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中国古代的占星术?
秦汉至南朝,太上皇属太史令星历。隋秘书省属太史曹,炀帝改曹为监。唐初太史监改为太史局,嗣数次改称秘书亭、混天监所、混义监,或为秘书省。开元十四年(726年)复为太史局,为秘书省。甘源元年(758),改名为四天台。五代宋初称司,元丰改制后改为太史局。辽南官有天部监,金称部天台,属司监。元代有国子监,与司天监、惠司天监并列。明初设立,归司,改称秦,设监、副监等官员,年底有西方传教士参加工作。清朝时,管理监王为大官,监、副监均为中国人和满族人,并有西方传教士参与。乾隆初副监分为满、中、西。之后华西人不是回归就是死亡,不需要外人入官。
古巴比伦人创造了星区的划分,也就是星座。我国古代也创造了自己的星师制度。为了认识星星,观察天象,人们给天空中的每一组星星起了一个名字。这样的一群明星就叫明星官。每个星官所包含的星星数量从一颗到几十颗不等,天空区域的范围也不同。据初步统计,先秦古籍记载的星官大约有38位。《史记·天官书》有91的记载。《田汉文志》中记载:“常驻井陉的中外官员有118人,共780三星。”张衡写的《灵宪》中说:“常名中外官二十四位,可名三百二十位,即二千五百星,但海人比例不存。”
春秋战国时期的甘德、石申、吴显等。各自建立了自己的星官体系。到了三国时,吴国太史使陈卓,将甘、史、吴三位星官整合起来,编了一个283位官员、1464颗星的星表,并绘制成星图(星表和星图早已失传),经晋隋唐继承发展,中国的星分制度趋于成熟,此后沿用了数千年。
三元
这三堵墙是魏紫墙、太尉墙和石天墙。每一面墙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天空区域,里面包含了几个(小)星官(或者星座)。根据《清惠典》的记载,甘、史、吴的划分各有不同。每面墙上都有东西两方的星星,左右排成一圈,形状像一面墙,所以叫“墙”。
紫微元是三元的中墙,居于北方天空的中心,所以又叫仲宫,或紫微永。魏紫宫的意思是皇宫,大多数明星都是以官方名字命名的。它在北方的极中央,东西各有十五颗星。两个弓合在一起,被墙围着。据宋有帝年间对整个紫微苑的观测记录,共有37个星座,附座2个,正星163颗,附加星181颗。其天空面积大致相当于国际上的小熊星座、大熊星座、龙星座、猎犬星座、牧夫星座、无界星座、王献星座、后弦星座、应县星座、鹿宝星座等。
太尉院是三元的上墙,位于紫微院下东北,北斗南。它在天空中的覆盖范围为63度,以帝王星为中心,包含20个星座,其中正星78颗,附加星100颗。包含了少女、后发、狮子等星座的一部分。太小是政府的意思,明星的名字往往以官方名字命名,如廷伟,左执法官,右执法官。
石天壁是三原的下壁,位于魏紫壁下的东南方向,占据天空约57度,大致相当于五仙、巨蛇、蛇人等国际宇宙星座的一部分,包括19星官(座),87正星,173附加星。它以王座为中心,成为一个屏幕迷。石天是集市,《晋书·田文志》说:“天子引诸侯兴市。”因此,明星的名字往往被用来命名商品和仪器,商业内容的市场名称。如《晋书·田文志》说:帝座“代表阴阳”,迎宾、斗“代表量”,迎宾用来量固体,斗用来量液体,“货代表宝玉”的单子是宝玉的专属市场,车店是“主货区”。
关于三元的创建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据古籍记载,紫微元、天师元作为星官最早出现在《开元詹静》一书中,该书编纂了石神的《星经》,而太尉元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初唐的天文诗文中。然而,相当于三元星的恒星的官方名称已经包含在历史学家《天官书》的记录中。天师苑东、西的星星都是以战国时期的国名命名的,这也是三元开国时代的一个证明。
二十八星座(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天球的划分)
二十八宿是中国古代创造的星宿划分体系的主要部分。古人把黄道沿线和赤道附近的星星分成二十八个大小不一的部分,每个部分称为一夜,统称二十八宿,也称二十八宅或二十八星。
起初,古人选择28颗星星来比较太阳、月亮、金、木、水、火、土的运动,作为观察的标记。“宿”的意思类似于黄道十二宫的“宫”,表示太阳、月亮、五星的位置。到了唐代,二十八宿成为二十八天界的主体,这些天界仍以二十八宿命名。与三原的情况不同,作为天界,二十八宿主要用于划分星官的归属。28个小屋从Kakuk开始,从西向东排列,与太阳和月亮的运动方向相同:
