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并购有哪些失败和成功的案例?

数据编号:EE-C02130032887中国产权交易网

中国最近的国际并购发生在非洲。9月初,由于利比亚政府的反对,中国石油(601857)不得不放弃以4.6亿美元收购主要在利比亚经营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

然而,这只是中国海外M&A失败的冰山一角。事实上,自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收购阿尔卡特手机以来,中国大企业的海外M&A案例就大量涌现。

无论是中企出现了无法控制的通货膨胀,还是很多企业家一心要在世界上证明中企的实力,呈现在中企面前的事实是,国际化的道路并不平坦,就像一个刚刚长大的孩子,父母允许他走得更远,但当他独自走进森林,却发现森林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有趣。

在出路上,无论是“中铝与力拓收购失败”、“SAIC 5亿美元败双龙”还是“中海油6543.8+03亿美元收购优尼科被否”,这些经典案例都在告诉中国企业,外面的世界不仅精彩,还有利益的虚伪、不合理的违约和不可逾越、若隐若现的国家利益。同时,这些失败的案例也反映出,一心想做大做强的中国企业一方面需要摒弃收购前“谈钱”的资本骄傲论,另一方面需要谨慎对待收购后的管理文化整合。在国际并购的道路上,有时候是一笔生意,有时候是一笔交易,就看谁有能力和筹码更好地掌控局面。

“金钱不是万能的”

能源似乎是近年来海外M&A在中国最重要的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国企业的豪迈之举让世界惊讶,出手阔绰的都是央企。

成功与失败,花与泪都浓缩在这一场。

2009年,中石化成功收购英国Addax公司海外股份;中石油斥巨资购买澳大利亚液化天然气;据报道,中海油和中国石油有意联合竞购西班牙石油公司在阿根廷的子公司YPF。一系列事实表明,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这一年,2009年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公司的海外收购年。

过去有更多成功的案例。6月65438+2月65438+2007年2月,以中国国家电网为首的财团以约296亿元获得菲律宾电网未来25年的运营权。2007年,中国移动成功收购Mirekam公司持有的巴基斯坦Ba Cautel公司股权。2007年5月,中投公司斥资约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黑石近65,438+00%的股份。

然而,在最近的大连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对此泼冷水,称国有企业应谨慎对待海外并购,以避免在未来的战略收购中出错。

今年上半年,约有65,438+050家国有企业在国内外寻求M&A机会,但李荣融建议这些企业未来要谨慎,因为任何海外M&A的最终目的都是提高公司的竞争力。李荣融还表示,如果不能实现这一目标,任何合并都是不合适的。

近年来,中国能源企业的动作令人眼花缭乱,但遇到的阻碍明显增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方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的担忧。

比如9月初,在收购拥有利比亚油田的加拿大Verenex能源公司时,该公司在给中石油的回复中称,他们压力很大,不得不考虑根据利比亚政府的意愿,将公司折价出售给利比亚当地的一家投资基金。

“中石油和中石化最大的错误可能是目标暴露得太早,方式太直白。当中石油表示要收购利比亚和安哥拉的石油资产时,突然拿出了收购价。别人看到的不是你很厉害,而是你感受到了压力和威胁。”发表在国内一家媒体上的专家这样认为。

这位专家还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中国的能源巨头非常强大,但“钱不是万能的”

资本诱惑与国家安全压力的对抗

虽然近期中石油、中石化对海外油田资源的收购不时受阻,但毕竟中国能源巨头往往收购成功,而中铝合作收购力拓部分股权几乎完全以遗憾告终。

“除了中铝大家都赢了”和“北京再见,你好必和必拓!”今年6月6日,澳大利亚报纸报道了力拓暂停与中铝的合作。这两个标题代表了大多数澳大利亚媒体的立场,他们对力拓的决定表示欢迎。

中铝被忽悠了,这是摆在国人面前的尴尬事。估计很多年后总结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话,会以中铝这个事件为案例,但它其实反映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的一种危机感。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是因为力拓股东的反对,实际上是因为澳大利亚政府的介入而以失败告终。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如何为中国企业提高M&A的艺术和战略仍然需要我们动脑筋。人家总觉得你是国企,是国家控股的。那么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能不能一起走出去,甚至民营企业走出去,政府给M&A贷款支持?比如我们在香港成立股票基金PE,出去买,这种形式相对更好的阻挡金融保护主义和投资保护主义。

中外管理文化的冲突

虽然IT通信、汽车等领域的海外并购并不像能源、重工业那样惊心动魄,而且都已经国际化,但收购后的结局也引人深思。

2004年4月26日,TCL通讯宣布与阿尔卡特签署谅解备忘录,双方将成立一家公司,从事手机及相关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和生产。消息传出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这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海外知名品牌的部分业务。

然而,一年之内,TCL就被裁员、财务危机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结果TCL通讯乃至TCL集团在2006年都出现了巨亏,李东生还不断宣布要反思。

比收购阿尔卡特更糟糕的是,SAIC收购了韩国双龙汽车。

10年6月28日,SAIC高调以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韩国双龙48.92%的股份。SAIC因此巩固了其作为世界500强公司之一的地位。这是国内汽车企业首次以控股方身份与国外领先汽车企业合并。汽车行业海外最大的M&A盛会,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跨国经营的标志性事件。

然而,2009年2月6日,韩国法院宣布双龙汽车进入破产重整程序。这意味着双龙的大股东SAIC已经永远失去了对双龙的控制权。

收购双龙五年来,SAIC累计高达42亿元,亏损过半。

事实上,TCL海外失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可能就是忽视了对海外市场的理解和把握。这种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发生,在SAIC变成了“失败”。

本来双龙就不是一个值得SAIC期待的强势品牌,SAIC高估了收购后的收入;另一方面,低估了收购后整合的难度。事实上,SAIC早在2002年就收购了双龙的一条生产线,但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看到楚双龙的真正价值,这就很难用准备不足作为失败的理由。

中国企业缺乏M&A整合的经验或成功的经验,不了解M&A企业的文化、国外商业环境和法律制度。M&A对象的规模和复杂程度超出其控制能力是一个普遍问题。这就导致了并购后的不作为或混乱,最终以被并购企业无法走出困境的惨淡收场,甚至并购方自身的业绩也被大大拖累。

事实上,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虽然并不顺利,但也成为中国企业快速成熟的一个好方法。同样,拥有百年历史的罗孚汽车上汽集团也因负债6543.8+04亿英镑于2005年4月8日倒闭。SAIC于2004年6月与上汽达成合作意向,但在充分考虑债务风险后,上汽于2005年4月中止了合资。这显然是明智之举。

国际化是中国这么多年企业发展的历史进程,也是我们有一天回首历史时无法跨越的一页。现在在中国只能算是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失败和失策时有发生。进步的是,政府相关部门现在开始审视和思考国内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前几天在达沃斯论坛上说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话。当时他说:“第一,并购的动机要单纯,不能仅仅因为贪婪或者手里有钱就去并购。第二,要做好充分的准备,不要超出自己的整合能力。”

中国铝业(601600)总经理熊维平也感叹:“中国企业缺乏国际化的管理团队,缺乏经验积累。这些问题只能在实践中解决,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