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工作的先进事迹

扶贫工作的先进事迹

扶贫有利于全国实现小康,离中国梦越来越近。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扶贫的先进事迹,希望大家能看懂。

扶贫工作先进事迹一

近年来,我县重视教育为先,政通人和。人们喜欢教学,老师们为他们对教学的热爱而自豪。他们演绎了许多美丽的故事,谱写了许多动人的乐章。那些美好,那些感动,深深的刻在学生的心里,芬芳在他们成长的路上。

一个目标:建设和谐社会,不让一个穷孩子辍学。

我县县委、县政府站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高度,确立了“构建和谐社会、确保没有一个贫困儿童辍学”的具体目标,将帮扶贫困学生工作纳入为民实事工程,重点解决城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上学问题。该县建立了以政府帮扶为主、社会帮扶为辅、多渠道筹集资金的立体化助学体系,加大了政府对扶贫的资金投入,建立了“学杂费减免”、“社会爱心捐助”、“师生爱心助学”、“一对一、一对一”、“携手助学”等定期助学机制,完善了分级管理、分级负责制, 助学基金管理制度和多部门帮扶贫困学生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了全社会关注教育发展和贫困学生成长的良好氛围,为实现教育公平、创建人民满意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爱情如春风,温暖世界;爱就像春雨,滋润着大地。随着扶贫助学的实施,“双高普九”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县小学和初中适龄儿童入学率分别为100%和99.94%。小学年辍学率为0,初中年辍学率为0.65,438+02%。全县12乡镇中学辍学率为0,三级残疾儿童入学率为965438。毕业考试合格率分别达到99.9%;高中阶段普及率达92.8%以上,实现了“构建和谐社会,不让一个贫困孩子辍学”的工作目标。

两个保证:组织保证和资金保证。

我县本着“做好事、切实做好事”的原则,以建立机构为重要前提,以加强整章监管为重点,成立了“我县中小学救助中心”,定期召开由教育、财政、民政、团委、妇联、教育基金会、慈善协会等参加的协调工作会议,各乡镇和县属中学都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确定了专(兼)职学校。2005年启动“免学费”工作,全县各学校严格管理,完善了贫困生界定、公示、审批、申报、资金管理、资金发放、政策宣传、助学通知、舆论监督等一系列制度和程序。操作流程规范严谨,清晰透明,在“免学费”工作中实现了零投诉。完善领导机构,加强组织保障。

再穷也不能穷在教育上,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这是我们县里人一直坚持的原则。我县在加强组织保障的同时,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一方面,全面推行“县统筹、乡补助、村参与”的投入机制,依法落实教育经费“两个比例”、“三个增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2005年县级教育总投入为21.728亿元。2004年城市教育费附加为2869万元,2005年为4272万元。自2006年起,教师第十三个月工资和医疗保险基金全部从城市教育附加中提取,使城市教育附加用于学校建设和发展。2006年城市教育费附加为3609万元,2007年为4355万元。教育经费逐年增长,为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另一方面,成立了教育发展基金会和32个办事处。四年来,全县共筹集教育经费28571万元,其中资助我县贫困大学生、高中生449.5万元。教育局、教育基金会组织社会开展“一帮一、一帮一”结对扶贫活动,捐款总额1,541。特别令人鼓舞的是,我们县政府和县财政从2005年起将“免学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从2006年秋季起,所有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都免除了杂费。2005-2006年两年,县财政安排“免学费”1.09027万元;2007年秋季,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68006名中小学生全部实行免费入学“一费制”,资金总额2962.96万元,其中资助困难学生10520人寄宿,总金额2104000元,公用经费328万元。2007年实施职业教育学生入学补助制度,中央财政补助80万元、县级财政补助85.975万元全部落实到2213名中职学生。

“雨中有千万颗心,春风吹来万枝绿柳。”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深切关怀,组织保障和资金保障,长沙县的扶贫助学工作才能成为真正的惠民、德政工程。

三轮驱动:部门挂钩扶贫,个人“1+1”驱动,社会捐赠推动。

扶贫助学深入推进,在县政府、社会、个人的带动下,“爱心工程”进入发展快车道。

县级直属机关单位首先奏响了扶贫助学的主旋律。县国税局干部职工6万余元、县建设局4万元、县民族宗教局4万元、县公安局3万元,让全县188名贫困学生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偏远乡镇双江乡8名贫困初中生,上学路上有县财政局的照顾;白沙乡30名贫困中小学生有教育局干部职工长期跟踪资助;13双江乡贫困小学生有全县新华书店全体工作人员深情的目光。贫困姐妹熊晓珍、熊德发大学的所有费用均来自县公安局的强力援助;特殊教育学校的5名小学生将在我县地税局第三分局叔叔阿姨的协助下完成初中教育...捐款有价,爱心无价。机关单位的对口扶贫,照亮了贫困学生的未来。

