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建筑的八大特征
2.围合的院落和庭院。几千年来,庭院是中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圈地不仅仅意味着物理保护,还意味着建立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东西。围合形成一个独立完整的局部空间,感受到安全感和归属感。
3、朱红色的门,镂空的窗。猩红又名中国红,表示高贵、权威,猩红门象征庄严。镂空花窗是通过雕刻手法,形成不同风格、不同寓意的图案,起到装饰、美化的作用,还具有采光、通风、防尘、分隔空间的作用。
4.石雕、木雕和砖雕。徽州木雕、石雕、砖雕善于处理原材料的本来面目,既能溶于整个建筑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尤其是木雕,为仿古建筑锦上添花。
5.斜坡屋顶。在中国,坡屋顶几乎是传统建筑的代名词,在传统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6.飞檐。中国特有的建筑结构,是对中国古建筑屋檐的特殊处理和创造,常用于亭、台、楼、阁、宫、庙的屋顶拐角处。
7.四合院。四合院建筑的规划布局特点是南北轴对称,院落封闭独立。
8.砖块、瓷砖或粉刷过的墙壁。“白墙黑瓦”就是白墙黑瓦,用来形容房子。在建筑色彩上,江南民居的青砖、粉墙、瓦,形成了一种古朴典雅的风格。屋顶青瓦,外墙青砖,屋顶、屋檐、斗墙、观音斗脊或马头墙与白灰瓦、院落形成错落有致的形体节奏和深邃的建筑群体风格。
中国建筑风格
1,安徽建筑
徽派建筑的尊贵,在于其典雅的千年徽派民居。可以说,徽派建筑是六大建筑派别中最突出的建筑风格之一。特色是青瓦白墙,砖雕门楼最显著。
其中徽派是大家最熟悉的徽派,2000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筑三绝。
徽州民居的建筑风格还有“三雕”(木雕、石雕、砖雕),风格各异,一脉相承。能工巧匠尽心尽力,每一个图案,每一处雕刻,结构严谨,雕刻精美。
徽州民居以深天井为中心,形成一个向内的院落。四周高墙环绕,雨天屋顶落下的雨水流入天井,俗称“四水归堂”,也形象地反映了徽商“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心态。
错落有致的马头墙是整个徽派建筑的点睛之笔。它不仅造型优美,还融入了古人的智慧。万一发生火灾,这种设计可以阻断火势蔓延,安全可靠。
2.苏派建筑
苏派建筑的尊严在于它在苏州园林中千百年的存在。苏派建筑是江浙一带的建筑风格,是南北方建筑风格的缩影,园林布局是其显著特点之一。
高脊角的屋顶,婀娜多姿的走马楼,砖雕门楼,露瓦窗,江南过街楼,轻盈古朴,古朴典雅,体现了清、淡、雅、平的艺术特色,充满了江南水乡的古朴幽静之意。
中国古典园林讲究曲折,隐而不露。在它的包围下,有一种“我的道路蜿蜒曲折,穿过一个遮蔽的山谷,树枝和鲜花,通向一个佛教静修处”和“一千种声音都安静了,但钟声在响”的感觉。直曝中有曲折,浮雕中有起伏,让人回味无穷。
3.福建建筑
福建式建筑的尊严在于它传承了500多年的土楼。福建,即福建,闽式民居是流行于闽南的一种建筑风格。其中“土楼”是其最具特色的代表,是一种具有防御性能的民居建筑,供人们居住。
土楼充分发挥了夯土技术,单体建筑规模宏大精细。碉堡式的建筑风格一直沿用至今,可以防火防震,也可以防御敌人入侵。
它起源于中原地区古老的土坯板建筑技术,出现于宋元时期,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延续至今。
福建建筑将源远流长的夯土技术发挥到极致,单体建筑规模宏大,形态各异,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独特的建筑风格,精湛的工程技术,丰富的文化内涵。
常见的有圆形建筑、方形建筑、五峰建筑、宫殿建筑等。该建筑生产、生活、防御设施齐全,是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独特类型,为建筑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大鱼海棠》是一部以永定客家土楼为故事场景的民族片。正如它的作者所说,“中国福建的土楼,有着梦幻般的神秘,像是来自天堂。”
