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教学应该做哪些改进?

第一,紧跟时代步伐,迎接新课程的挑战。新课程是学生发展的最大机遇,也是对教师的挑战。新课程在目标、功能、内容、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教师在理解和接受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课程实践活动,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目标。因此,它要求教师与时俱进,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教学生一杯水,要有一桶水,而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生一杯水的前提下,要有源源不断的自来水。因为固定的水桶有点老旧保守,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它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高水平,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教学知识的形成。比如在讲台湾省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问题时,原教法只需要列举所学的相关史实即可。现在学生会问:台湾省的选举过程和结果是怎样的?民进党和国民党哪个政党执政,更有利于促进与大陆的关系?台湾省回归还有希望吗?这样的问题需要老师有心理准备去应对和处理,而这些知识远不是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所具备的。它要求教师打破固有的教育观念、方式和方法,多渠道地从互联网等相关资料中收集相关信息。从这个角度看,教师专业发展与新课程理念的融合,评价改革的适度推进,是推动历史教学改革驶入快车道的重要保障。第二,激发潜在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每个人都会接受各种信息,包括明示的和暗示的。Express是直截了当的指示、命令,毫无疑问地给人明确的信息;暗示就是通过心理因素进入潜意识。潜意识通常处于压抑状态,在特定的环境和氛围中浮现,出现在意识中,表现形式有灵感、直觉、想象等。因此,积极暗示可以开发头脑中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意识。21世纪学校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培养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创造力。晚清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用比喻的方法表达了学习的三种境界,即第一阶段是想象:昨夜西风凋碧树,他独自上高楼看世界;二是苦涩阶段:腰带逐渐变宽,最终不后悔,让人为伊憔悴;第三个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一片昏黄。很多看似偶然的发现,其实隐含着一种必然性,发现者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因为问题产生于怀疑和好奇。牛顿不会是第一个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而不是向上飞的人。但他是第一个发现万有引力的人,因为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很多学生对学习历史一无所知,一味地死记硬背,而不是开阔眼界去发现内在联系。如何提高学生的做题能力,是历史教学中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比如在讲世界史的时候,有一个关于美国西进的问题:美国西进和中国西部开发有什么区别?先不忙着提供答案,而是从实际出发,分析党中央对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和西部大开发涉及的居民安置问题,再联系美国的西进运动,也就是所谓的印第安人血泪史,进行横向对比和纵向拓展,最终得出问题的答案。古代命题,以个性和启发式提问为驱动,广泛联系教学,既开发智力,增强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互通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潜在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新课程目标下新的教学艺术。3.改变教学方式,重塑新的教学理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学方式经过多年的沉淀,有其不可否认的优势。但与历史教学相比,由于过分强化了结构化、系统化的历史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而忽略了包括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内的目标训练。简单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读,学生背;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固定模式。事实上,恰当的历史教学既要引起学生听课的兴趣,从而加强理解和记忆,又不能偏离主题,走过场;并能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但不单调、枯燥、乏味。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认为在结合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重塑教学观念要做到以下三点:一、以时事为导向引入课堂主题。备课时,我会借助网络的帮助,多方搜集与学科相关的知识,穿越时空隧道,重组知识结构。比如元朝设立郑玄元,负责管理全国的佛教事务和藏区的军政事务,我就介绍一下相关的时事:3.14打砸抢烧西藏事件,然后引入专题分析讨论,得出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的结论 这是少数藏独分子所不能掩盖的,因此引起了学生对西藏现状的关注和对本课主题的浓厚兴趣。 其次,变学生为主题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新的历史教学观强调知识和技能既是目标又是载体,这就注定了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学过程向学生主体性建构性学习过程的转变。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选择有效的学习方法,组织有效的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教材、媒体一起形成一个整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主题。他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同时,多渠道收集与课堂主题相关的信息。比如,在讲宋代社会生活时,要指导学生借助多媒体观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搜集宋代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信息,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他们的能力,还引导他们学习必要的科研方法,事半功倍。三、留点悬念作为结尾,回味无穷。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知之者,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创造一个适合学生求知的意境。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认知训练向能力训练转变。一节新课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课堂总结,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能及时反馈,但能进一步促进主体性的发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总结了学习的重点内容,然后及时延伸,提出问题,给学生留下悬念,自己寻找答案,从而培养学生再次归纳概括的能力,充分释放个性。总之,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我认为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也没有固定的模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只要我们抓住时代的生命线,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