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的后历史感在哪里?
过去的事我一直心知肚明,所以现在才意识到一个学期就这么不知不觉的过去了...历史课结束了。
虽然只上了不到十节课,但是这门课确实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思想上也有了更多的变化。
(一)学习历史的方法
“诺亚方舟的故事、中国关于‘沧桑巨变’的传说、印度和玛雅文化以及其他关于洪水的记载,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不仅仅是巧合,也许这可能是真事。”
《山海经》里有一棵树叫青木,《淮南子》里说成都现在是“日头刚午,青木已去。”
写下以上上课内容的总结是因为它给我一个很大的感受:历史就应该这样学习,所以也算是学习。
以前的学习都是被动的观看或者记忆历史事件,我以记忆的内容量为荣。
如果再深入一点,就是研究它的影响力。
我不知道这是极其肤浅的。想必,作为人的食物,填鸭不应该因为肚子里塞满了材料而沾沾自喜。
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历史应该是这样的:中外历史不应该分开考虑,世界是有机联系的。如果把它们放在一起思考,会得到更多的理解,比如近代史,古代史,甚至神话传说;历史不是孤立于其他学科的,而是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所有学科,所以学会研究历史,结合其他学科的具体知识,也会得到新的东西。
我一直认为神话传说都是古人想象出来的,但是“人的想象力真的有那么强吗?”想象一下,让我们现代人坐在这里,想象我们能想象到的。
的确,传说可能不可信,但也可能是空穴来风,有其根源,不能归咎于人们的想象。
大胆的想法对于学习历史同样重要。
很多想法听起来很荒谬,仔细想想,一个理论或者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时候,大部分都被认为是不可能的,甚至是异端。
学习应该是集思广益,找到自己能解释的那种,而不是听从别人的建议。
(2)传统文化
我们学习西方国家的历史,以他们的历史为镜,向他们学习,这就是它的意义。
鸦片战争以来,我们从夜郎自大中觉醒,开始关注和学习西方。
但是,与日本相比,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成功,并反思自己。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第一个对我们影响仍然非常显著的就是“五*四”。
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确实遭受了一次思想上的冲击。
五四一代的知识分子认为民主和科学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西方人就是靠这两样东西实现了现代化和民富国强。
他们回过头来观察中国传统,却看不到这两样东西——“德先生”“赛先生”,有的只是“孔老先生”。
所以他们认为,中国之所以没有现代化,是因为传统的阻碍。
传统政治是封建专制,传统社会是人民压迫人民,传统道德是人民吃人,传统文学空洞,繁体字太难学。
总之,要现代化,首先要破坏传统,改造社会,改造思想观念,铲除民族劣根性,培养新人。
当时的知识分子思想激进,但行动温和。在向西方学习的时候,他们没有忘记自己仍然是中华民族的一员,他们保持着民族的自我,这是在继承的基础上的批判。
“但后来者认为坚决彻底地反对传统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现代化就是抛弃传统。
科学简单理解就是新的是好的,旧的是坏的。
所有的社会习俗、宗教、时尚、信仰等。必须用科学的标准来衡量。如果它们不科学,就会被无情地抛弃。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批批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征服。
弥漫整个社会的反传统冲动,自然也就渗透到了权力机关的决策中。
——老城被连根摧毁,彻底重建。
——传统习俗得到大规模清理和改变。"
相应的,城市的特色也在逐渐消失;与政治节日和西方节日相比,传统节日的氛围越来越淡,甚至趋于被忽视;英语作为大学教育中的必修课,已经过了一级又一级,否则不会授予学位...
“知识分子曾经错误地认为这是他们为了实现现代化而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人们惊讶地发现,经过这样一轮又一轮完全反传统的文化社会运动,中国确实失去了很多传统,但并没有实现现代化。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时,可能会更加惊讶。
从未发生过大规模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运动,传统道德、社会风俗习惯自然得以保存。然而,他们比我们更现代。
在那里,传统与现代,本土与西方,出人意料地可以和平共处,甚至相得益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不禁在想,是不是因为近代以来的屈辱历史,让从未遭受过这样打击的中国人,在否定自己的同时,没有了自信,失去了自我。如果是这样,我们的祖先从春天就知道了一切,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感觉...我们应该可以预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我们将真正融入世界,被西方同化,我们将失去自己的东西。
那时候,也是我们悲痛的时候...
痛定思痛,正视历史!所以我们要反思传统,但是反思传统并不是反传统,然后破坏传统。这样折腾只会促进传统和我们自己。
反思应该是一个否定、改进、肯定的过程,两者缺一不可。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传承的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大步前进。
或许,我们现在应该做的,应该从这里开始:唤醒人们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