东方七宿由角、声、殿、房、心、尾、簸箕组成,包括46个星座,300多颗星星,形成一条黑龙的形象。很多学者认为,《易经》中甘昆的“不要用隐龙”、“见龙在田”、“跳渊”、“飞龙在天”、“康龙有悔”正是《青龙偃月七夜》中描述的天象。《石星经》说:“角为黑龙之首,为春生之右,即黑龙之角。”《说文》称“康仁之颈也”,故康肃为黑龙之颈。昴宿星,也被称为天根,是黑龙的乳房。住宿是黑龙的肚子,又因为龙是天马,所以又叫天府或妈祖。心脏是大火星。尾宿是黑龙的尾巴。按照古代的分割线(天上的星星对应地面的某个区域),尾宿和跳过宿对应九江口。所以尾宿又叫九江,附近有天将星、鱼星、龟星。吉苏也是黑龙的尾巴,附近还有糠星和杵星。
在西方,有七个星座,包括魁、楼、胃、赞、比、狗和神。有54个星座,700多颗星星,组成了白虎格局。Quesu由十六颗不太亮的星星组成,形状像鞋底。被视为白虎之神的尾巴。楼宿有三颗星,附近有左庚、右庚、天苍、天将军等星座。肚子里的三颗星靠得很近,附近有天蝎、天川、尸和死水等星座。看来饭量太小,消化不了这么多食物,有点消化不良。昴宿星是著名的昴宿星团,关于它有很多神话传说。昴宿星团里有翻滚的舌头和星星,这似乎意味着灾难来自于嘴巴。苏比八星,形似叉爪,古称碧,碧星亦称雨主(白星为雨叔),亦称屏、数屏、玄明(同室);在我们国家,苏比是雨星。三位明星几乎完全靠在一起,真的有点樱桃味。参宿四有七颗星,中间的三颗星排成一排,两边各有两颗星。七颗星星在天空中都非常明亮显眼,正好与大火星相对。今天我们称不同意见为商人,兄弟不相见为商人,都源于此。
南七夜是井、鬼、柳、星、张、翼、鸟。有42个星座,500多颗星星。它的形象是一只展翅飞翔的朱雀。苏静有八颗星,西方称为双子座,附近有北河、南河(小狗星座)、吉水、水富等星座。据说鬼府里有四颗星,一颗为马,一颗为兵,一颗为布帛,一颗为金玉,附近还有天狗、田舍、外楚等其他星座。刘苏八颗星,形似垂柳,是朱雀之口。星星中的七星是朱雀的脖子,附近还有轩辕十七星。张素的六颗星是朱雀的灵柩,附近的天坛有十四颗星。翼中二十二星,可以算是朱雀的翅膀和尾巴。四星Hiba又叫天车,中间四颗星,左右两颗星,是“车的形象”。
北方七夜有65个星座,800多颗星星,构成蛇和龟的形象,故称玄武七夜。北方玄武元圭之首斗素,由六星组成,亦如斗。一般称为南斗,与北斗一起掌管生死,又称天坛。牛苏有六颗星,形状像一个角。旅舍有四颗星,形状像簸箕。虚主星是耀点四星之一,又名天界,颇为不祥。上古虚星主秋,含寒之象,万物凋零,实在可悲。危房中有坟星座、空梁、宅星座,也是不祥之兆,反映了古人在深秋寒冬时节内心的不安。客房,也称为玄宫,清寺和玄明(水神),告诉人们要加强他们的房间,以度过严冬。壁蜗类似于室蜗,可能含有加固院墙的意思。玄武星在北方的地位非常高。北京的老真武庙(在复兴门外)是供奉宣武大帝的。
28颗星星的全名
字蓝纱飘于脑后,袍水润丝结;元神一消灭一群龟,就把他斩首,取名叫焦木蛟。
九条少年披肩盖在头上,腹部无争;降龙伏虎很正常,斩将封如斗木。
三髯一尺长,三花炼而不老;蓬莱岛没有爱情,而这个剁将被命名为奎木狼。
这是一种荣耀的方式,它是一张长着尖牙和红头发的大嘴;碧游宫里有个名声,砍头的会被命名为井木犴。
碧玉下关述古,双手擅补天地;无意拜见道仙,就封你为尾火虎。
截击起有玉枢,玄机挤劲;朱砂鼎中龙降虎,斩将封为房火猪。
秘方用来辟邪,顶上盖着凌云天地;三花难聚于顶,斩将封为翼火蛇。
自习停学不改荣华富贵,落魄也能游。空数年,丹杀李,斩为火猿。
在五岳三山中自由行,游三玄路,观心性;空炉便水银,斩将取名金牛。
腹中珠贯四方,包罗万象,汪洋大海;因为杀生是必然的,所以斩将被封为鬼金羊。
龙虎马难当,不死不休。上无三花,斩将名楼金狗。
金丹连将脱扇笼,五擒分三路;三尸毁前,斩首将名康金龙。
自从神秘奇妙的修炼之后,我就再也没有爱过金牌。我一直是紫色的:田童的领袖是我的英俊,我将被命名为豹。
生来虔诚开悟,勤奋苦行反对离开灵魂;移山倒海,斩之为三水猿。
穿上潇洒的衣服,会发脾气,会乱了方寸;就因为没有长生不老的加持,剁了会被封为水蚯蚓。
妙技五行皆异,各从夫;当你悟道成仙,自然就没有了,印章就封成了水瓶。
翻山越虎看仙鹤鹿,驱邪捉怪鬼哭;因为没有仙家的加持,斩首会被命名为母土蝠。
顶上,吉祥之光流光溢彩,包括万象是多么灵动;无分可得正果,斩将封为胃土雉。
阴阳炼法不同,五行簇以中黄;不回教,必断其职,封为刘世贞。
红红必有情邪,游遍三山五岳;包罗万象都是枉然,印章会被封为土狗。
修一条大路真别致,妙法的奥秘真真假假;若不能成道,则为凡人,名为星马。
铁树怎能共花开,阴阳隔着红霓自得其乐;只是因为没有神仙眷侣的祝福,排骨才会取名为野鸡。
在你的脸上加上靛蓝是多么威武,你的红发和金眼像老虎一样邪恶;呼风唤雨非比寻常,斩将封为虚日鼠。
三昧真露于空,夏光前后百步;做万仙阵里的英雄,砍头做房兔。
道教奇妙而独特,它以一种精致的方式持有军事符号;长生的魔术是贪尘劫,斩将名毕。