4.北京学校建筑
京派建筑的尊严在于其历经700多年演变的四合院。京派建筑是中国北方最典型的建筑,而北京的四合院庭院宽敞,四面都是独立的房子。从皇宫到平民住宅,每一件雕刻和绘画都是北方文化的无价之宝。
历史上,老北京四九城曾经有一千多条胡同,首都的民居四合院散落在所有的胡同中。胡同四合院也是老北京民俗文化的元素之一,是普通百姓生活和工作的载体,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
四合院的选址、装饰、雕刻和绘画,反映了各地悠久的民俗和传统文化,表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繁荣和吉祥的追求。
四合院凝聚了世世代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共同记忆。庭院宽阔,尺度适宜,庭院亲切安静,有一种淳朴浓厚的生活气息。闲暇之余,邀上三五知己,在院中谈心,是一大乐事。
除了四合院,宫廷建筑也是京派建筑的代表作,其中故宫是宫廷建筑的代表作,代表了传统建筑艺术的最高水平,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四合院,功能更广,分工更明确,给人一种皇家威严感。
5.金牌建筑
金派建筑的可敬之处在于其宏伟的乔家大院、拱形飞檐、金饰、砖瓦磨合、精巧的塔楼。六个院落300多间房屋错落有致,尽显晋商的稳重大气和严谨。
晋派只是一个统称,不仅仅指山西地区,还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部分地区。在这些地区中,山西的建筑风格最为成熟,所以统称为晋派建筑。
晋式建筑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山西的城市建筑,也就是狭义的晋式建筑;另一种是陕北及其周边地区的窑洞建筑,也是西北地区分布最广的建筑风格。
晋商派的建筑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晋商的性格,稳重、大气、严谨、深沉。斗拱飞檐镶金,瓷砖经过磨合,精心制作。它所包含的文化和精神是一笔无与伦比的财富。
在陕北,黄土高原的先民在窑洞里生活、繁衍、成长。千百年来,无论社会如何变迁,都没能撼动陕北窑洞的主导地位。
山洞选择了黄土高原,黄土高原选择了人,人也选择了山洞。这种自然辩证法隐藏着一种难以形容的神秘。
洞内冬暖夏凉,天空湛蓝明亮,空气清新。这片古老、神奇、深邃、苍劲的黄土地,窑洞以她博大的胸怀和真挚的感情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陕北人。
6.川派建筑
四川建筑的尊严在于它的吊脚楼,凝聚了许多民族的智慧。作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依山傍水而建,自成风格,看似随意却十分优雅,成为了几千个民族文化的传承。
流行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的川派建筑,是当地少数民族特有的建筑风格。在川派建筑中,以傣竹楼、东鼓楼、川西吊脚楼最具特色。
傣族竹楼是傣族人民因地制宜创造的一种特殊的民居形式。傣族在竹楼生活了1400多年。
竹楼是一座干栏建筑,主要由竹子制成。下层楼高约七八尺,有四道无盖围栏。牛和马被拴在柱子上。楼上靠近梯子的地方有一个露台,用竹栅栏与主卧隔开,作为重要的储钱场所,其余是一个很大的开间。大楼中央是一个火坑,日夜燃烧。
侗族鼓楼是侗乡独具风格的建筑。鼓楼巍然屹立在侗寨,巍峨雄伟。
飞亭有宝塔形檐,瓦上绘或雕有山水、花卉、龙凤、飞鸟、古装人物等。云腾雾霭,五彩斑斓,侗寨风光可谓琳琅满目。
川西的吊脚楼,又称“碉楼”,依山傍水而建,呈坐虎形。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干栏。高跷都要悬空,所以吊脚楼叫半高跷楼。
吊脚楼有很多优点。悬挂地面通风干燥,能防毒蛇和野生动物,杂物可放在地板下。吊脚楼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雅致的“丝檐”和宽阔的“行走柱”使吊脚楼别具一格,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