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论(1)中国文化中的猫
虽然他们总是以蔑视地球人的姿态看待人类,但这并不妨碍人类一个接一个地拜倒在毛茸茸的爪子下。这些人有一个统一的称呼:“猫奴”。猫奴没有性别和种族。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发展中,猫在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阶级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中国古代,猫作为宠物的地位一直高于狗。比如在唐朝的宫殿里,总有猫的一席之地。这些名为“貉奴”的猫在花园里玩耍,李商隐有诗说“鸳鸯睡貉奴上”,所以同一个场景里没有狗。
这主要是因为猫是贵族小姐们的宠物。在高贵的女士们眼里,它们是富有诗意的猫。“牡丹戏晨,醉于薄荷香”;它们是调皮的猫,“悠然折海柳过青翠径,雪猫玩风花”;他们满脑子都是母猫,“但他们却孤独地站着,无所事事地消磨时光。”比起狗,猫更聪明狡猾,更不实用,因为宫里并没有真正的老鼠。
中国养猫的历史非常悠久。
中国西周的《汉书》诗中有两句:“有熊,有猫,有虎”。后来,这首诗被收入《诗经》,成为一首雅致的诗。这是一首歌颂古代军阀王一一的诗,他写下了古代朝鲜的壮丽和富饶,拥有多种动物生存的条件。
在《礼记》中,也有关于猫的记载。"古代绅士让他问候猫,并为他吃田鼠."他们说他们喜欢猫,因为猫可以保护庄稼免受老鼠的侵害。可见此时的人们已经意识到猫可以捕食老鼠,造福人类,所以人们在祈求丰收的时候就崇拜猫,把猫当作圣物。
《诗经》中的文字被公认为中国历史文献中关于猫的最早令人信服的记录。但此时猫还没有被驯化,只是一只野猫。他们抓老鼠只是为了自己的需要。它们在抓老鼠的时候也会捕食一些小动物。古人云:“虽善捉鼠,爱斗鸡。”甚至在前面提到的《汉书》中,猫和虎也被列为猛兽。
我国的汉字分为声、形、义三种,所以“猫”字也包含这三种意思。
很多人认为猫的名字来源于猫的呼噜声。古代人发现有一种不知名的动物,擅长捕食田鼠,经常发出喵喵的叫声。久而久之,引起了人们的注意,人们以这种动物的声音为它取名“猫”。明代李时珍曾在《本草纲目》中坚持这样的观点:“猫”的读音有“喵”和“毛”两个音,“其名自足”。因为猫的鼻子经常打呼噜,所以有人叫猫“咪咪”或“猫”,也有人叫它“咪咪”。
还有人结合形意推测猫字的起源。他们认为猫的名字是因为它们能捕捉田鼠和保护庄稼。宋代的吕典就是其中之一。他这样解释《丫丫》中“猫”字的含义:“鼠善害苗,而猫能捉鼠,消苗害,故“猫”字随苗,诗曰:有猫有虎,猫食田鼠,虎食田地。所以写这首诗是为了纪念韩毅:迎猫吃田鼠,迎虎吃田。进化论者达尔文的“猫肥牛壮”理论为这种说法提供了更生动、更科学的理论依据。所谓“猫肥牛壮”,就是猫善于捉老鼠,老鼠善于吃蜜蜂,蜜蜂能给紫花苜蓿传授花粉,促进紫花苜蓿生长。苜蓿是牛不可缺少的优质饲料。有了充足的优质饲草,牛自然会变胖。多么完整的生物链系统,而猫在这个系统中的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这也为猫的性格从“幼苗”形式上提供了科学依据。所以有时候把猫叫做“休息的老鼠”或者“老鼠将军”是非常形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