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图书馆的历史沿革

首都图书馆的前身是史静图书馆分馆、史静大众图书馆、中央公园阅览室,分别成立于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3年6月、2007年8月。这三个图书馆是在鲁迅先生的关怀和指导下创建的。鲁迅先生还亲自出席了史静大众图书馆的开馆仪式,这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个面向普通民众的图书馆。三馆成立的目的也是“通过副部唤起国民对阅读的热爱,振兴社会教育。”当时首都的图书馆被蔡元培先生称为“失传学者的天堂”。鲁迅、夏曾佑、梁漱溟、沈从文等文化名人经常光顾,成千上万的学生在首都图书馆自学成才,步入社会,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可以说,首都图书馆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广大市民服务的方向。

1913-1926,时局动荡,财政不利,图书馆处境艰难,三馆无固定地址。1924期间,大众图书馆和史静图书馆分馆迁至宣内法胡同原翰林院报告厅旧址,归北京市政府教育部管辖,共址并分别管理图书馆事务。1925教育部将中央公园图书馆更名为史静第三普通图书馆,1926史静分馆更名为史静第一普通图书馆,大众图书馆更名为史静第二普通图书馆。其藏书以通俗读物为主,尤其是通俗图书馆的戏曲小说1000多种,甚至超过了当时的史静图书馆。这与鲁迅先生的办馆初衷密切相关。他说:“大众教育重在启蒙普通人的知识,所以大众图书馆的建立确实至关重要。在收集的书籍中,以人民必需、易学的为适宜。”他在写《中国小说史略》时,多次到图书馆查阅小说资料。鲁迅的思想为后来首都图书馆收藏各具特色的戏曲和小说奠定了基础。北伐革命后,国民政府改首都为北平特别市,后改为北平市。原三馆几经更名、搬迁、合并,改为北京市第一图书馆。从最开始的几个工作人员到几十人,藏书从最开始的2000册发展到10多万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在一代又一代馆员中延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创造性地设置了专门的儿童阅览室,配备了儿童休息娱乐设施,这在当时是一个创举。日伪占领的八年间,图书馆的进步书刊被烧毁,业务停止。1949北京解放后,图书馆事业获得新生。1953更名为北京图书馆,迁至西华门大街35号。建筑面积扩大,在头发胡同增加了西单分店。1956 10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市图书馆迁至元明清最高学府国子监,正式命名为首都图书馆。郭沫若先生亲自命名图书馆,国子监碧雍殿前昔日的爱桥教泽成为普通百姓的课外大学堂。首都图书馆发展迅速,短短七八年间藏书99.2万册,从业人员122人,建筑面积10000多平方米,进入我国大型公共图书馆行列。北京市文化局还拨专款建设部分区级分馆和阅览室,首都图书馆统一进行专业指导,对提高市民文化素质、丰富业余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1949之后,首都图书馆开始了全新的发展时期。由于前孔德学校和法国图书馆对图图的收藏,以及一些名人学者也向图图捐赠善本,使得图图的中外文藏书大为丰富,在原有戏曲、小说藏书丰富的基础上更具特色。首图逐步确立了北京公共图书馆行业的龙头地位,日益发展成为北京重要的文献资源建设中心。

2001年,第一家图片新馆正式开馆。新博物馆位于北京的东南角。首图凭借先进的设备设施和一流的服务环境,不断创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从古代的国子监到现代的智能图书馆,一图完成了跨世纪的跨越。

2002年6月5438日至10月065438日,随着《北京市图书馆条例》的正式实施,北京市第一图书馆的地位、任务和作用首次以立法形式确立,为第一图书馆实现“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既定目标,进一步拓展今后的服务领域,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力的保障。90年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是首图的生命之源,文化创新是保持首图稳步发展的动力。首图本着创新、发展、务实、开拓的精神,进一步深化服务层次,拓宽服务领域,推广新的服务项目,以品牌带服务,以服务创品牌。在面向社会的文化服务中,第一张图片与有形渠道齐头并进。一方面,继续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通过网络将信息资源传递到社区、街道、乡村、学校;一方面,首图立志创新,通过基层服务、展览服务、活动服务、讲座服务、专题和个性化服务等多种模式,让读者享受无限乐趣,感受“上帝”的感觉。一图正在规划建设“世界走廊”、“中国行”、“北京基础知识”等项目,让读者通过有形、文字、视听等渠道了解世界、了解中国、了解北京。此外,Toutu正在加紧建设和完善“北京记忆”网站,使之成为北京、中国和世界的网站。为迎接2008年奥运会,营造“新北京、新奥运”的文化氛围,首图将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加强“奥运文献数据库”建设。第一幅图是不断优化服务网络结构,使先进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北京建设学习型城市的过程中发挥全方位的作用。同时,首图以强劲的步伐走向世界,紧跟国际图书馆的发展步伐,积极与各国驻华使馆取得联系,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髓,向人民介绍世界各民族文化的精髓,实现首图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和枢纽的作用,为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大都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2002年,首图完成了北京市政府向北京市民承诺的60件实事之一,与11区县图书馆、33个乡镇街道图书馆实现了联合检索、网上阅读、馆际互借、资源共享,建成了北京市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网络平台。作为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北京分中心,Toutu开设了数十个基层分中心。借助现代通讯手段,山区人民也能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首图打造的《北京记忆》等数字精品项目即将登陆互联网。具有独特社会影响力的服务品牌“寿途论坛”已经深入人心,能够惠及更多市民的知识型品牌“寿途读书时间”等多个项目正在详细规划中。

截至2003年底,首图馆藏已突破350万册,文献采购加工量跃升至每年近30万册(件),读者超过654.38+0.5万人,图书借阅量超过百万册。首图的分馆和遍布北京的基层送书点,让首图的服务领域得到了无限延伸。此外,每年还举办200多场讲座、展览和报告,尤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展,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

2005年北京少年儿童图书馆搬进一图一期后,图书馆的小读者与日俱增。因此,2005年6月5438日至10月,北京市发改委正式批准了第一期方案的二期工程,总投资4.6亿元。第一张图二期是北京重点项目。是市政府全额投资的大型文化设施,是北京市大型公共文化项目中第一个实行代建制的项目(经公开招标,确认项目代建人为北京刘健集团公司)。该项目建成后,首图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将得到全面提升,首图将成为覆盖整个北京地区的开放式、多功能、现代化的城市中心图书馆。该项目已完成施工前的所有审批手续,待总包和监理招标完成后即可破土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