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木版年画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北宋初年,宋太祖总结前朝经验,主张以文治天下,结束了长期的动乱。为了教育他的臣民,他成立了画院,命画院画图刻图,张贴在街边茶馆里,从而开创了木版年画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首都开封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全国各地的商人大批涌向北京,全国各地的艺术家、画家也云集于此。据《宋书·画谱》记载,宋仁宗命画院命高克明、石喻等人绘刻《三朝训评图》,赏赐宗室、大臣。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有所效”,庞大的市民阶层促进了世俗文艺的发展,活跃的世俗文艺为年画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再加上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代的木刻艺人几乎失业。为了寻找出路,这些木刻艺人大量参与木刻年画,使宋代木刻年画业繁荣起来。

于是,他们制作了木刻与版画相结合、水印与配色相结合的种类繁多的年画,主要有各种神、钟馗、门神、鞍马人物、娃娃与贵妇、福禄犀首等所用颜料为矿物植物加工漂制,色序为:丹红、桐庐、水红、槐花、葵紫、猩红。

古代以白麻纸为主。麻纸色泽好,颜色均匀,色彩艳丽,庄严肃穆。大部分主题和内容来自历史剧、爱情小说、童话和民间传说。

这种年画因其浓郁的乡土气息、浓厚的民间趣味、独特的地方色彩和古朴的民族风格,成为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朵奇葩。

到北宋末,木版年画已成为朱仙镇的主导产业。据《东京梦》记载,当时在开封府,“门童、钟馗陶板、符涛、蔡门钝驴、鹿马、天星贴印卖”。可见开封及周边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印刷和销售是空前的。

不仅各地都有民间作坊,北京也有官方作坊,甚至宋代官方宫廷也主持成立年画作坊。官办作坊和民间作坊的融合,使得木版年画的发展成为必然。

北宋末年,由于金军入侵,大批年画艺人流落江南。开封的年画艺人要么被金人俘虏,要么逃往外地。只有朱仙镇的艺术家们把木刻年画一代一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