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的历史
钟是青铜乐器的原始形态,是中国最早的青铜乐器。出土的多为马具和兵器,可见早期挂在车马或膝上(古代无铃为旗,有铃为膝)。《诗论周松》中有一句话:“龙膝摇,铃响。”形容军队的气势,也说明了编钟的广泛应用。古代青铜乐器,如钹、雉鸡、司铎、编钟等,一般可视为编钟的发展。钟本身的用途也逐渐多样化,后来最常见的是大型建筑上的风铃。如《宋史·礼记》说:“门口无戟,殿角挂钟。”
编钟在后世的发展和演变是层出不穷的。除了作为伴奏乐器,编钟还是藏传佛教中的代表乐器,铸造规范精美。
考古发现的其他形式的钟还有车铃、抱铃、狗铃等。
铃,銮,放在轭顶上。它的形状像一个中空的球,周围有一个小石头和一个圆环。它下面连续铸有一个手柄,这个扁销套在轭上。举钟祭祀,《李周·官纯·车缙》:“大祭祀,敲钟接鸡。”这种用于祭祀的钟很少见。山西石楼出土的就有一例。柄长,腔深,腔窄而圆。腔外和把手上铸有若干金舌,应该是宗教祭祀用的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