毛似朱红靛青色,全身金黄:猫的神秘总是不说话,会被封为危险的月燕。
面须加红枣,撒豆成兵。两脚攀云如闪电,斩将名心月狐。
练了两六天丹田玄机,阴阳会炼到超凡脱俗。谁知五齐终至元朝,斩将名张岳麓。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星官,与这些星官关系密切,如墓、离宫、耳、斩、霰、积尸、右辖、左辖、长沙、神宫等。,分别附属于室、危室、弼、参、井、鬼、尾,称为辅官或辅席。唐代二十八宿有183星,包括辅官或辅星。
古人在实践中认识到四季的变化与太阳的位置有关,四季中早晚星象的变化反映了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但很难直接确定太阳的位置,于是古人想出了一个间接的方法,即由月亮的星象位置推算出太阳的位置。月球绕地球一周超过27天(恒星月),刚好一天一夜。可见,二十八宿的创制是古代天文学史上的一大进步。
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评论说:“已经毫无疑问地证实,虽然中国古代天文学在逻辑和实用性上绝不逊于埃及天文学、希腊天文学和后来的欧洲天文学,但它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不同的思想体系之上的。”他补充说:“一旦28个旅馆的边界被划定,中国人就可以知道他们的确切位置,不管这些星座离赤道有多远。即使当星座在地平线以下,你也可以通过观察头顶上与它们相关的拱星来了解它。”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二十八招待所自成立以来,作用不断扩大。它不仅在观测图像、计时和制作历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在现代天体测量形成之前,在计算和确定太阳、月亮、五大行星、流星、彗星、新星甚至满天星辰的位置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计算方法是古人在每个夜晚选择一颗星作为定标星,古人称之为“远星”。某一夜的远星与其下一邻的远星的右子午线之差称为某一夜的赤道距离(简称距离)。在中国古代,描述天体位置的两个量叫做极数和八度。“去极化”是指被测恒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角距离;“八角度”是指天体与其西侧相邻的恒星之间的右子午线差一个晚上。这个测量系统就是我国天文学家建立的赤道坐标系。
从上面可以看出,选择距恒星的距离并测量距离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历代天文学家都注重实际测量。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岁差,各个酒店的距离变化缓慢。虽然天文学家不知道岁差发现前距离变化的重要原因,但历代的测量数据为现代人研究岁差提供了难得的史料。
四只大象
古人把全天的28颗星按照东、北、西、南、四个方位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包含7颗星。根据各部分七星的形状,这四个部分由四种相似的动物命名,称为四象或四地,对应关系如下:
东方的七夜,像春天和初夏夜空中飞翔的龙,所以被称为东莞黑龙;
北方七夜如夏末秋初夜空中的蛇龟,故称北关玄武;
西方七夜虎,深秋初冬出,称西关白虎。
南关七夜在冬天和初春的时候像天上的朱雀,所以叫南关朱雀。
黑龙、玄武、白虎、朱雀合称为“四象”。
对于这四个意象,我国古籍中有很多叙述,如考、子、张衡的《灵仙》、孔的《尚书》等。其中以《陵县》中的叙事最为生动。张衡写道:“黑龙蜷于左,白虎猛于右,朱在前挣扎,龟圈在后。”
中国的一些古籍将“四象”称为四维,如《史记·天官本纪》、石的《星经》、魏张仪的《博雅》和贞成的《尚书通考》。这些描述互不相同。根据石的《星经》,它们不是四个象,而是分成几个象。毕、苟和。"然后他说,"牛和蛇的大象,母乌龟的大象。"“《史记·天官书》中的记载和陵县的记载基本一致,即黑龙、朱雀、白虎、玄武代表四季。中国天文学家高卢根据历史学家《天官书》的记载设计了《二十八宿与四象关系图》,真是妙不可言。
就现代国际占星术88而言,《东方黑龙》讲的是一个女仆、一条蛇、一个半人马、福、一个天秤、一个天蝎、一只豺狼和一个蛇人。北方玄武大约占了人马座、魔界、宝瓶座、飞马座、天鹅座、仙女座、双角座、鲸鱼座。西方的白虎占了后弦、白羊、黄仙、金牛、伯将、猎户、天图的腐。南方朱雀占了大概双子座,鱼夫,巨蟹,大狗,南方舟,狮子,长蛇。