党员干部也积极加入结对扶贫学生的行列。可以说,我县扶贫“民心工程”能够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与党员干部率先垂范是分不开的。县委书记、原县委副书记、县人大主任唐、许、县政府主席、副县长支、原政府办公室主任杜洪亮、教育局局长彭克让等领导每年捐赠现金2000元以上。原淳化镇党委书记唐每年出资1800元帮助花园村王婷,直到她高中毕业。该县吴凯中学的7名管理人员结对帮扶7名贫困学生,他们不仅负责学费,还承担了每人每月100元的生活费。原县一中党委书记曹匡每年资助谭来学费、生活费达3800余元,每年捐资7000元帮助一中研究生唐林就读中医学院。县委党校杰森同志捐款3200元,资助3名学生上大学。2006年以来,我县教育系统广泛开展了“一、十、百”活动。党员,县属学校,走访贫困学生家庭1,000余户,帮扶学生511人,捐赠扶贫款1.8万余元...企业主也有义务帮助穷人。果园镇企业主张平安、张鲁南两兄弟,8年来资助贫困学生400余人,金额654.38+0.24万元;镇上个体老板梁立村,每期资助贫困大学生3000元;北山镇中兴机械厂曲主任资助县二中6名贫困学生每人500元;金井镇金龙铸造有限公司董事长常老板,捐赠李祥水、罗驰、三名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年收入5000元;“建大”饭店老板桓去年国庆期间,给北山镇福田村108中小学生送了一份价值7.8万元的礼品。富林镇金坑桥村退休干部捐款9200多元,帮助金坑学校改善办学条件...爱改变命运,爱成就成功。正是这些爱心人士,让贫困生梦想成真,人生如歌!

在政府的倡导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社会捐助教育蔚然成风。2003年,在我县教育发展基金会第三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上,县委、经开区、县政府一把手亲自向全县人民发出捐款倡议,社会各界争相参与捐款活动。湖南沈巷汽车公司发起“一车一爱沈巷车”,连续五年每年捐款20万元,资助该县贫困高中生。东冶晨星城2007年向淳化镇官塘村林东小学捐赠20万元;远大空调有限公司帮助高中贫困学生203人,全年金额61.6万元;广东东莞市袁端安老板,连续两年捐款8万多元;湖南控股有限公司胡先生捐款3.2万元资助四年大学学费;湖南知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俞穗柏老师每年资助县二中5名贫困学生和1名贫困教职工,每人每学期在800元;北京史圣新际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2.3万元的价格向马林、高桥、白沙三所中学的贫困学生捐赠了1.500套英语辅助教材和12件设备。“湖南君信房地产公司”及其员工捐款1.03万余元,资助24名贫困大学生;长房集团向双江石板小学捐赠3万元,集团客户代表向学生捐赠3万元学习用品;星沙实业集团李焕焱先生准备捐赠500万元建立一所新的学校来保护整个家庭,命名为“嘉信”学校,目前资金已达220万元...

友情没有价码,爱情再重也没有。数字是枯燥的,但枯燥的数字见证了各行各业对教育的深情,对后代的深情!

扶贫先进事迹2

陈俊华是高斯艺术学院设计系动画051班的学生,自2007年6月起,长期帮助国家一级残疾人陈俊华学习艺术。在高斯的帮助下,陈俊华在过去的一年里在艺术绘画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还参加了全国各省市不同规模的特殊人士比赛,成绩喜人。2008年5月被齐齐哈尔市残联授予“优秀残疾人志愿者”荣誉称号。

2007年6月5438日至10月,在齐齐哈尔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李红涛、市残联教育宣传部部长刘永明、富裕县委书记郭树人等人的了解下,来到富裕县友谊乡哈川村陈俊华家中。学习,决定为这个只有七八岁的弱女子做一个学习的梦。高斯成为她人生中的第一位老师,比她小15岁。冬末的寒风刺骨,对于一个南方人来说是不小的考验。湖南的冬天,没有雪,气温零下4度。但是,极寒的东北很难断我的支柱,关爱残疾人。此后,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掏钱乘坐7路公交车,来到市残联综合服务中心大楼。那里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人。当他们看到高斯的无私奉献时,聋哑人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他们自然感到有些自豪。残疾人也不常见。他们还有追求成功、自尊、自强的心理。每天需要做的就是教她绘画、书法、电脑等只要她能学会的东西,细心的辅导,不耐烦的帮助,这也是为了残疾人以坚强的毅力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并为之默默奋斗。她妈妈对他就像对自己的孩子一样,也很担心每天的行程和一路上的安全。但是高斯笑着对她说,年轻人有的是力气。我不怕你。别担心,好好照顾翠花。教她认真学习真的很难,但和残疾人比起来不算什么。正如陈俊华所说: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会活下去。你给了我这么多的关心和帮助。

扶贫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助人为乐、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他学习现代人的雷锋精神,使当代大学生积极为社会做贡献的精神和力量,发展良好的大学生品质,培养自己的特长,发挥个人优势,在新形势、新世界展翅。把这份特殊的爱献给一个特殊的人,不仅能帮助残疾人,还能净化他们的心灵,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在大学宝贵的四年时间里,他能够为残疾人解决一些问题,是因为他深刻认识到残疾人因为身体障碍和文化知识有限,在现实生活中需要更多的理解和支持,想他们所想,急他们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