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水出山儿童公园的历史沿革
1915年,在西山腰部开辟了一块空地,修建了日本人的“青岛神社”。因其建筑与中国寺庙相似,故俗称“日本庙”或“庙山”。广场西至辽宁路长约200米,广场宽14米,共4段,109台阶至山顶。日本“中华神社”,外观壮观,樱花繁茂,景色优美,被称为“鹤山荆灵”,是1939评定的“青岛乡二十四景”之一。1922年,北洋政府接管青岛,正式命名为“水书山”。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纪念每年在七七事变和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中国军人,当局将“青岛神社”改名为“烈士神社”。这一举动没有被青岛人接受。后改为烟台国华中学流放教学楼。建国前,山上的树木大多被毁,绿地荒芜。50年代,是市北中学的校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几次有组织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植被逐渐恢复。65438至0956,市政府投资在公园内修路,清除枯死树木,补植黑松、雪松,修建荷花池,恢复绿地建公园。同年命名为“水书山公园”。1957辽宁路门口建起了石门楼,陆续建起了栽培大棚。“文革”期间,园内秩序混乱,管理困难,植物被毁。上世纪70年代,西南角修建了下沉的盆形露天旱冰场和梯形看台,可同时容纳数千人,并经常举行文艺演出。商务部门在西部旅游区搭棚建房,召开物资交流会(1980在市政府干预下退出)。1972年,青岛电视台在西峰山顶修建了电视发射塔及附属建筑。1982至1983在市妇联和市儿童基金会筹备委员会的支持下,成立了儿童公园筹备办公室,动员社会各界筹集资金,增加了部分儿童活动设施,建成了12生肖雕塑群。
1984年,市政府决定封山三年,重新规划建设以儿童青少年活动为主题,列为10山地公园之一,同年3月开工建设。市商业局设计室和市建筑安装总公司设计室根据市园林局的规划方案进行设计。由青岛海关、青岛铁路分局、山东商检局、山东海事局、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港管理局、市渔业局、市北区政府共同建设。新建大型儿童活动设施、大型多彩音乐控制喷泉、“园丁”雕塑、儿童阅览室、观景亭。铺设半环山地车道,观光路,修建围栏。青岛警备区和市北区政府开展义务植树,种植树木和灌木26,5438+0,000株。园区建设总投资234.8万元。其中,上述承包商筹资203.9万元,政府投资30.9万元。7月6日1986被市政府命名为“水水山儿童公园”,同年10月建成开放。
1998,市北区政府投资80万在辽宁路修建仿古园门,大门内雪松路南侧清理杂乱堆积物,种植草坪5000平方米。2000年,市政府投资470万元对圆山公园进行综合治理,修缮园林建筑和基础设施建设。在山周围修建防火通道,在公园内铺设场地,重建雪松路隧道基石。种植黑松等树木9376株,花灌木26400株;为了防止水土流失,在一些山坡上种植了6.3万平方米的草坪。2005年辽宁路花园大门拆除,改扩建前区,公园免费开放。
2005年公园绿线划定为182300平方米。
水水山公园的名字定为1956。1984 12,青岛市环境卫生和园林绿化管理局委员会将其更名为“青岛儿童公园”;1985年3月,更名为“青岛市儿童公园管理处”,定为副处级单位;1986年7月,被青岛市人民政府命名为“青岛市水水山儿童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