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看,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据文献记载,早在4000年前,帝尧就有了天官。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天文学发展迅速。在天文观测方面,公元前16世纪中国就有天象的文字记载。他们先后留下了有关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太阳、月亮和五星的笔记,以及各种星图和星表,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其中许多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在天文理论和天文仪器方面,他们创造了浑天说一样的知识渊博的宇宙观,发明了浑仪、简仪等天体测量仪器,照亮后世。在历法方面,早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原始历法,并不断改革完善至今。既照顾农历新年,又考虑回归年,是一种独特的阴阳历。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的先民就注意到天气与天象的周期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开始观测太阳、月亮等天象。此后,中国人民长期致力于观测和记录天文现象,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留下了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和新星的各种记录。这些天文编年史不仅内容详尽,年代连续,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至今仍在现代天文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
日出时黄色中有黑气--太阳黑子的记录--。关于太阳黑子,中国有世界上最早的观测记录。大约公元前140年,在《淮南子》一书中,有“日本和中国有一个女巫”的描述。当今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是《汉书·五行志》中和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黑子:“和平元年.....三月已过,日出黄,有黑气如钱大,居日本中央。”这个记录详细而清晰地描述了太阳黑子的时间和位置。欧洲最早的太阳黑子编年史是807年8月,当时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发明了天文望远镜,太阳黑子才真正存在。在此之前,我国历史上有101关于太阳黑子的记载。这些记录不仅有时间,还有形状、大小、位置和变化。难怪美国天文学家海尔称赞说:“中国古代如此勤于观测天象,真是太神奇了。他们观测到了太阳黑子,比西方早了约2000年,这在历史上被无休止地记录下来,非常正确可信。”
有一颗恒星进入北斗的记录——彗星-。彗星包括彗发、彗核和彗尾。彗尾是彗星靠近太阳时产生的,彗发中的气体和尘埃被太阳风和太阳的辐射压力推开。它的形状像一把大扫帚,所以在中国民间也被称为“扫把星”。中国对彗星的观测和研究已有4000多年,拥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彗星记录。中国古代将彗星称为“星”,《春秋》记载了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出现的彗星:“秋七月,一星入北斗。”这是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周期性彗星,每76年出现一次。从鲁文公十四年到清朝宣彤二年(公元1910),哈雷彗星出现了31次,每次出现我国都有详细的记载。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七年,彗星初出东,见北,见西,五月,...16号彗星又看见西方了。”这一段记录的年、月、日的数字和位置与现代科学家计算的完全一致。到了战国时期,中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观测彗星的经验。