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都有哪些字体,分别出现在那个时代的哪些字体?

1.甲骨文是我们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文字,它是在商代刻在龟甲或动物骨头上的。这些文字主要用于预测好运或厄运。在占卜的过程中,龟甲先用火烧,上面出现了裂纹。商代的人根据这种裂纹来预测吉凶,把占卜的事情和结果记录在龟甲上,这些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就叫做”。

2.金文

在青铜器上铸铭文的习俗在商代晚期开始流行,在周朝达到顶峰。先秦称铜为金,所以后人把古代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由于钟、丁在周代各种青铜器铭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故又将青铜器铭文称为“钟鼎文”。金文的应用,从商代初期到秦灭六国,延续了1200多年。像现代的铸铁产品一样,青铜器通常用粘土模型铸造,这种模型被称为“范涛”。青铜器铭文是在范涛上预刻然后铸造,少数是在青铜器铸造后直接雕刻。由于范涛质地柔软,比龟甲和兽骨更容易雕刻,早期的青铜器铭文比甲骨文的图画更强,更接近原始文字。

3.小篆

“转”本来就是小转和大转的组合。因为习惯上称温柱安为大篆,后人往往专称“温柱安”。小篆,又称秦篆,是由大篆省略而成的字体,起源于战国末期的秦国,盛行于秦朝和西汉初年。战国时期,各国分家,各国的文字并不统一,字体也相当复杂。于是秦始皇用秦文字统一了天下文字,废除了六国各种与秦文字不同的形体,省略、删除了秦的原文字,同时从民间文字中吸收了一些简化的、流行的字体并加以规范,形成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画、结构。象形意义减弱,使文字更具象征性,减少书写和人类阅读的混乱和困难。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使用行政手段规范文字的产物。秦朝用整理后的篆书统一全国文字,不仅基本消除了各地不同行字的现象,而且极大地改变了古代汉语不同字体的局面,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除了小篆,还包括甲骨文和金文,统称为汉字;古代文献学的发展对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4.小篆虽然是比较工整的长方形,结构也是由均匀圆润的线条组成,但是写起来相当不方便,字体也比较复杂。由于种种缺点,民间迅速出现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端庄工整、圆润弯曲的线条,用方折书写。这种字体据说在当时的下层小官、工匠、奴隶中很流行,所以被称为“隶书”。到了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字体,中国文字发展史脱离了古文字阶段,进入隶书阶段。汉代以后,小篆成为一种主要用于雕刻印章和青铜器铭文的古代字体。隶书的形成,把跟随物体形状的文字,变成了一些直笔画组成的简体字,大大提高了书写速度。中国文字由篆书变为隶书,称为“隶书变”。隶书变革是中国文字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结束了古文字阶段,使中国文字进入一个更加定型的阶段。隶书改隶后,文字与现行文字接近,比古文字更容易识别。

5.东晋钟繇创制的楷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多次变化,隋唐以后基本定型。定型后的楷书,笔画、结构都相当精致严谨,如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