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告诉我梅州几座大桥的具体信息?

当我们走进梅州时,首先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横跨梅江的桥梁,如梅江大桥、东山大桥、嘉应大桥、梅州大桥、剑英纪念大桥和德龙大桥。桥上车流滚滚,行人如鲫。其中四座桥是由居住在梅州的华侨捐赠的。梅州人说,一座桥就是一座碑,镌刻着海外游子难以割舍的故乡情怀。梅州是中国著名的侨乡。目前,有近380万村民生活在海外和港澳台地区。梅州也是世界上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485万人中,大部分是客家人。说客家话,人们通常称梅州为“客家之都”。梅州自古以来就是粤东北的门户和水陆交通枢纽,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由于梅州境内山川连绵,交通十分不便,贫困的梅州人民渴望建一座桥,让天堑变通途。消息传到海外,旅居海外的梅州村民纷纷捐款,已经持续了一个多世纪。据《梅州史志》记载,早在清光绪二十二年(1869),就有华侨在梅州捐资造桥。当时华侨张振勋先生捐资在大埔西河雅马(今梅州大埔县)修建了一座长30余尺的铁索桥,这也是梅州历史上第一座铁索桥。在海外乡亲捐资建桥的梅州历史上,有一位旅居海外的客家妇女至今仍被梅州人铭记。她的名字叫侯光邦。1931年10月,饱受梅江分家之苦的梅州人决定开工建设梅江大桥。经过计算,建造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需要花费12万银元,这在当时的梅州是一个天文数字。建桥筹备组只有50元的筹备资金。家乡建桥资金短缺的消息也传到了海外的梅州乡亲。当时带着儿子去南洋经商的侯光邦,积极动员1.6万多名梅州华侨在南洋捐款,* * *募集1.2万余元。在华侨的支持下,全长近300米的梅江大桥终于在1934竣工,连接梅城两岸。后来海外乡亲捐款重修梅江大桥,但人们没有忘记侯光夫人,她的遗像被镶嵌在梅江大桥重建纪念碑亭里。碑文称“其风格无愧于世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梅州华侨华人捐资建桥的活动从未停止过。据统计,从1978到现在,在国外的梅州乡亲们已经捐款为家乡修建了1091座桥梁。在梅州,经常可以看到“乡愁”、“乡愁”、“慈母”等乡愁桥名,都是海外先贤捐建的。田家炳,65438-0978成功的家乡旅行家,回到家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捐款造桥。从1979到2000年,他个人捐赠了112座桥梁。后来,田家炳向侨居海外的梅州村民发出了在家乡修建100座连接万川的桥梁的建议,得到了海外华人的响应。他还在山最多、河最密的大埔县成立了专门机构,在达波县20多个乡镇规划所有捐赠项目、建桥。从65438到0996,由田家炳捐赠的横跨汉江的高贝大桥通车,从大埔南部的六个镇到梅州的路程缩短了70多公里。梅州人说,现在梅州交通四通八达,经济发展迅速,倾注了海外梅州乡亲的关心和资助。据统计,从1984至今,海外梅州乡亲为支持家乡公益事业捐款超过19亿元,在梅州投资企业1520家,实际投资额近10亿美元。侨居梅州的乡亲们说,大桥是联系海外乡亲和家乡的纽带,扎根梅州,另一端连着港澳台,连着东南亚、欧美,连着每一个海外游子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