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帛书中有29幅形状各异的彗星图。这些彗星的尾巴有宽有窄,有长有短,有直有弯,数量不一。彗星的头部有一个圆圈或圆点,圆心有一个小圆点或圆圈。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注意到了彗星的不同形状,其观测的准确性在今天也具有科学价值。关于彗尾的成因,中国较早就有了相对正确的解释。《晋书·田》记载:“彗星体无光,太阳有光,故晚见指东,晨见指西。在日本的北方和南方,指的是太阳。打败它的芒,或长或短……”。直到16世纪,欧洲一直误以为彗星是大气中的燃烧现象。中国的彗星观测成果受到了现代西方天文学家的高度赞扬。法国人巴尔德(Baldet)在研究了20世纪50年代的彗星轨道总表后说:“彗星的最佳记录(几乎没有例外)是中国的记录。”
新月的早晨有食物--日食的记录--。当月球绕地球运行时,它有时会来到太阳和地球之间。这时月亮的影子落在地球表面,影子里的观察者会看到太阳被月亮遮住了。这是一次月蚀。日食发生时,光芒四射的太阳会突然变暗,变成暗圆形的表面,但白天的天空会出现星星。这种奇特的景象对于不知道原因的古人来说是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也成为中国先民观测到的关键天文现象。早在3000多年前,殷墟甲骨文中就有关于日食的记载。《诗经·尹正篇》记载:“是秋朔,花聚于室...,鼓也打起来了,叫人走开……”描述了夏朝中康元年日食发生时人们惊慌失措的情景。《诗经·潇雅》也以诗的形式记载了日食:“十月之交,艳阳高照,日日有食。”从我国春秋时期到清代同治十一年(公元前770年-公元1874年),共记录了985次日食,其中年月不符的只有8次没有日食,不到总数的1%。日食的发生有一定的周期性。中国是世界上较早发现日食周期的国家之一。西汉末年,刘欣总结了一个周期,认为135个月会有23次日食。中国大约从3世纪开始就能预报日食的初亏和最后一次接触的方向,到了唐代日食的预报更加准确。
星星像雨一样落在夜晚——流星的记录在繁星点点的夜空中,经常可以看到一道白光掠过。这是一颗流星。有时候可以看到天空的某个区域有无数的光在飞来飞去,好像在下雨。这是一个壮观的流行雨现象。流星和流星雨是尘埃粒子和称为流星体的固体块闯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层摩擦产生的光迹。中国人比其他国家更早地记录了对流星团和流星。《竹书古书纪年》中有关于流星的记载:“夏帝十五年,夜星如雨落。”据《左传》记载,鲁庄公七年,“夏四月,夜不见星,星落如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琴座流星雨记录。中国古代有记录的流星雨有180次。中国人不仅记录流星,还能准确地指出陨石的来源:“星星落到地上,也是石头”(见《史记》官方记载。)在欧洲,公元1768年发现了三块陨石。巴黎科学院推荐拉瓦锡做研究,他却得出结论:“石头在地上,不是埋着的,是打雷的,是破土而出的,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直到公元1803年,欧洲人才知道陨石的起源。
客串星在房间里被发现-新星和超新星的记录。一些通常非常暗的恒星突然爆发出比原来亮度强几千到几百万倍的光,称为新星,一些恒星的亮度增加到一亿甚至上亿倍,称为超新星。后来逐渐淡化,仿佛是星空中的客人,所以被古人称为“客星”。新星和超新星的出现在中国早有记载。商代甲骨文记载了公元前14世纪天蝎座α星附近出现的一颗新星。《汉志》中记载:“元光元年五月,客星见于室。”这个记录是公元前134年出现的新星。这颗新星是中外史书记载的第一颗。与其他国家的记载相比,中国的记载不仅注明了时间,还注明了地点。因此,法国天文学家毕奥在写《新星集》时,把《汉书》的记载列为第一。18年末,有人通过望远镜在天官星附近发现了一个蟹状星云,命名为蟹状星云。1921年,科学家在蟹状星云中发现了一颗脉冲星,它的周期最短,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颗全波脉冲星。根据蟹状星云的膨胀速度,这颗恒星应该是公元1054年爆发的超新星产生的。这颗超新星在中国的史书《宋瑶会稽稿》中有详细的记载。从商代到17世纪末,中国史书记载了约90颗新星和超新星,其中约12属于超新星。如此丰富系统的历代新星爆发记录,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