴的状态和以前相比并没有太大的改变。这些都注定了中国社会习俗的现代化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